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想】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
上次寫的【認真想】如何選擇大學專業?是給高三學生的福利,那今天這篇《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就是給大四或研三學生的福利。
找工作,這是一個令無數學生頭痛的問題。每當畢業季到來,校園招聘的開始,學生們就開始準備簡歷,學長和學姐們開始傳授面試經驗,大家開始一場又一場打怪升級式的找工作之旅。
對於一些職場人士來說,找工作也是一件麻煩的事情。很少有人會在一家公司一直幹下去,那麼換公司也就是換工作,換工作就意味著要重新找工作。職場人士對於找工作,比起應屆畢業生來說更有信心一些,畢竟一回生、二回熟。不過,職場人士也有自己的煩惱,一旦想要換一個全新的職位,似乎一切就要從頭開始。
這篇文章無法按《如何選擇大學專業》的思路來寫,因為工作的種類太多太多,可選的項目實在太廣,想要概括性地介紹都不行。那麼,就讓我們換一個角度,不去介紹那些選項,而來談談選擇者本人。
我們為什麼而工作?
首先,我們要考慮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確定自己為什麼要工作?
因為人人都去工作,所以我們也要工作嗎?這種隨大流的理由並不是好理由。因為大眾也可能做出做出錯誤的行為。
我們要反思的,是自己究竟為什麼要工作?我們想要從工作中獲得什麼?
許多人的直覺性的回答,那就是錢。我們之所以要工作,就是因為要獲得工資,要養活自己。我們要支付房租、水電費、話費,我們要買食物、衣物、電子產品、化妝品等等東西,我們所有的物質消費,精神消費,都要花錢。而工作,是大多數人獲得收入的唯一途徑。沒有工作,我們就無法維持自己體面的生活。
注意,沒有工作,我們並不會餓死。因為政府有最低生活保障金髮給我們。不過,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不願意靠領取低保來生活,因為我們認為那樣的生活質量太低,不值得過。
一些有錢的富二代以及富三代,他們也想要工作。那些已經功成名就,家財萬貫的人,也想要工作。對他們來說,錢並不是從工作中獲得的最重要的東西。
另一種我們希望從工作中獲得的,是親密關係。沒有一個人會不想要朋友,在錢和朋友之間,很多人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朋友。人類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活著就註定和他人發生關係。除了自出生就帶來的血緣關係之外,我們和同學、老師也能維持親密關係。最重要的親密關係,則是我們和我們的戀人之前的愛情以及婚姻關係。
所以,和同事(包括平級、上級、下屬)的親密關係也是我們希望從工作中獲得的,它的重要性絕不下於工資。應屆畢業生可能不清楚這點,而打算換工作的職場人士則很清楚,很多時候之所以想要換工作,不是因為公司給的工資太低,而是因為工作中需要朝夕相處的同事,讓我們感到不開心。我們和同事之間沒有維持良好的親密關係,反而形成了彼此厭惡的人際關係。而這種情況是人人都不想要的。
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文化,日本公司特別講究員工的忠誠,公司很多時候會僱傭一個人一輩子。而中國和歐美的大多數公司並非如此,員工在公司中想要獲得個人成長,擁有更強的能力,更多的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經濟資本等等),從而成就另一番事業。
個人成長,說得專業一些,叫做員工培訓或者員工發展體系,說得直白一些,就是這份工作有沒有前途。有前途的工作,會讓你在工作的過程中逐漸提升個人能力,這種能力是多方面的。比如職業技能(Office軟體、編程、寫文案、美術設計、翻譯、談判、活動策劃,團隊組織等等),社交技能等等。機械化的工作會讓人感覺自己的個人能力沒有絲毫提升,整日做的都是可以被機器替代的體力勞動或者腦力勞動。而具備創意性的工作則更能讓人感受到個人能力的成長。當然,像我剛剛提到的。公司是否給員工提供了系統化的培訓,也是吸引員工來工作的要素。
我最後想要強調的一個東西,比較虛,我們可以稱之為愉快的工作體驗。聽音樂、看電影、玩遊戲,這些活動都能讓我們有愉快的體驗,所以我們想要參與這些活動。而工作本身也有許多因素和體驗相關,但因為這些因素太多,所以反而不好一概而論。比如前往公司的路上是否擁堵,是否會消耗太多的時間。公司的噪音、照明情況,公司是否有人在公共區域吸煙,同事們的長相是否悅目,他人是否尊重自己的工作成果,自己對那些工作成果是否產生了成就感等等。許許多多的細節,都是應屆畢業生不大會去考慮,但在實際工作中切實影響到了我們的工作體驗的。
一些老生常談的問題
上面提到了一些我們對工作本身的需求,有工資、親密關係、個人成長、愉快體驗等等。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些老生常談的找工作類問題。
1.工資收入因素在所有影響我們選擇工作的因素中,究竟有多重要?
這個問題其實因人而異。假設在A公司,你同事的平均月薪是7000元,而你的月薪是8000元,假設在B公司,你同事的平均月薪是10000元,而你的月薪是9000元,你會選擇哪家公司呢?
一些人可能覺得,B公司的月薪比自己在A公司高了1000元,當然要選擇B公司。不過實際情況很複雜,更可能的是,你在A公司會有更好的工作體驗。因為在你和他人有意無意地比較中,你會對自己比較滿意。而在B公司中,你和他人的比較常常會讓你對自己不滿意。
不過,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當工資收入滿足了我們的基本消費之後,更高的收入並不會帶來顯著的主觀幸福感的提升了。所以,比起盲目追求高收入,我更推薦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
2.我喜歡的工作,我並不擅長,那該怎麼辦?
