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先放一邊,更難翻拍的日劇是這部
立項翻拍的日劇除了《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問題餐廳》、《求婚大作戰》、《深夜食堂》外,還有一部大殺器----《最完美的離婚》。
相比《約會》略帶神經質的喜劇氛圍,《問題餐廳》苦大仇深的女權鬥爭,《求婚》里的青春熱血,《深夜食堂》的寡淡暖心,《最完美的離婚》中對於婚姻、出軌、愛情、親情的討論,才是距離我國影視劇最近的主題。
但是,該片2013年就立項了,卻遲遲不見動靜:
豆瓣的頁面顯示2018年上映,但除此之外也沒有任何多的信息:
編劇「袁佳雯」在網上也查不到任何資料,備案單位「上海尚世影業」可以查到,出品過《一九四二》這樣有種的電影,也出品過《夜孔雀》這種……
說到這裡我解釋一件事,上一次討論《深夜食堂》的時候,很多讀者覺得我把鍋都甩給了編劇,但其實我表達的是「對整部劇的劇本做決策的人」的不滿,畢竟我也是編劇,我非常明白一個稱不上「編劇」的「寫手」僅僅是一個活著的鍵盤操作手而已。真正毀掉一部作品的,當然是那些有能力做決策的人,而不是做苦力的技術人員。
說回《最完美的離婚》。
這部劇的理念看起來似乎要比其他幾部日劇更容易操作一些,畢竟它的主要內容就是小夫妻之間吵吵鬧鬧:男一和女一從一開始就想離婚,女二和男二從一開始就想結婚。
台詞多,場景少,戲劇衝突平。
比如第四集結束,男一女一大吵一架,女一奪門而出,男一上前追趕。轉眼到第五集,男一綁著繃帶住進了醫院。而這中間發生了一大堆事情,居然僅靠幾個角色寥寥數語就給講述了,一個鏡頭都沒有。
寫到這裡我已經可想而知國內要如何注水了……我想這部劇之所以會被選擇翻拍,其中有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劇中有很多很實用的【雞湯】。
在與我同為凡凡知乎頭號真愛粉兼一生宿敵的吳老師的這篇回答中:如何評價中國電視劇版《深夜食堂》?-吳清緣的回答 ,很明確的說明了:
中國很多影視從業者看中了觀眾吃雞湯這一點,開始大行其道的將雞湯文結合到影視作品中,試圖用浮誇的表演,狗血的劇情,短小精悍的雞湯金句,去迷惑分辨力還未健全的青少年們。
因為也許有很多中國觀眾可能沒看過《最完美的離婚》,但肯定看過下面這張傳播甚廣的截圖:
而且作為一部以台詞為主的反思婚姻和愛情的、以嘴炮和說教見長的日劇,這部劇中的雞湯簡直信手拈來:隨便挑一集我就能截圖截到吐。
但問題是,雞湯雖好,你得給人勺喝啊。
《最完美的離婚》之所以好看,是因為它的雞湯都賣的恰到好處。
按照日劇一集45分鐘的進度,每一次的雞湯都押在了一整集的各種矛盾點上。
說到底,整部劇的矛盾點,都存在於【婚姻中兩人的相處,應該是堅持自我,還是為愛做一些犧牲】。
可是這種【堅持】和【犧牲】,在一般人看來,都有點【偏執】的意味。
濱崎光生堅持自己的不善社交是一種常態,誤把自己的忍耐和遷就當做犧牲。
結夏堅持自己的不拘小節是常態,誤把自己默默的愛當做犧牲。
燈里堅持自己的自卑是常態,誤把自己的沉默當做犧牲。
諒堅持自己的博愛是常態,誤把自己的逃避當做犧牲。
在這樣複雜的人性之下,如何講好一個柴米油鹽的故事,考驗的是編劇和導演去繁就簡的能力。
又或者說,《最完美的離婚》的主導並不是劇情,而是【人】。
第一集大概用了不到10分鐘時間,已經讓觀眾很徹底的理解了男主和女主是什麼樣性格的人,這種表現功力來自於創作者對日常生活的細緻觀察和總結。
