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星中星沒?結果絕壁是絕美無比!
又到了撩撥你豐富想像力的時候啦——愛因斯坦不是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嘛。
這個星雲像什麼?我估計這次大部分人都能想到一塊兒——它就像一副絕美的項鏈,鑲嵌在幽遠的宇宙間,等待著配得上它的美人。
它就是項鏈星雲Necklace Nebula,天文編號PN G054.2-03.4,PN就是Planetary Nebula行星狀星雲的縮寫,G是指Galactic銀河系。
這就表示,項鏈星雲屬於銀河系內的一個行星狀星雲。位於天箭座,距離我們15000光年,2005年被發現,算是人類新發現的星雲。
▲這張照片來自哈勃太空望遠鏡——第三代廣域照相機捕捉到的光譜信息,經過假借彩色處理技術等後期處理而成。藍色顯示的是氫,綠色顯示的是氧,紅色顯示的是氮。NASA發布時間2011年7月2日。
項鏈星雲有多大?
外層一圈發光的橢圓,直徑超過2光年。
2光年什麼概念?好像也不怎麼遠?人類發射最遠的探測器旅行者1號,到目前為止已整整飛行了40年,距離我們大約137個AU(天文單位,就是1個日地距離,1.5億公里),按照目前每秒13公里的速度,大概300年後,旅行者1號才能開始飛越奧爾特雲,也就是包裹我們太陽系的星雲。大概30000年後,才能穿過這團星雲,但奧爾特星雲最大厚度是100000個AU,而2光年卻有126400個AU。
這就是人類探測器在以光年為距離單位的宇宙里,顯得那麼渺小、龜行、無奈。
我們以前說過,比太陽質量大很多的恆星,在演化末期將會爆炸成超新星,這一過程叫超新星爆發,爆發後留下一大片逐漸消散的星雲,叫做超新星遺迹。(所有恆星都逃不出三個宿命:白矮星、中子星、黑洞 - 知乎專欄)而像我們的太陽或者質量更小的恆星,在演化末期就會產生行星狀星雲。
嚴格來說,超新星遺迹和行星狀星雲,都屬於一類性質相同的星雲,都是恆星燃料耗盡後噴發的產物。區別在於,超新星遺迹里誕生的是中子星或者是黑洞,行星狀星雲里誕生的是白矮星。
一般來說,大部分行星狀星雲都是球對稱形狀,當然還有形狀各異、複雜多變的形狀,於是,我們人類按照自己對形狀圖案的聯想,給這些星雲取了形象生動的名稱。比如本期的主角——項鏈星雲,之前說過的萬花尺星雲(行星狀星雲跟行星到底啥關係? - 知乎專欄)、啞鈴星雲、貓眼星雲(喵星人的最愛--貓眼星雲【每日星圖】 - 知乎專欄)……這些複雜形狀的成因,有的是由於中心的恆星是雙星造成的,也有的是因為行星擾動了恆星形成星雲時的物質噴流。其結果就是造成10%的行星狀星雲變得千奇百怪。
項鏈星雲之所以能形成這一獨特形狀,天文學家給出的解釋是,中心恆星不僅是個雙星,還是個星中星!形成模型是這樣的——大約1萬年前,這兩顆恆星相距不過幾百萬公里,其中一顆恆星熱核燃料燃盡,開始膨脹,直到成為紅巨星,它竟然活生生地吞掉自己的伴星——另一個恆星。
但,這顆被生吞的伴星並沒有徹底被毀滅,因為自身相對較大的密度和強大的慣性,得以在紅巨星體內繼續運行(其實紅巨星內部的密度並不大)。於是,就把紅巨星肚裡攪和得七零八落,極大加快了紅巨星的自轉速度,結果就是紅巨星肚子里的大量氣體物質被拋向宇宙,形成行星狀星雲的環形外殼,密度較大的物質也因為強大離心力而被拋甩出來,形成閃閃發亮的星體——這就成了項鏈上的珍珠。
天文學家根據光譜分析,測定這串項鏈形成期只有5000年。當然,這是相對於人類觀測時間而言的,要是加上光行時間15000年,其實它已經形成20000年了。
順便說一句,就像人類喜歡群居生活一樣,恆星們同樣喜歡湊到一起。這個宇宙里,雙星系統是恆星的基本常態,像三體、五合星、七合星,其實並不罕見。反倒是像我們太陽,年年要過雙11,實屬少數。以至於一小戳天文學家一直在找另一個太陽。
推薦閱讀:
※天文學家在嬰兒恆星吸積盤的大氣中發現了可構建生命的複雜有機分子
※《科學》公布:蜘蛛星雲驚現一大波大質量恆星
※為什麼星系大多是盤形的,而不是球形的?
※有哪些好聽的行星或恆星的名字?
※白矮星或中子星,重新吸積夠足夠的輕元素,能否再次點燃,重回主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