很多人都喜歡唱歌和畫畫,但是歌唱得並不夠好,畫畫也不是很厲害,那該怎麼辦呢?
其實,音樂行業和美術行業需要的人才是很多樣化的。國際巨星級別的創作歌手也有,小學音樂老師也有,酒吧歌手也有,插曲作者也有。美術行業也一樣,美術教師也有,插畫作者也有,開個人畫展的也有,互聯網公司的美工也有。也就是說,我們並不需要特別優秀,也能在那個行業中生存下來。
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音樂和美術天賦,也不想付出辛苦的成長努力,那我還是推薦不要從事相關行業了。不過這種情況一般比較少見,我們對於那些自己擅長的東西,一般都是比較喜歡的。而對於自己不擅長的東西,喜歡程度自然沒有那麼高了。
3.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工作,我好像什麼都不擅長,那該怎麼辦?
那就該刻意加強自己的比較優勢,可以多去嘗試一些工作,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既然什麼都不擅長,那就不要太挑剔了。可以去參加一些職業技術學校。我剛剛出門散步的時候,就發現附近有一個娛樂藝人培訓機構,還有一個化妝培訓學校。令我們耳熟能詳的,還有廚師培訓,汽修培訓,IT培訓,挖掘機培訓等等。
大家不要覺得白領工作一定比藍領工作高貴,娛樂行業天生就是不嚴肅的下等行業。我現在做的是在線教育,負責課程的開發和講授,這算是一個相對嚴肅的職業。不過我還在考慮要不要兼職做一個遊戲主播,這也是我很喜歡的職業。你看,遊戲打得好,懂得如何和直播間的觀眾友好相處,也能算是職業技能。
4.該去大公司還是小公司?該廣泛地投簡歷還是找熟人內推?如何寫簡歷?如何通過面試?如何和HR談薪水?如何……
這些問題可能是更加老生常談的問題,然而我發現它們其實更加無趣,也不重要。簡歷按模板寫就好,面試自然地表現自己就行,多找幾家公司面試,自然就了解市場上會為自己的人力資源開什麼樣的工資了。而且,我已經說了薪水不是最重要的,親密關係、個人成長、愉快的工作體驗等等,都很重要。大公司和小公司各有利弊,不過重點還是看我之前提到的那幾點要素。在招聘網站上廣泛地投簡歷和找熟人內推並不衝突,都可以進行。
5.我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對待工作?
有些人相當反感自己的工作,他們只是把自己的工作當作為了賺錢而不得不幹的苦力活。上班之後最盼望的就是下班,發工資那天是每個月最開心的日子。這種對待工作的態度不僅僅會讓自己不開心,也會導致自己干不好那份工作,畢竟,完全沒有愛。
第二種對待自己工作的態度,就是把它當作自己個人的一個身份。一個理髮師,可能會認為自己的身份之一就是理髮師(他還有兒子、男朋友、基督徒、魔獸世界玩家等等身份),而他會追求在理髮行業中的成就,他會想著參加一些比賽,獲得獎項。他會想要從低級的學徒工慢慢成長為總監,他會想著提高自己的收入,贏得同行們的尊敬。
這第二種態度很不錯,它將工作視作我們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會讓我們每天只想著下班。不過還有第三種更棒的態度,那就是將自己的工作視為人類集體事業的一部分。還是以理髮師為例,他如果以這第三種心態對待自己的工作,就不會經常感到巨大的競爭壓力,不會失去意義感和成就感。他為客戶完成了理髮,提升了客戶的形象,讓客戶感到更開心。而客戶從事自己的工作時,也會更加順利。作為理髮師,他會認為自己的工作提升了整個社會的美好程度,哪怕只有一點點。
換個例子可能更形象。我現在算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我整日只想著自己,想著如何提升自己的收入和地位,想著推廣自己的名聲,那麼我就會過得比較辛苦。但如果我把目前的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事業當作人類集體的事業,我就會認為自己的工作能讓更多的人活得更加開心一些。整個世界會因為我們的辛勞而變得更加美好。哪怕我們都已經十分富裕,不缺錢花,我們也願意為這樣的工作而辛勞。下班後,我們甚至會期盼明天上班的時光,而不是只想著休息日和發薪日。
所以,以第二種或第三種態度對待工作,會讓自己過得更加開心,也會讓工作更加順利。
後記:由於我現在不是一個求職者,所以這篇文章更像是從公司的管理者和運營者的角度來寫的。不過我想這種角度對求職者們也有幫助吧。
另外,希望大家能留言告訴自己所關心的問題。平日里我可能又由著自己的性子,寫一些相對小眾的主題了。以後會盡量多寫一些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章的。我已經寫好了一篇關於愛情(人際吸引)的,下一篇應該就會發。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臨時附註:認真想初級課程第三期正在開發報名,名額有限,詳情請見【認真想】認真想初級課程相關信息
推薦閱讀:
※用人單位對單親家庭的看法是怎樣的?
※如何在傳統製造業與高新信息行業的薪資上面達到心理平衡?
※有語言天賦的男性該如何擇業?
※以進入陶氏等化工方向外企為目標,博士期間應該做好哪些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