唵—傾聽內心的韻律
蘇東坡的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元好問的詞: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古人講七情六慾,情到底是什麼?
愉悅:快樂的,感到愉悅和滿足。心裡像吃了蜜一樣甜,柔和的色調,心情是很輕鬆歡快的就像浪花拍打在海灘上一樣。面帶笑容身體鬆弛聲音歡快。
恐懼緊張焦慮:由於預料或警覺到危險而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強烈的情緒,一種擔驚受怕的壓制性體驗。心跳會加速呼吸短促,全身冒冷汗繃緊不放鬆,防備的狀態,或者四肢無力,想要逃跑,聲音顫抖想吐等。
難過:難過是一種心情不愉悅身體不舒服的感受。很難說出這種體驗,但是我們悲傷的時候就能感受的到。悲傷的時候會沮喪,無助,氣餒,痛苦。
強烈的情緒會帶來三個問題:
- 當人們困在某些情緒里的時候,由於不想體驗負面情緒,又缺少清晰理智的認知,情緒先於認識左右了我們的所有決定。當一直把某種經歷和感受看成一個問題時,每次只要回憶這段經歷,即使時隔十年,還會產生與當時同樣的生理喚起,感受和生理反應,比如和朋友回憶訴說痛苦的經歷的時候如果真的很受傷害,是無法用平淡的語氣訴說。一旦可以沒有難過哽咽想哭的生理反應打斷,可以用平穩放鬆的心情和語氣回憶和訴說,就說明這個問題也已經不再是個問題。
- 人們喜歡不斷反覆的咀嚼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
- 由於情緒是體現在身體上的,所以有些情緒只有在體驗過後才能從身心上理解表達這個情緒的詞語;而一些強烈的情緒可能強烈到不足以用詞語形容。比如莎士比亞在他的戲劇中描寫過一個人剛看到一個被殺的人時恐懼的無法說話,雙眼睜大全身蜷縮張著大大的嘴巴卻說不出一個字,只能不停的喊啊。一些在報道戰爭或者地震的記者,描述情況的惡劣時,只能說我真的不知道如何表達,只能親自體驗了才知道是什麼感受。也正因為情緒表達在身體上,所以在有情緒的時候,比如緊張的時候無法發揮最好的狀態。
我總結了了三個面對和調節自己情緒的方法:
- 在《Make Stress Your Friend》一文中,健康心理學發現壓力不僅不是我們的敵人,我們反而要和它做朋友。因為調查發現,同樣壓力環境下的人,那些把壓力當作是個很嚴重問題的人死亡率最高。我們的煙霧探測器—應激中心在探測到危險時,大腦訊號會立馬走下坡路快速的引起生理反應,主觀感受,以備肢體做好躲避防禦攻擊的準備。隨後大腦不走或者較慢的走上坡路把訊號送到Watchtower—位於理智腦的瞭望塔。這個機制是為了我們生存,比如我們看到一條蛇,會本能的彈開,然後意識到恐懼和害怕,最後我們把它定義為這種情況很危險,以後要避免。除了必要的生存功能,我們常常因為不想體驗負面情緒和內心衝突,比如羞恥,難過,而以情緒為主去理解別人的意圖,決定和選擇我們的生活。瞭望塔的作用就是把自己作為旁觀者去觀察自己的想法,不要只是感受,而是要感受你的感受。情緒只是我們應對情況的生理喚起和肢體反應,情緒本身並不可怕,也沒有好壞之分,當情緒湧上時,千萬不要急著給它上標籤。Don』t be anxiety by just feeling anxiety,不要因為感到焦慮而焦慮。其實這個理論來自於印度教的冥想以及佛教的正念,想像你看到一頭熊,你會有本能的生理喚起,主觀感受和軀體反應,不然你很有可能就會被熊吃掉。但是絕大部分時間,我們不需要外部的刺激,我們的記憶和想法一直都是刺激,只要你把這種反應當作是一個問題,我們的壓力,情緒反應會一直保留。所有的一切只是生理反應,情緒只是生理反應而以,所有的一切只是允許這麼簡單,我們無法改變我的感受,但是我們要接受它。不把感官感覺,負面感受,經歷當作一個問題,身體會做到所有你期望它做的。當緊張的時候,你可以告訴自己,我現在心跳加速是說明我對此很興奮,我現在全身緊繃是因為我對此做好了準備並且我很期待我的表現。
