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DC17:最長的 WWDC,不一定是最好的 WWDC。
今年蘋果沒有開春季發布會,所以理所當然地,一部分硬體更新被積壓到了 WWDC 上不得不更,不然下半年就會出現 A11 晶元的 iPhone 出了,A10X 晶元的 iPad 還沒出的尷尬境地。
再加上坊間對 Mac 更新的呼聲已經高到蘋果不得不在上半年專門舉辦一場媒體通報會來「為 Mac Pro 長時間沒有更新而道歉」,所以可想而知,這場發布會的分量所在。
最後的結果就是,蘋果在 WWDC17 舉辦了這樣一場長達兩個多小時,被 Tim Cook 稱之為 "best WWDC" 的發布會。
這一篇會比較長,而且如果按發布會時間順序來講會顯得比較亂。所以還是跟以往一樣,做一個索引放在最前面,歡迎通過副標題快速定位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上。
軟體:tvOS / watchOS 4 / macOS High Sierra / iOS 11 on iPhone / iOS 11 on iPad
硬體:iMac Pro / new iPad Pro / HomePod
tvOS
關於 tvOS,蘋果只說了一句話,接入 Amazon Prime Video。
一個事實就是,現在 tvOS 的存在,已經完全不是去年 WWDC 所說的,平等於 iOS、macOS 的存在,甚至連跟 watchOS 都不平等了。tvOS 作為一個上面運行著 app 的智能系統,在這樣一個理應進行大版本更新的時間節點,蘋果對於其「系統」的身份,隻字未提。
這可以說宣示著,tvOS 已經回歸了其作為「內容服務」的存在。
作為一個 iPhone 和 iPad 上的 TV app 用戶,我很喜歡 TV app,在訂了 Netflix 和 HBO Now 之後,可以在 "Watch Now" 界面方便地管理我每周的追劇表。所以我對 tvOS 唯一可能存在的關心,也恰恰是只有它目前已經接入了多少內容平台。
我能夠想像,蘋果也已經意識到,Apple TV 很難成為下一代的智能軟體平台,特別是遊戲這條路被並不比它貴多少的遊戲主機堵死之後。(而且主機遊戲這個領域,又恰恰是蘋果萬萬不會涉足的。)
未來 Apple TV 仍然會更多地以其最初的角色存在,這就是一個看電視的盒子。至於作為 HomeKit 的控制中樞,現在 Apple TV 需要做的是,坐在地上,等著那些硬體終端趕上來。
watchOS 4
watch OS 繼續保持了「每年一大變」的節奏。
watch OS 4 在視覺設計語言上進一步向 iOS 10 之後的「卡片化」、「毛玻璃」趨勢靠攏。
這是蘋果必然要做的事情,因為在之前,watchOS 團隊和 iOS 團隊的步伐一直不是很協調。特別在 watchOS 3 上,居然出現了「控制播放」和「控制中心」(兩者在 iOS 10 上分別是從屏幕底部上劃的兩頁),不在一個界面下的荒謬錯誤。
要知道 Apple Watch 和 iPhone 是不可分開的兩個設備。所以在視覺的交互的設計上,watchOS 團隊唯一的任務,就是和 iOS 進行磨合。讓用戶在 watchOS 上,能直覺地還原其在 iOS 上的習慣和體驗。
watch OS 4 的大部分功能更新,都圍繞著「運動和健身」展開。
「運動」功能現在可以對你的運動數據進行更複雜、更個性化的挖掘了。「健身」功能現在加入了流行的 "HIIT",配置起來更加靈活了,支持和健身房的設備進行配合了。
iPhone 現在會根據你聽音樂的習慣自動同步音樂到你的 Apple Watch 里而不是需要手動導入了。(除了健身,還有哪個場景會出現「需要聽音樂,iPhone 卻沒在身邊」的情況呢?)
