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憤青:十篇文章看懂次貸危機(一)

這篇文章是寫給非專業人士看的,所以,專業人士千萬繞道,因為這註定是一篇又臭又長的文章,裡面在闡述次貸危機的發生和演變過程中,添加了一些我自己思考的可能性原因,很多也都是想當然的自己感慨的,不求嚴謹,也就求大概做個科普,讓很多非金融人士也大概了解下,這次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背後的一些事情,然後順便也看看目前中國如火如荼的金融創新背後所可能發生的一些事情。文章較長,共計十篇,此其一。

寫正文之前習慣性閑言碎語

中國對於次貸危機的故事其實感受並不深,因為參與度很淺,08年受到了一定程度波及之後,很快就因為四萬億的出台,立馬就把這個危機給帶了過去,所以很多人都還沒明白次貸危機是什麼事情,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就我個人感受而言,07、08年的故事,其實可以大寫特寫的東西有很多,只是許多事情,時過境遷之後,也就淡然了,依稀記得當年看了很多悲歡離合的故事,深刻的感覺到了現實比電影要精彩很多,然後頓悟了不少事情,才有之後寫的不少金融文章。世界上最後的結果,往往就是悲劇容易讓人啟發思考,而喜劇往往讓人沉淪期間,享受美好,所以禍福相依也是很有道理的。

我當時最大的一個感受其實是那些很多賺了很多錢的老闆,其實並不是比別人能力要強,而真的就是運氣更好而已,這個是我後來寫《扯淡賺大錢的邏輯》這篇轉發過千萬文字的一個很重要的感受來源,我在02年到09年這幾年銀行工作期間,認識無數各種牛逼和不牛逼的老闆,最終發現其實牛逼都是在特定年代,很少有老闆在各個年代都牛逼,即使真的牛逼了,大浪打來,一個措手不及,其實牛逼和不牛逼也都差不多的結果。跟你本身還真沒啥區別,所以有人跟我說,活下來的才是牛人,其實我也不是很認同,其實很多人活下來,躲過浪潮,真不是能力,而僅僅只是運氣好。08年其實就是特別有意思的一個年份,那一年裡,全國上演了很多很好玩的各種大逆轉。因為,08年這個危機很短暫,你還來不及發現什麼,危機就過去了。人還是有命的,你不如人,不一定是能力不如人,而僅僅可能命不如人,你要認命

我有個朋友,撿破爛起家,在房地產橫行的年代裡,給人排隊拿房號賺了很多錢,然後做房地產,到了07年攤子鋪了很大,08年經濟危機一來,崩了,他就跑路到了國外,到了09年四萬億之後,政府到國外找到他人,跟他說,你別跑了,回來吧,你當時留在國內的爛攤子,現在都升值了,你把外債處理了,大概還能拿回個幾千萬,然後他就回來了,他自己也莫名其妙的。但是,當時的四萬億的確拯救了很多這樣的老闆,莫名其妙的虧錢,莫名其妙的又賺錢了,我一個老大哥,當年也很幫我,他在08年的時候資金鏈斷了,他跟我說如果有個人能把他所有的資產打個包都拿走,我立馬給他,他說,我這裡所有的資產大概價值七八個億,我只要一個億現金,全部給他,結果他還沒找到人要他的家產,結果四萬億來了,然後他莫名其妙的一堆銀行給他貸款,把他給救活了,然後,什麼都解決了。

現在許多人抨擊四萬億,說加劇了中國經濟的惡化,然後說中國現在的經濟蕭條都拜這個所賜,但是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不能事後來說的,因為歷史不能假設,誰能保證當時不給四萬億,中國就會更好呢。說不定08年都過去不了。在當時的中國情況下,四萬億至少為中國贏得了一定程度的時間,回想起來,當時的危機的確來的過於突然了,就像一把快刀,砍了下來,讓人措手不及,前一天還在笑話美國,第二天就到了你身上,這種快刀之下,其實,活著就活著,死了就死了,讓政府猝不及防,所以,這個時候快速反應也不是說不對的事情。

所以,我覺得四萬億要反思的事情,其實已經不是要不要投放的問題,而是要反思我們如何有效應對危機的預案,及時密切關注國際經濟走勢,以及面對危機時候的決策流程機制梳理,四萬億怎麼得出來的邏輯比要不要投放四萬億更重要,最後我們還是必須要認識到,經濟學永遠講究的是有限條件下的最優選擇,而不是無限條件,經濟學家一旦陷入了政府是萬能的思維中,那麼永遠就做不好經濟工作了。