- 因為所有的感覺知覺,記憶體驗都是通過感官獲取的,所以盡量吸收正面積極健康的信息和能量,體驗愉悅開心的人際關係,製造美好的回憶和感受。莫言在《生死疲勞》中描述西門慶投胎為驢後,每當吃草交配時都能感到作為動物最基本的慾望和愉快,但是一旦前世作為人的記憶湧上來的時候,他的注意力一直在痛苦的回憶上,沉浸在痛苦悲傷里久久無法釋懷。當人體驗某種恐懼或情緒煩惱甚至有聯繫的事物時,注意力會立刻從你在做的事情上轉移。心理學有一個NLP內感眼球運動的理論,仔細感受自己,你會發現當你困的時候,身體做好了放鬆的睡眠的準備,這時候人是極度放鬆的,因為睡眠意味著喪失所有行動和防禦能力。而當你一直在想某件事某個想法的時候,你的注意力在那件事情或者感受中,隨之你的身體也會表現出相應的狀態。比如一直東想西想得時候會失眠,因為身體沒有收到要進入睡眠狀態的訊號;有的人覺得我演講的時候注意力很集中,為什麼反而會緊張,其實感到緊張恰恰說明你的注意力在「緊張」上,因為只有放鬆的時候才能發揮最好的狀態。而眼球的運動和注意力有很多大的關聯,眼球和注意力要去找你想注意的那件事。現在大家和我一起想一個問題:自己最喜歡的動物是什麼?是樹袋熊嗎?因為它一天22個小時在睡覺2個小時在吃葉子;又或者是烏龜?因為烏龜很長壽長命百歲可以活得很久;再或者是蛇?因為它們冬眠,一個冬天都在睡覺。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想這個比較輕鬆愉悅的問題時,心情也變得輕鬆起來,沒有那麼沉重了。轉移注意力很難,可是黃蓮很苦,不要慢慢咀嚼和品嘗這份苦,同樣的,也不要一直注意負面情緒反覆感受。
- 在《身體從未忘記》這本書中,作者講道,因為情緒通過感官接受外界信息,或者注意回憶里的經歷片斷,通過生理喚起主觀感受,最終是表達在身體上。所以作者以及大量的心理學家經過驗證都認為,我們的Physiological Arousal System(生理喚起系統)可以通過我們的肢體語言,舉止呼吸,我們怎麼表達怎麼行動得到訓練。早前的學術研究發現我們經歷愉快的事情的時候會分泌多巴胺,從而喚起一系列生理反應於是我們會感到開心輕鬆,會有笑容會笑出聲;科學家讓參與者做出開心時的表情和表達,就是嘴角上揚微笑,他們會感到開心,多巴胺也會上升。在《Body language shapes who you are》(肢體語言塑造你是誰)這篇文章中,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自信的人,統治者,領導睾丸酮相對較高,這是決定自信和支配的荷爾蒙;而類固醇相對較低,這是決定人在面對威脅和壓力是能不能迅速平靜冷靜的激素。如果只是很有戰鬥力,但是卻沒有良好的抗壓能力也是不足以在支配地位。作者分析了自信的人有自信的肢體語言和表現,人和動物在自信,佔優勢,在統治地位的時候,肢體語言是擴張的;反之,在自卑,怯懦的時候,肢體語言是收縮的保護自己的。
所以作者好奇,練習自信的人的神情和動作(她稱這些姿態為High Power Poseture高能量姿勢)會不會上升睾丸酮,降低類固醇,從而感到自信和有力量?結果證明,僅是兩分鐘的高能量姿勢,就能讓參與者的睾丸酮上升,類固醇降低,獲取能量。
黑塞在《悉達多》唵一章中寫道:那創傷很久仍然在疼。有時悉達多擺渡某個身邊帶著兒子或女兒的旅客過河,心裡總是很羨慕,想:「這麼多人,千千萬萬的人,都擁有這份最溫馨的幸福——為什麼我偏偏沒有?就連壞人,竊賊和強盜,也都有自己的孩子,既愛他們又為他們所愛,可是惟獨我不行!」他想得就是這麼簡單,這麼沒有理性,他變得跟那些孩子般的俗人一模一樣了。現在他待人跟以前不一樣了,不再精明,不再自負,而是更熱情、更好奇、更關心人了。他在擺渡通常類型的旅客,也就是孩子般的俗人、商人、士兵和女人時,覺得這些人不像以前那麼生疏了:他理解他們,理解並分享他們那並非由思想和觀點、而是由本能和願望所引導的生活,覺得自己跟他們一樣了。雖然他已接近於完美,身上有他最近的傷口,他卻覺得這些俗人都是他的兄弟,他們的虛榮、貪心和可笑對於他已經失去了可笑之處,而是變得可理解、可愛甚至可尊敬了。一個母親對自己孩子的盲目的愛,一個自負的父親對自己獨生子的愚蠢而盲目的自豪,一個愛打扮的年輕女人對珠寶首飾以及男人讚賞目光的盲目而瘋狂的追求,所有這些慾望,所有這些幼稚,所有這些簡單、愚蠢但又極為強烈、極為活躍和頑固的慾望與貪心,現在對於悉達多已不再是幼稚了,他看到人們為了這些而活著,為了這些而忙忙碌碌,四處奔波,互相打伏,吃無窮的苦,忍受無盡的煩惱。他因此而愛他們,在他們的每一種激情和每一種行動中,他都看到了生活,那種生氣勃勃,那種堅不可摧,他看到了梵。這些人在其盲目的忠實以及盲目的剛強和堅韌方面是可愛和可敬的。他們不缺少什麼,學者和思想家並不比他們高明,只除了一件小事,一件很細小的小事:覺悟,對一切生活統一性的清醒想法。