所以,在發布 3 年之後,蘋果終究找到了屬於 Apple Watch 的,清晰、明確的定位,運動和健身。Apple Watch 在整個產品形態得到下一次的革命性改變之前,其功能更新會幾乎全部瞄準運動健身市場。
至於一些新的表臉,萬花筒、Siri、包括我個人超愛的《Toy Story》系列。都是純粹蹭著大版本的更新而更新的,這裡就不過多說了。
macOS High Sierra
首先我必須要吐槽這個名字,High Sierra。如果就是這麼不走心,那就數字編號啊。事先所有人都在瘋狂猜測,新 macOS 的名字,結果最後是這麼一個結果。絕了。
High Sierra 的大部分更新都圍繞著性能展開,新的文件系統 APFS,新的視頻編碼標準 HEVC,新的顯示引擎 Metal 2……
這是前兩年的 macOS 圍繞著「作為 iOS 用戶的桌面延伸」進行了一系列功能更新之後,必須停下來整理自己的一次緩衝。這兩年我聽到的關於 Mac 性能表現問題的抱怨越來越多,一方面是停滯不前的硬體,一方面是越來越不夠「簡潔高效」的系統。所以對於蘋果來說,在這一年停下來整理一下自己之前所做的東西,是非常必要的,這大概也是 High Sierra 命名的意義所在,基於之前的,尋求更好的表現。
具體的效果,在系統更新到各位的 Mac 上之前我們是不得而知了,不過對於我,以及很多的非「專業用戶」來說,這些都沒太多差別。
至於現在 VR 支持 Mac 了,誰tm在意啊?在 Windows 上就沒掀起多少浪,並且被廣泛認為是「性能不足」的東西,現在到 Mac 上來,在 Twitter 上我的槽已經吐夠了。
功能上 High Sierra 主要是圍繞 Safari 和照片應用進行了更新。
我比較想重點說的一個功能是 Safari 的 Intelligent Tracking Prevention(智能防記錄追蹤)。對於「隱私模式」,所有的瀏覽器都支持,但重點在於:「默認是什麼?」
對於大多數的用戶來說,「默認選項」就決定了他們的選項。這是為什麼一個經常被提起的觀點是:「因為蘋果的硬體賺錢,所以你可以相對更信任它不會拿你的隱私去賣錢。而 Google 從商業模式上就決定了它必然要靠把用戶隱私賣給廣告商賺錢。」
雖然出於法律也好,道義也好,Google 會給你保護隱私的選項。但這個「智能防記錄追蹤」功能,就是兩者之間的區別的一個典型體現。如果你是小白用戶,如果你是那種「更多地使用默認選項」的用戶,多花點錢是可以確切地保護到你自己的。
儘管在之前就已經有區別,但從 iOS 11 開始,我們可以確切地說,iOS 在 iPad 和 iPhone 上,已經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系統了。
在 iPad 發布之初,為了借當時已經站穩腳跟的 iPhone 之利,Steve Jobs 宣布 iPad 會和 iPhone 一樣運行 iOS,並且支持所有的 iPhone app 的時候,就留下了這個隱患。
大屏幕的 iPhone 推出之後,那個作為「放大、廉價版 iPhone」的 iPad 越來越沒有市場空間。所以蘋果必須要把 iPad 推向它新的「生產力工具」這個位置,但作為「生產力工具」的 iPad,還運行這個 iPhone 上的那個 iOS,顯然是不行的,所以這次,iOS 11 for iPad 終於要來試圖解決這件事了。
iOS 11 on iPhone
iMessage 現在會跨平台同步了,還支持了轉賬。
首先對於 iMessage+ApplePay 轉賬這個功能,微信用戶可以先停止高潮了。在可預見的未來,這項服務的推行會比 ApplePay 支付更難,至少按照目前的情況,是不可能進入中國的。所以這算是一個短期內純粹面向美國的服務。
我倒是覺得,iMessage 轉賬在美國,倒真的還有可能成為一個突破口。畢竟 iMessage 本身的普及程度不低,蘋果的軟體生態至少已經解決了身份、賬戶、通道這幾個問題。
至於 iMessage 的跨平台同步,讓多平台的 iMessage 到今天可以說算是終於「好用」了。
iOS 做了很多時下流行的功能,蘋果在繼續試圖通過原生 App,取代掉很多第三方 App。
好比 Live Photo 剪輯、更多的相機濾鏡…… 但這些東西,最終的贏家仍然會是發布渠道。相比於直接剪輯 Live Photos,在 Instagram 裡面進行剪輯,「以最終呈現在發布渠道里的效果」為目標進行處理,一定是更直觀的。
