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印度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如此害怕

21世紀最重要的雙邊一是中美關係,二是中印關係。

印度是中國實現崛起的過程中怎麼也繞不開的一個國家。兩國都是面積大國,中國排名世界第三,印度第七,且兩國人口相當,發展階段相近,地理上相鄰,都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緣位置。不管是中國實現大國崛起,還是印度謀求亞太大國地位,都無法繞開彼此。

不管是中國實現大國崛起,還是印度謀求亞太大國地位,都無法繞開彼此。

今天,小編就帶你深度開扒中印之間的愛恨情仇史。

1麥克馬洪線

中印之間的首次衝突在印度獨立後,宣稱繼承他爹英國佬划出的麥克馬洪線。我們都知道,麥克馬洪線是英國佬策劃西藏獨立的產物。20世紀初,英國佬借著在印度殖民的優勢,不斷滲透進入西藏,策動西藏達賴、喇嘛搞藏獨,企圖將西藏分離出中國。

1913年,英國佬搞了個「西姆拉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三方,英國代表是英印殖民政府外交秘書麥克馬洪,清政府,以及英國強力拉入的中國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十三世達賴特使,以及清政府的全權代表西藏宣撫使陳貽範。這位老哥忠勇有嘉,看透了英國的陰謀,管他威逼利誘還是坑蒙拐騙死活不簽字。

最後迫於清政府和英國的壓力,實在沒辦法簽了個草簽(就是非正式簽字,在國際法上沒有法律效力)。如此就產生了麥克馬洪線。

2中印戰爭

印度獨立後立馬就宣布麥克馬洪線應該是中印邊界的劃界線,當然中國是不幹的。1954年,尼赫魯訪華,與周恩來總理就這個問題初步接觸,但並未解決。

到1958年,印度人心不足,獅子大開口,宣稱阿克賽欽、達拉克和新藏公路等深入西藏300多英里的地盤屬於印度。阿三這下就玩得有點過了,毛主席不高興,後果很嚴重。

戰前中印實力對比:

即便阿三如此咄咄逼人,中國還是保持著克制。不要看現在中國甩阿三一條街,60年前的情況確實恰恰相反,那是的阿三甩了中國好幾條街。

上世紀50、60年代,印度可是國際社會十足的寵兒。

在那個溫飽沒有解決的年代,印度佔據的恆河流域被譽為是「亞洲糧倉」,很多剛獨立的國家餓得哇哇叫,阿三卻能吃飽飯。

身為印度洋的門戶,又是亞洲大國,就連蘇聯都得給印度面子,畢竟想南出印度洋也得跟印度搞好關係;

英國就不說了,作為阿三的親爹,英國在印度有著廣泛的利益,自然是幫著印度說話;就連世界老大美國,都一直致力於調停印巴矛盾,希望藉助印度來對抗蘇聯,畢竟印度的戰略地位在冷戰對抗中太重要了。

其次,有著英國爹打下的基礎,阿三在60年代的經濟也是遠超中國,GDP是中國的兩倍;軍隊裝備清一色英美進口,比解放軍的裝備不知道好了多少。從軍隊補給運輸的角度講,印度也比中國好多了。

此時的國際輿論一邊倒,除少數幾個社會主義國家外幾乎全部支持印度。

風流倜儻尼赫魯:

此時的尼赫魯博學多才、風流倜儻,在印度的地位僅次於甘地。國際舞台上,尼赫魯被稱為是「世界寵兒」,更是出盡風頭,國際社會的很多場合上各國元首都爭相與尼赫魯套近乎。

尼赫魯與甘地

尼赫魯在中印戰爭前對中國的態度一直非常友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尼赫魯代表印度率先承認中國政府的合法地位,並於翌年實現兩國建交。印度堅持不結盟外交,尼赫魯更是不理會西方的反對,保持與中共的接觸,更未反對解放軍進入西藏。

在不結盟運動的萬隆會議中,尼赫魯親自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參與並在會議時一同給予鼓勵。萬隆會議上尼赫魯牽著周恩來的照片更是被西方國家廣為傳播,認為這是「大哥引領著小弟」。

