書?道德經
論《老子》「無為」思想的內涵
人們一提到《老子》這本書,立刻就會聯想到它的「無為」思想,然而「無為」思想既不是「不為」,也不僅僅是指順應自然、依據規律行事,它還有更豐富的內涵。像無欲知足,辯證,平等,反戰,各司其職等,可以說它就是一個思想收集者。縱觀《老子》八十一章,其中有53章直接提到「無為」或句中隱涵「無為」思想。《老子》的「無為」只是一種手段,「無不為」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一、體任自然,按規律行事,戒干預
《老子》的「無為」思想,最普遍的一種解釋就是:順其自然,遵循規律,不干涉事物,讓事物自行發展。對於統治者而言則須:戒干預。故二十九章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六十四章「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七十五章「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所以統治者要取得天下就得「無事」,不要強行給人民增加更多的徭役,增加更多的賦稅。要做到「希言自然」,少發政令合於自然,這樣人民就有時間,有物力做自己的事情。
統治者還要摒棄主觀意志和成見,重視民意,順民心,仁民愛物,做到「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這樣就能使人民復歸純樸,更有利於維護自己的統治。
其次,對於大千世界來說:我們則要按照事物自身的發展規律來行事。我們不能「制天命而用之」,要「知天命而用之」。因此「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十章「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真的大德就是讓萬物生長繁衍,生養而不據為己有,使之繁盛而不自炫其能,讓其成長而不充當主宰。每個事物既然存在,就有它存在的理由與自己的途徑,如果我們任意干擾,很可能揠苗助長,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天行有常,我們只需要了解萬事萬物的「常」,不要去做一些多餘的事,所以六十四章云:聖人「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當我們明白了這一大道理,就會懂得「人之道,為而弗爭」;知道「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二、無欲知足,虛靜忘我,望盡天下路
「無為」的另一內涵就是「無欲」。所以一章「故常無欲,以觀其妙」;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十二章「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三十八章「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六十四章「聖人慾不欲」。《老子》書中屢次言及「無欲」,實則「無欲」也不是真的說我們不要有慾望,這是不能「名」與「實」坐實來看的,正如《楚辭》中的「美人香草」一樣,都是「名不副實」。
然無欲實即寡慾。蓋《老子》之意,仍欲使民『實其腹』,『強其骨』。人苟非如佛家之根本絕滅人生,即不能絕對無欲也。故即在《老子》之理想社會中,尚須『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則其民非絕對無欲明矣。《老子》之意,只使人『去甚,去奢,去泰』。
我們不僅要寡慾,還要「知足」: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我們不但對於物質財富要學會知足,而且也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不然當你失去的時候,你就會「失之若驚」。如果我們被慾望左右,很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道路,因為「罪莫厚於甚欲,咎莫憯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惟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我們又如何能做到寡慾呢?《老子》的方法是「無身」,通過「心齋坐忘」進而忘我。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只有願意忘我治理天下的人,才能把天下交給他;只有不顧自身來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無身」就是要忘我,忘身,忘掉外物的干擾誘惑,「致虛極,守靜篤」儘力達到心靈空明的極致,堅守清靜的最佳狀態。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理想,獨自堅持追求自己的「道」。保持一顆赤子之心,去掉一顆機心。故十九章雲「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但是當你堅持追求自己的「道」時,往往顯得和眾人格格不入,故二十章雲「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但是也不要氣餒,「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不要擔心人不知我,方知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三、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的「無為」思想,其實並不是別人說的消極思想,反而卻是一種大智慧。「無為」其實也是一種「為」,一種「無為之為」。「無為」是手段,「無不為」才是目的。故二章「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三章「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七章「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十五章「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十七章「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三十四章「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四十七章「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四十八章「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五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六十三章「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可見聖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為他人謀利,最終自己卻獲大利;不追求名利,名利自來;不追求王位,卻得到天下人的擁護。
「無為」其中一個手段就是不自我表現。因此八章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二十二章「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二十四章「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七十二章「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七十三章「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活」;七十七章「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四、相反相存,物極則反,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
我們閱讀《老子》五千言,往往會被其言簡意賅的微言大義所折服,其蘊涵的豐富辯證思想就是最耀眼的一位。一方面,性質相反而相互依存。故二章雲「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予之」;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正言若反」。
另一方面則是物極則反。這個「反」就是「返」,就是迴環往複。錢鍾書說:「反有兩義。一者正反之反,違反也;二者往反之反,回反也……老子之反融貫兩義,即正反兩合」。馮友蘭也持這種觀點:事物變化之一最大通則,則一事物若發達至於極點,則必一變而為其反面。此即所謂「反」,所謂「復」。《老子》云:反者道之動。又云: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又云: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惟「反」為道之動,故「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凡此皆事物變化之自然通則,《老子》特發現而敘述之。所以,二十二章雲「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二十三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三十章「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三十九章「其至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地毋已寧將恐發,神毋已靈將恐歇,谷毋已盈將恐竭,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四十四章「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五十章「民生生,動皆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七十五章「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七十六章「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狂風刮不了一早晨,大雨下不了一整天;困難不會一直降臨,風雨過後總會見彩虹!
五、齊萬物,反對戰爭,敬業樂群,各司其職
《老子》的「無為」之道,還體現了一種平等看待萬物的理念。這在當時可以說是超越了階級藩籬,是一種超前的先進思想。好人與壞人;美與丑;人與萬物……都歸於大「道」。故五章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二十七章「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善人者,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四十九章「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這種「齊萬物」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可以說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其次,「無為」思想也表現了一種「反戰」意識。三十章雲「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三十一章「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八十章「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雖有甲兵,無所陳之」。這在春秋戰國時代可以說是不合時宜的,但在今天則是全人類的共同追求。
《老子》中最受人批判的就是他的「小國寡民」思想。被認為是一種倒退的、理想的消極避世思想。而我卻不這麼認為,仔細分析可知這其實也可以說是一種:敬業樂群,各司其職的思想。如二十八章雲「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八十章「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這本書,我認為有很多地方的文字都不能僅僅根據字面意思來理解,應該將文字虛化,結合全文,領會其中的深意。像「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就要結合「甘、美、安、樂」來理解:人們要知足並且欣然接受自己的現狀,敬業樂群,各司其職,「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這樣才能不會一味地傾慕別人的生活、工作,才能專心自己的事業,追逐自己的理想。
02:07
16.01.13
上官清晨
推薦閱讀:
※解老:《道德經》第三十一~三十三章 死而不亡者壽
※《薩祖煉性歌》淺解
※你想不到的原因:老子為什麼批判孔子推崇的「仁義」?
※解老:《道德經》第二十八~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
※入世機要:下等人經營「事」,中等人經營「勢」,上等人經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