在悉達多心中,有一種認識,有一種學問,也就是智慧到底是什麼,他長期探索的目標是什麼,漸漸開花,漸漸成熟了。它無非就是一種心靈的準備,一種能力,一種神秘的藝術,每時每刻,在生活當中,能夠想統一的思想,能夠感受和吸入這種統一。這在他心中慢慢開花了,和諧,關於世界永恆完美的認識,笑容,統一。可是傷口仍灼痛不已,悉達多仍在苦苦地思念他的兒子,在心中培育他的愛心和柔情,任憑疼痛折磨自己,不惜干一切愛的蠢事。這火焰是不會自行熄滅的。他凝神細聽,河水那多聲部的合唱柔和地鳴響著。悉達多望著河水,在流淌的水中映出了一系列畫面:他父親出現了,孤孤單單,因思念兒子而悲傷;他自己出現了,孤孤單單,也是被思念遠方兒子的煩惱束縛著;他兒子出現了,同樣孤孤單單,正在他的青春慾望的軌道上向前闖蕩。每個人都很痛苦。河水以一種痛苦的聲音低吟,渴望地低吟著,渴望地流向自己的目標,聲音如泣如訴。悉達多努力更仔細地傾聽。父親的形象,他自己的形象,兒子的形象,都相互交融在一起,隨後又變模糊,還有戈文達的形象,其他人的形象,都錯雜交融在一起,全部匯入河水,作為河水奔向目標,熱切、渴望和痛苦地奔向目標。河水的聲音充滿了渴望,充滿了火辣辣的疼痛,充滿了無法滿足的欲求。河水在向著自己的目標奔流。悉達多望著它匆匆流去。這河水由他、他的親人以及他見過的所有人組成,浪花奔騰,匆匆地奔向目標,奔向許多目標,奔向瀑布,奔向湖泊,奔向急流,奔向大海,到達了所有的目標,而在每一個目標之後又跟著另一個新目標!於是,水變成了蒸汽,升上天空,變成雨再從天而降,成為泉水,成為小溪,成為河流,再重新奔流,重新流淌。但是,那渴望的聲音變化了。它依然充滿痛苦地、探索地鳴響,但是已有別的聲音加入進來,快樂和痛苦的聲音,美好和醜惡的聲音,歡笑和悲傷的聲音,成百種聲音,上千種聲音。悉達多凝神細聽。他現在是專註地傾聽者,完全沉浸在傾聽中,一片空白,全力吸入,他感到此刻自己已經把傾聽學到家了。他原來也常聽到這一切,河水中這許許多多的聲音,但今天顯得格外新奇。他已經不再能區分這許多聲音,分不出歡笑聲與哭泣聲,分不出小孩聲與成人聲,它們全都混雜在一起,渴望的抱怨和知情的歡笑,憤怒的叫喊和垂死的呻吟,全都渾然一體,全都相互交織和相互連接,千百次地纏繞糾結在一起。把一切集合到一起,把一切聲音、一切目標、一切慾念、一切痛苦、一切喜悅、一切善與惡都集合到一起,就是這個世界。把一切集合到一起就構成了事件之河,構成了生活的音樂。當悉達多全神貫注地傾聽這河水的聲音,傾聽這支包含了千百種聲音的歌曲時,當他不管煩惱也不管歡笑,他的心不是受制於某一種聲音,而是讓他的自我融入其中,什麼都聽,聽見整體,聽見統一時,那麼,這支由上千種聲音組成的偉大歌曲就凝聚成了一個字,那就是「唵」——完美無瑕。他的傷口開花了,他的痛苦放出了光彩,他的自我融入了統一之中。在這個時刻,悉達多停止了與命運的抗爭,停止了煩惱。在他的臉上顯現出知識的快樂,意志不再與他作對,他了解完美,贊同事件之河,贊同生活之流,滿懷同情,滿懷喜悅,熱衷於流淌,從屬於統一。
這也是道教講的修養—修身養性的靜以修身。
Be true to yourself,and you are gonna be okay. 面對最真實的自己,一切都沒什麼。
教養:
同樣,教育的目的是修正行為,培養習慣,當我們的禮貌規矩,行為舉止越來越得體;我們的文章寫得藝術表達的越來越好。就是教養—內容思想情操的修養,也是對善和美的追求和完善。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一隻手的掌聲」?
※信佛、修佛心裡早已皈依,但沒有參加正式皈依儀式,這怎麼算?
※從一片樹葉中能看到怎樣的禪理?
※如何評價纏中說禪的打坐系列?
※怎麼理解蘇軾《赤壁賦》中「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