iOS 在更深地利用 3D Touch 來同時精簡和豐富界面。
控制中心不再是可以左右滑動的兩頁,而是更緊湊地被整合成了完整的一頁內容。而裡面的每一個模塊,你重壓之後會顯示更多更詳細的內容,但只要這些東西不支持自定義,我就仍然對控制中心不會感到滿意。
通過重壓也可以進行 AirPlay 2 的設置,你可以把音樂同時推流到兩台 Wi-Fi 音箱上了。
地圖和導航現在能顯示更多、更詳細的信息了。正常的升級。
開車的過程中,iPhone 會自動進入駕駛免打擾。又是一個「默認決定一切」的功能,絕贊。也是對於我來說,非常需要的功能。
最後,關於 iOS on iPhone 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對於蘋果的整個產品邏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蘋果在進一步關注「個性化」、「定製化」,進一步「以人為單位來組織計算機」。
全新的 App Store,換成了和所有的蘋果內容 App(Music、News、TV)一樣的邏輯,就等什麼時候把 Podcast 和 iTunes Store 的補丁給打上。
你在 App Store 的右上角現在會看到自己的頭像。Siri 會更深地挖掘你的個性化需求,會理解語境,並且開始了「多語言交互」的第一步,你在 Safari 上看到的東西現在會被整合進你的 QuickType 聯想力。Apple Music 讓你朋友聽的歌單出現在你的首頁,讓你朋友可以把歌加入到你的播放列表裡。
計算機世界的基本構成單位不再是「設備」、而是「用戶」,是「人」。這不是一個新奇或者時髦的概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劉慈欣在《三體》里描繪的那個每個人隨手一點,就能亮起一塊專屬於他們的屏幕。
但蘋果正在一點點、一步步地把這件事慢慢變成現實。
iOS 11 on iPad
整場發布會的過程中,這個部分絕對是引發最多的掌聲和歡呼的部分。因為 iPad 在今天,真的太需要這樣一次「量身打造」了。
這也是所有果粉能長舒一口氣的時刻吧,蘋果還是會花時間,去對每一款產品的交互精雕細琢,找出最適合它們的交互方式的。
iPad 上的 iOS 11 有了跟 macOS 類似的 Dock、有了文件系統、有了更豐富的多任務操作、有了 "Drag and Drop"、有了更多的配合 Apple Pencil 的交互。
更重要的是,這一切的一切,在演示的過程中你就可以看得出來,蘋果設計了很多多指觸控的交互操作,讓你感覺,這本身就應當是屬於 iPad 的交互方式。
我第一次有了買一個 iPad Pro 來試試「只用 iPad 工作」的衝動,作為生產力工具的 iPad 終於可以說邁入了「可用」的大門。
更況且,這只是一個開端,「iPad 的上的系統應當被單獨設計」的開端,我們還會期待蘋果在未來的 iOS 上給 iPad 帶來更多專屬的東西。讓 iPad 除了每年的銷量下滑之外有點別的可以說的地方。
在 iOS 部分的最後說一下 ARKit。ARKit 現在能用來幹什麼,蘋果目前在這場發布會上展示了「遊戲」和「掃描文件」。但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從蘋果的演示內容來看,iPad Pro 下運行的 ARKit,性能應該是成倍於我親身體驗過的 HoloLens 的。
所以問題就在於,在運算性能還完全不夠的今天,HoloLens 為了追求「頭戴」,真的是值得的嗎?HoloLens 和 iPad Pro 上的 ARKit 可以做幾乎完全一樣的事情,拋開價格不談,我會覺得 iPad Pro 上的 ARKit 在今天會更有用。(當然,微軟在頭戴顯示這件事上的技術儲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硬體
新的 Mac & iPad Pro
iMac 屏幕更好了,以及跟 MacBook Pro 一起,處理器終於用上 Kaby Lake 了,加了 Thunderbolt 3 in USB-C 介面。iPad Pro 屏幕邊框更窄了(重現 iPad Air 的升級),所以 9.7 寸擴大到了 10.5 寸,加上了廣色域屏幕,算是終於趕上了 iPhone、Mac 的步伐,並且達到了 120 Hz 的刷新率。A10X 晶元比 iPhone 7 上的 A10 加了兩個核是兩從六核,Apple Pencil 也把延遲做到了 20 毫秒。
