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西西弗斯的宿命——忽然七日
西西弗斯的悲劇是一個著名的希臘神話,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他觸發了諸神被懲罰必須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然而將到頂峰時便全功盡棄,周而復始的接受重複宿命。因此西西弗斯也成為了一個哲學名次,關於這類的影視文學作品已經很多。以電影為例,《土拔鼠之日》、《源代碼》、《明日邊緣》和《聖誕節的12次約會》都是的非常經典,主角反覆往返在同一天,陷入了無盡的掙扎。《忽然七日》也是如此,不管這重複的七天是超自然力量還是其他原因,也是藉助輪迴的人生訴說類似的故事,大多數都是督促人們珍惜當下,畢竟老生常談的事情了。
在2017年的今天看來,輪迴題材已經大不流行,畢竟當年的《土拔鼠之日》相當驚艷,這些年來卻有太多類似的情節了,大家津津樂道的《恐怖游輪》也是另一種西西弗斯宿命的詮釋。而事實上《忽然七日》是改編自一本美國曾經的暢銷小說,在2011年還讀大學的時候我就看過了中文翻譯版,當年《暮光之城》帶動了一系列美國青春小說熱潮。畢業後聽說要齣電影,但一直拖延至今,在今年三月時才上映。在沒有看電影之前,關於本書僅剩的記憶就是女主角薩曼莎出車禍死了,然後重複醒來七天,在同樣的命運中選擇了不同的道路,最終完成了救贖。
事實上說是救贖也不太對,薩曼莎也沒有做過什麼壞事情,在自由不羈的青春歲月,她談著戀愛、和父母偶有爭執、對同學關係各有不同,不過是《緋聞女孩》里我們熟悉無比的美國學生范,女生的撕逼人生向來是男生無法理解的領域。在類似西西弗斯式的重複七天里,她嘗試了各種方法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和未來,但人生的無限可能性,在某個時刻看起來都成為了絕境。在電影中除了提及過西西弗斯這個概念,也是提到了蝴蝶效應,薩曼莎就成為了那隻蝴蝶,或許她不能讓世界和平,但卻可以儘力去改善自己的生活和身邊的人們。那就是重複人生的意義,在無窮的絕望中,找到存在的價值,當然這也是作者餵給我們的心靈雞湯。
事實上小說里對薩曼莎父母的著墨也不算多,但在幾次輪迴中,她最終也明白自己有真正離去的那天,也是給予父母和妹妹最真摯的擁抱。每一次說「我愛你」時,有可能是「一會兒見」,也有可能是再也不見,俗語說將每一天當成是最後一天來活,但實際上世上之日,除了身患絕症沒有人是真正抱著這種想法來存活。我們總是心存僥倖,至少今天不是最後一天,那麼還不用太著急去做某些事情,如果大限真的將至,再來痛哭流淚也不遲。薩曼莎的這七天很像當年讀書時老師告知我的癌症患者幾個階段,緊張、否認、埋怨、絕望和接受,畢竟死亡是無法阻擋的事情。
在關於命定死亡的題材里,除了父母之愛,少不了友情和愛情的探討,雖然《忽然七日》也有些陳腔濫調,幸好小說原著將線索寫得比較周密,所以照本宣科地拍攝起來倒也是相當緊湊。朱麗葉被排斥的真相、琳賽的心態變化和肯特的愛情認可,這三個支線互相串聯,最終導向了薩曼莎的結局,她選擇了代替朱麗葉死亡,畢竟輪迴總是要以死告終。在神話故事裡,人的第二世總是要喝下孟婆湯,忘掉前生重頭來過,對於薩曼莎而言她無法忘卻昨天,卻成為了一個痛苦,因此重頭來過並不代表就能夠改變一切。她的死亡或許會讓朱麗葉和琳賽和好,但也會讓父母和肯特更加悲戚,而死亡這種事情總是沒有完美可言。
我很喜歡《忽然七日》這種帶有心靈雞湯意味的青春電影,無憂無慮的中學生活被突如其來的災難改變。儘管這也不是我所熟悉的青春,但總比國產片中一堆自以為是代表我們的青春要更感動一些。但這部電影也有明顯的缺點,原著本來就是郭敬明式的對白文風和笛安式的劇情編排,主打是青少年群體,在年紀成熟的大人群體看起來就有些故作老成。拉索導演的電影我只看過一部,作為女導演的視角,她已經將電影拍得比較符合原著黨心目中的形象,是少數比較還原度很高的改編作品,這種電影通常預算和經費有限,大有藉助IP坑錢性質,但當我看完電影后,成品質量卻超乎我的預期,是今年少數看了有所感觸的青春電影。
之所以說電影有救贖成分,完全是電影最後改編的台詞相當精妙,原著薩曼莎在臨死前回憶了人生最精彩的時刻,留住了那些永恆的記憶,那是區別於此生和來世的最大區別。電影變成了朱麗葉哭泣的「你拯救了我」,而她在心裡回應,「不,是你拯救了我。」小說的原著標題是Before I Fall,意為在我隕落之前,當然忽然七日這個信雅達的譯名有點睛之效。是的,《忽然七日》是一個非喜劇且死亡結局版本的《土拔鼠之日》,一個更加感性和青春的版本,但也有獨到的引人入勝之處。即使每日重演,薩曼莎還是找到了改變自己和他人的方法。通過善待對方,儘可能伸出援手,重新構建人際關係,即使自己離開人世,也能夠讓身邊的人至少好過一些。
雖然有想過電影可能會有不同的結局,但從前面的劇情來看還是很尊重原著,再次死亡也是合情合理。畢竟並非每次輪迴上帝對我們都是足夠寬容,也不會輕易給予薩曼莎真正意義上重來的機會,那樣上帝也太感性得像個人類了。而我們也並非故事裡的角色,沒有七日的重來機會,人生允許我們悔恨的機會是有限的。要麼像薩曼莎那樣從錯誤中學習改正,要麼抱著空虛和遺憾死去。我們每天何嘗又不是陷入西西弗斯的人生中,只是我們已經日復一日的習慣了,無法從另一個角度來審視人生,每次看完類似的小清新電影,發誓要好好對待身邊的人,改善自己的生活,然而改天便拋之腦後,因為明天也許還不是最後一天。
很早以前看過西西弗斯的多種哲學討論,就我看來西西弗斯的掙扎並非徒勞無用,每一次的嘗試都是不同的嘗試,第999次和第1000次也是不同的感覺,如果將每一次的嘗試當成全新的開始,絕望也會隨著消散,既然眾神已經註定了西西弗斯要承受這個痛苦的歷程,那為什麼不將過程變得更容易接受一些。我們很多時候無法決定死亡,但至少可以決定如何去面對死亡,在此之前如何將浪費的大好光陰變得更有意義,或許不一定要偉大到揚名立萬,一個擁抱也足夠了。電影也是恰到好處的點到即止,再說太多又顯得過分煽情,100分鐘不到的影片長度完整講述了平凡又彌足可貴的人生,我猶記得原著里薩曼莎最後的一句台詞是,「永遠不會太晚。」
推薦閱讀:
※道教講輪迴嗎?
※(問題已解決,謝謝各位)現在的我為什麼要修行以求來世的那個陌生的我享福?
※苦福業問題,墮入畜生道的眾生,基本靠本能驅使,墮入地獄的什麼不能做只能受苦。難道機制真是受苦得福報?
※如何苦練投胎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