尼赫魯訪問蘇聯,莫斯科幾乎所有工廠、學校停業、停課,夾道歡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禮遇;尼赫魯訪問中國時,中國更是組織了超過100萬百姓歡迎,少有外賓能獲此殊榮。

可見,中印戰爭前的尼赫魯在國家社會上地位之高。

錯就錯在,尼赫魯在他最顯赫的時期,企圖完全佔據西藏大片領土。

尼赫魯認為藏南,即麥克馬洪線以南區域,應是印度領土的一部分,中國對藏南地區的領土要求不合法。

尼赫魯一生堪稱完美,然而,最大的悲劇和遺憾就是貿然出兵,挑起中印戰爭,並一敗塗地。

雖然中國撤軍,藏南仍屬印度控制,但中印自此交惡,中印戰爭,印度戰敗後尼赫魯鬱鬱寡歡,沉受著國際、國內的巨大壓力,反對他的人越來越多,隨後便中風癱瘓。

尼赫魯在去世前幾天命人將他抬到中印停火邊界視察並慰問前線士兵,從邊界回去後就死掉了,悲哀之心可見一斑。

尼赫魯這位印度歷史上僅次於甘地的英雄,為了急切吞下麥線(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而導致兵敗,名聲一落千丈。國際政治里沒有英雄,更沒有人同情悲劇英雄,尼赫魯必須為他的決策買單,印度也必須為挑起這場戰爭買單。

直到今天,中印戰爭依然是印度心裡永遠的傷,也是中印關係里怎麼也繞不出的梗。

中印戰爭規模其實很小,持續時間也很短,結果也很明顯:中國完勝,印度慘敗。(戰爭過程在此不做贅述)

當然,中印戰爭中,中國最大的損失就是沒有及時控制佔領地區,導致贏得輿論喝彩而暫失實際領土利益,這不得不說是中國近代的一大遺憾。

不過,總的來說,中國的得與印度的失對比依然十分明顯。

中國的完勝,勝不在戰爭本身,勝在戰略和戰術;印度的完敗,敗不在戰爭本身,敗在失去發展機遇和背上了沉重的民族負擔。

仗打完了,中國軍隊退回了戰前控制線,戰勝的「紅利」至今還在享用。

仗打完了,印度並沒有獲得實際推進,戰敗的陰影卻持續到現在,並將持續到未來。

3中國的戰勝「紅利」與印度的戰敗陰影

戰前和戰時,國際輿論基本一邊倒的偏向印度,譴責中國,然而,戰勝後中國軍隊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主動退回戰前控制線,使得國際社會不得不承認中國的大度,就連英美等國都不得不敦促印度罷兵和談。

在那個年代,打下的領地主動退回,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中國的舉動讓世界很多國家十分震驚。

中國軍隊打完撤回的姿態更是告訴世界,打你沒問題,只是我想不想打,想打就能打。如此一來,阿三這個世界寵兒被如此羞辱,印度承受著戰敗的恥辱,還要背負著國際輿論壓力。

從戰術上看,中國策略堪稱完美(當然,如果真爆發大規模戰爭,中國的遠程後勤補給以及高原作戰都面臨很大挑戰)。

說中印戰爭讓印度徹底失去了發展優勢,看官中肯定有人不信,一次規模不大的戰爭,雙方都沒有實質性的得失,影響能有這麼大?

待小編一層一層給你扒開

在中印戰爭前,印度在亞洲有著較大的影響力,南亞諸多國家因為上千年來受印度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響,跟印度有著較強的文化認同,關係密切,也認阿三這個大哥。

誰也沒想到,他們的亞洲大哥跟中國解放軍剛一交鋒就被打趴,而且中國解放軍完全是想打就打,想停就停,這種心理上的威懾,開始讓印度小弟考慮自己是不是跟錯了人。

如果說抗美援朝中國只是幸運,那麼中印戰爭的再次獲勝,不得不使周邊小國開始考慮和中國的關係。這也為日後中國和南亞國家發展關係奠定了基礎。即便是在亞非拉等與中印戰爭無關的國家也被中國所震撼,當時亞非拉很多國家的媒體更是將毛主席奉為神明,將解放軍奉為神軍。