另外,我還是覺得,四萬億里還有個很大的的問題其實是在於投放過程中的粗暴野蠻,毫無目的性,這個才是導致之後一系列經濟問題的核心,從結果來看,09年以後的財富積累之快,遠遠大於了02年到08年這個周期,所有的人長達十年、二十年的積累,結果比不上09年之後的幾年時間的積累,這個過程,跟資金的盲目投放是有很大的關係,我記得當初我們已經到了某擔保公司就職,在這個過程中,銀行的貸款投放之野蠻,基本上是求著企業要貸款,只要稍微具備資格,就塞給你錢,搞得貸款像不用還一樣,於是許多企業拚命造假報表去拿銀行的貸款,銀行不是不知道,而是裝作不知道,很多不該發生的問題,就都埋下隱患了,如果當初的貸款發放能更有針對性,更有目的性,那麼很多問題其實都可以解決的,像現在產能過剩最嚴重的行業,都是當時貸款力度投放最集中的行業,也充分說明當初的貸款投放之野蠻簡單粗暴以及一窩蜂。我覺得這個才是問題的核心。

現在許多企業控訴銀行抽貸,搞死他們,這裡是有兩個原因的,第一個原因自然是當初投放貸款太過於容易,使得大量企業家就像不要還錢一樣的不要命的去借貸,拚命做大規模和槓桿,遵循過去只要拿得到錢,就有錢賺的邏輯。而壓根沒有想過,社會的整體邏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另外一個原因,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銀行業的監管是有問題的,前一年還在拚命的發放貸款,後一年就出台《三個辦法一個指引》嚴格限制資金髮放投向,多空之間轉換節奏太快,什麼事情都搞一刀切,就像一輛高速運行的火車,你前面不斷的催他快,快,快,然後一秒鐘之內讓他剎車,這個不是監管,這個其實是找死。我們這種監管,太有中國特色,什麼事情都是如此。真值得反思,浙江很多民營企業家的最後死亡,一方面當然怪自身過於喜歡擴槓桿,但是政府在期間推波助瀾加快他滅亡的原因也是不能忽視的。

這裡替浙江企業家說句話,浙江的企業家跟很多地方不一樣,浙江的企業家還真是做事情的,資金有短貸長用的情況存在,但是總歸還是投到具體項目里去,也投入到全國其他區域里去,到處尋找投資機會,其實是起到了個資金中樞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變相進行了資源匹配優化的作用,對於浙江的去槓桿,是需要給時間的,而不是一刀切,說停就停,銀監會在那幾年的監管對浙江傷害很大,一直到現在,資金鏈和擔保鏈的問題,都還沒能很好的解決。

其實,我感覺一個東西,起規模是容易的,但是要去規模的時候則一定要小心,這個是排雷的過程,前面要嚴管,後面則要輕放,我們則都是相反的,前面寬鬆,後面嚴格,所以經常各種震動,這個真值得反思反思。

當然批評政府的事情,我們也不能多說,我這幾年就經常沒事罵罵企業家,有時候,罵他們也是為他們好,很多企業家特別依賴政府,動輒跟我說他做的事情,政府怎麼支持,怎麼補貼,國家怎麼鼓勵,我就經常諷刺他們,我就是特別不喜歡這種類型的企業家,事實上,凡是依賴政策而活的企業家都是目光短淺的企業家,因為政策是多變的,不可持續的,對於政府過於依賴的任何商業模式都是有潛在的致命風險的,因為你面對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交易對手,同時這個交易對手還不是理性人,他有太多的目的需要平衡,使得你壓根無法跟他進行有效對話。擁有這種思維的企業家,基本都是過去傳統思維的企業家的典型表現,跟不上時代的表現。有次家鄉讓我回去給企業家做個演講,我說我不去,第一我說了他們也聽不懂。第二關鍵人家還覺得你小屁孩去教育他們風雨掙扎幾十年的企業家,也挺沒意思的,所以從來不去。