比如男主在意的「白天吃了炸豬排晚上就不會吃了吧結果她還是做了炸豬排」,或者「約好看電影卻遲到10分鐘,她居然覺得少看10分鐘無所謂」。
然後和女主吵架的時候說「看起來我像是生氣,但仔細探尋我複雜的心境中情感的分配的話,也不見得一定是生氣」。
男主這種招人厭的形象建立之後,觀眾就在等著劇中所有人懟他。而整部劇對於男主的描寫,也都圍繞著他如何從一個讓觀眾討厭的人,逐漸被更深層次的劇情「破」掉,從而「立」起一個新的形象。
不止男主,其他主要角色都是如此。
他們都在逐漸毀掉一開始建立的形象,然後再重新建立新的形象。
但事實上他們還是他們,他們沒有改變,改變的是觀眾們審視他們的角度。
這才是這部劇賣雞湯給勺的高明之處。
雞湯端出來了,不是給你聞的,而是給你嘗的。嘗過之後,你才知道它是不是你聞的那樣鮮美。
這就是所謂的用【人】來推進【劇情】。目前國內大多數劇還是用【劇情】在推進【劇情】,如果把人物建立的太過複雜,可能會被觀眾誤解。
比如我很推崇的一部國產劇《舞樂傳奇》中,有一個叫「海東來」的角色。
這個角色從出場就給人一種「壞人」的感覺,但看到後面,你會發現你很難定義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因為神一般的編劇王倦給角色定性用的是「立場」,而不是「心境」。
「立場定性」的意思是,從A方的角度看,他是好人,從B方的角度看,他是壞人。
「心境定性」的意思是,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他都是一個損人不利己的壞人。
《最完美的離婚》中,有不負責任的丈夫,有四處留情的渣男,有好吃懶做的妻子,有心機頗重的女子,但你都很難去討厭他們,也很難完全喜歡上他們,你只會覺得,他們好真實,真實到他們就像你生活中可見的常態,而不是劇中需要你定義的角色。
這種對人物模稜兩可的灰色描述,也是我國很多影視創作者難以掌握的技巧,如何把他們拍的活靈活現,是最大的挑戰之一。
相比於《深夜食堂》華語版上來就給客人貼標籤的行為,我覺得國內很多影視創作者根本不明白何為「角色」。《最完美的離婚》另一個改編難度,是演員的表演。
女主結夏在第一次發飆的時候,有大段的台詞:
圖侵刪這一段幾乎是一個長鏡頭拍完的,女主的情緒一氣呵成,大段的台詞和情緒的遞進都非常自然,沒有什麼表演的痕迹。
當然這段表演也非常的「日式」,具有日本演員典型的誇張和說教氣質。
還有方文山……啊不是,綾野剛這種,明明不是很帥,但能演出一副一看就是渣男的樣子,同時還讓人討厭不起來的角色,也是有點難度的。
更不用提瑛太這個角色了,麻煩如謝耳朵,話多的佔據了所有台詞的五分之一吧,然後同時還要肩負各種顏藝和特技(扭腰如果算特技的話)。當然還有其他重要的角色,比如喜歡看摔跤的奶奶----國內的奶奶要怎樣才能顯得如此特立獨行呢?
當然最後也少不了,這部劇中體現出來的那種日本人生怕對別人造成困擾的,處處唯唯諾諾的小心思。好的影視作品雖然一開始就有好的立意,但成就一部好作品的往往都是細節。
如何改編一部充滿日式風味的劇集,變成符合國人審美和口味的作品,從來也都不是簡單的複製粘貼。
雖然不知何時才能看到華語版的《最完美的離婚》,但我已經很想送它一個如下圖的微笑了:
【全文完】
推薦閱讀:
※《貝奧武夫》(Beowulf,2007)到底是想表達什麼?
※請過得再幸福一點-《海角七號》影評
※返老還童——《本傑明·巴頓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