都是早就能預料到的常規配置升級。沒什麼好聊的。
iMac Pro
iMac Pro 在今天的存在,是用來堵上那些抱怨 Mac Pro 不更新的人的嘴的。
蘋果發布 iMac Pro 的意思,無異於向專業用戶宣告:「我們不是不能把 Mac Pro 的配置直接升級,我們只是還在準備全新設計的 Mac Pro,所以拿了個 iMac Pro 來先給你們解解渴。」
iMac Pro 和普通的 iMac 在工業設計上除了變黑,沒有任何區別。這無疑讓 iMac Pro 作為產品其實很難立足。因為蘋果概念里的 Pro,從來都不會只是配置上的 Pro,無論是 Mac Pro、MacBook Pro、iPad Pro,除了配置、性能之外,一定同時代表著工業設計上的領先。
所以 iMac Pro 這樣一個看起來只是「把所有可選配置頂到天,額外附贈限定太空灰配色」的普通 iMac 的產品,其發布的意義,就更像是堵嘴了。4999 美元的起價,也讓大部分人只是看看就好,專業用戶開心就行。
一個產品解決專業用戶關於「配置不夠」、「沒有蘋果自家顯示器」兩個抱怨,蘋果計劃通。
HomePod
關於硬體,HomePod 是我最想說的,也是我一定會買的一個東西。
發布會進行到尾聲,當 Apple ? Music 的 KeyNote 出來的時候,我長舒了一口氣,發了一條:
"Thank the fucking god it"s not Apple fucking Home."
在關於所謂 "Siri Speaker" 的傳聞出來的時候,我心裡是很慌的。因為我的觀點裡,無論是 Amazon Echo、還是 Google Home 都是沒有確切的產品立足點的。我用 Google Assistant、用 Siri,我很清楚這種語音助手,還完全沒到「足夠成熟」,以至於可以以其為核心功能,設立一個硬體產品的地步。Apple Home 一定會是一個比 Apple Watch 還沒用一萬倍的東西。
並且如果蘋果要設立這樣一個「家庭中心」,那麼這個設備和 Apple TV 在產品的邏輯上必然又會發生衝突。
HomePod 從產品的層面來講,和之前傳聞的沒有任何區別。但是它最根本的立足點並不是 Siri,它不叫 "Siri Speaker",不叫"Apple Home",HomePod 首先是一個簡單而又基本的功能性配件,音箱。
當 Phil Schiller 在介紹 HomePod 檢測自身位置針對性地進行聲音調整,回升消除的時候,我就 100% 確定了,HomePod 是我會買的設備。
利用自身的技術儲備,去花 60 分的錢,把 60 分的體驗,做到 80 分,這是蘋果在 EarPods、AirPods 上兩次證明自己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
蘋果的配件(特別是聲音設備)並不是最貴的,聲音並不是最好的,但都很巧妙地在體驗和效能上找到了相當極致的平衡,這是我對 HomePod 非常有信心的原因。
400 美元兩個的定價,相比於同價位的藍牙音箱也好,Wi-Fi 音箱也好,可以說是非常良心的價格了。多的沒得說了,必買。
總結
每到 WWDC 的時候,我會有強烈「噢,這一年真的開始了。」的感覺,因為 iOS 一年一更,WWDC 是其首次亮相,我未來一年要用這樣的一個系統了。
今年的 WWDC 確實很長,但真正回想起來,多發的幾個硬體,要麼是還要等到年底,要麼其實就是早就料想到的常規升級。
蘋果在軟體上開始更深地追求「個性化」,而對於火熱的概念諸如 "Machine Learning" (所幸蘋果不喜歡濫用 AI 這個詞)、"AR" 儘管還處於一個很初步的階段,但也讓人看到了落到實處的布局。
等到全部結束,再去回想 Cook 在發布會一開始所說的 "best WWDC",至少對我來說很難贊同這樣的說法。關於下一代 iPhone,關於 Touch Bar 的未來,還有很多我關心的問題懸而未決。
但至少還有期待,有點小驚喜,那也算是一年一度的 WWDC 發布會能畫上一個稀鬆平常的句號了。
(本文原載於大破進擊博客)
推薦閱讀:
※如何從零開始學習項目申報?
※如果保持奴隸制?
※新款 MacBook Pro 五款必備應用
※沒有任何人為干預,AI機器人突然開始對話!用的還是自己的語言?
TAG:苹果公司AppleInc | WWDC | 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