我很早前就說過,凡是跟政府做博弈的東西,其實往往都是不能做的,兩個邏輯是很明顯的,第一個是因為如果需要依賴政府讓你好,那麼必然催生一堆尋租和套利的企業家,你要跟別的企業家一起去競爭這種關係,從而導致的隱形成本其實是很高的,這種競爭逐利最後的結果其實往往即使賺到了錢第一不會多,第二不一定有命花,與此同時,所謂關係好,本身不是一種可以被量化的因素,今天跟你好,明天跟別人好,說也說不清楚為什麼?你如何保證這種好能繼續維繫?再說句實話,市場不是傻瓜,真一個行業好,壓根不需要政府來扶持和鼓勵。現在不是以前,過去民智未開,許多事情需要政府鼓勵引導,當年購買股票需要共產黨員帶頭買賣股票,後來國企下崗也是如此,政府鼓勵再就業,這些被政府鼓勵的人都賺了很多錢,但是現在資本足夠充分,試錯成本越來越低的情況下,其實真有好事情,是不需要政府來鼓勵了,反倒是那些又苦又臟又累還不討好的事情,才需要政府鼓勵了。這個時候,你去做政府鼓勵的事情,本身就不是什麼特別好的聲音,過去幾年被坑了的企業家挺多的。往往政府鼓勵的事情,結果就是又苦又臟又累還賺不到錢的事情,因為這些事情才需要去鼓勵。我自己覺得政府鼓勵一些市場行為本身就不合適,政府的職責還是要定好邊界,維護市場公平,不應該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

我在杭州的江南1535茶館開設起來以後,最早的時候,壓根沒有什麼雙創的概念,純粹就是抱著想給屌絲創業提供點力所能及幫助的想法,結果碰上李總理的雙創時代,然後,有段時間幾乎每天接待一個其他省市重量級領導,每天接待工作疲於奔命,每個領導都說讓我們去他們那裡開一家,給我們便宜場地,免費租金,什麼什麼的。我說,這個真不是肯德基,麥當勞,不是想開就開,根本也不在場地是否免費,為了這個事情,我還專門寫了一篇,關於孵化器的一些基本邏輯的分析的文章。

其實,創業這種東西,本身是無法規模化的,為什麼呢?因為創業者不能批量複製,你不能指望一個煤礦大省突然冒出一幫互聯網的創業者,真冒出來,你也不信啊。無法複製的東西,還有很多,使得這種模式其實都只能特定的地方,特定條件下才能出現,當然,另外一方面,我也從來不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你今天說給我免費,明天呢?後天呢?對你來說只是一個政策問題,對我來說可能就是一輩子的事情。人怎麼可以把自己的主動權寄托在別人身上呢?壓根就不現實的事情。

很多企業家就是沒弄明白這個問題,今天給你貸款很容易不代表明天也會很容易,你用了這錢,隨時得問問自己,這個錢明天銀行拿回去,你能繼續活么,如果不能的話,那就別貸款了,不用貸款,最多發展慢點,用了貸款就是生死問題,一抽貸款,你就死路一條。

每次寫文章之前,都喜歡慣性扯淡,今天又扯遠了,其實這篇文章,我主要是想來好好把美國的次貸危機分析下,然後比照下我國目前的情況,然後來看看,中國現階段是否具備發生一次信貸危機的可能,最近在美國呆了一段時間,我感覺美國又開始在玩證券化的遊戲,蘊含的金融風險其實也不小。所以就抽了個空整理了下,這方面的邏輯,因為是寫給小白看的,所以啰嗦是啰嗦了點。

事實上,關於次貸危機從歷史角度來看,需要鋪墊的東西很多,真需要點時間,要從布雷森頓體系開始講起,然後講美元擴張時代,再講全球通貨膨脹等等,一系列的歷史沿革,我估計講完天也亮了,所以就大概省去一些過於複雜的事情,盡量挑容易懂的事情跟大家扯。

什麼是證券化,想了解更多證券化的東西?請看《江南憤青:十篇文章看懂次貸危機(二)》


推薦閱讀:

次貸危機之後的金融市場發生了什麼變化?
次貸危機是怎麼回事?
如果不久的將來中國發生次貸危機,那麼作為老百姓現在可以做的準備或預防是什麼?
為什麼看似很少有經濟學家強調美政府是 2007 年次貸危機的罪魁禍首?
美國人可以直接從房地美房利美貸款嗎?

TAG:次贷危机 | 个人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