此外,戰前和戰時,印度向眾多國家尋求了幫助,尼赫魯的書生懦弱讓英國並不看好,儘管英美,包括土耳其都給予印度很大的幫助,但是戰爭的結果並不讓這些世界大佬們滿意。

所以說,印度輸掉的這場戰爭輸掉的是周邊小國對他的信任和認可,也輸掉了大國對他的期待,希望印度制衡中國的算盤快要落空。

如果說上述的輸,並沒有讓印度有實質性損失,那麼戰爭引起的剩下兩個問題就徹底把印度拖入泥沼,並將在未來很長時間內如噩夢般伴隨著阿三。

第一個問題是巴基斯坦問題。

在中印戰爭之前,印巴關係並不緊張,雙方爭議還是在管控範圍內。印度在處理巴基斯坦問題上還是佔據了十足地位。

那時候的巴基斯坦還不能稱之為巴鐵,那時候的巴基斯坦也不敢過於挑釁印度,那時候美國還在極力調停印巴衝突。美國同時對印巴調停,旨在調和印巴矛盾,防止印巴衝突擴大,巴基斯坦倒向社會主義國家這邊。

可以說,美國是看到了中印戰爭的關鍵所在的。中印戰爭中,美國幾乎在每次援印的附加條件就是要求印度緩和印巴衝突,主動向巴基斯坦示好,美印領導人會晤的必談事項也是管控印巴衝突。

美國豐富的地緣經驗已經為印度指明了戰略重點,無奈,阿三爛泥扶不上牆,不僅主動挑起中印戰爭,更是對巴基斯坦步步緊逼。當然,這跟印度人的民族性格有關,阿三有小聰明而無大智慧,凡是吃到嘴裡的就不可能吐出來,在國際政治舞台上,阿三的博弈水平連三流都數不上。

中印戰爭後,巴基斯坦看到了印度的孱弱,看到了解放軍的厲害,巴基斯坦選邊佔了,印度從此再也沒有好日子了。

後來,印巴越打越狠,後來巴基斯坦成了巴鐵。

第二個問題是錫蘭(現在的斯里蘭卡)。

印巴戰爭之前,印度對錫蘭沒少欺負,錫蘭也是盡量不惹身邊的大哥,幾百年的屈辱錫蘭都忍了,但是中印戰爭後,錫蘭看到了大腿,抱象腿還容易被踩,抱龍腿就不一樣了,直接帶你飛天。錫蘭果斷的開始倒向中國這邊,對印度的態度逐步強硬。

錫蘭主動提出擔任中印調停的東道主,準備召開科倫坡會議,以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也為了在印度面前揚眉吐氣。中印戰爭後,尼赫魯承諾不再主動進攻錫蘭。

如今,斯里蘭卡跟中國的關係,似乎還是拜印度所賜。

巴基斯坦和錫蘭,從地緣上看,已經幾乎對印度實現包圍,直到今天,印度依然在為他的戰敗買單。這場中印戰爭,印度輸的內褲都快沒了。

總結來說,中印戰爭中,印度拿了一手兩個王四個二的好牌,卻把自己炸了個底朝天。

中印戰爭結束時毛主席曾說,打完這仗中印邊界可保最少四十年的和平,姜還是老的辣。戰爭過去五十多年了,中印確實沒有再發生實質性衝突。

只是,自尊心超強的印度人永遠也無法繞開這場戰爭,中印邊界問題也只能一拖再拖,如今,兩邊的士兵只要不放槍,可以把酒言歡,可以散煙遞酒。而每逢中國有大的戰略印度都是如坐針氈,無法直視歷史卻又不得不面對現實。

4一帶一路,錯過這村就沒這店!

隨後幾十年里,印度也並不是無所作為,多次聯合日韓、台灣,試圖構成亞洲戰略三角,對中國實施包圍。在西藏問題上,印度採取處理台灣問題一樣的做法,玩起文字遊戲,承認台灣和西藏只是Part of China,而不完全承認主權屬於中國。

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全面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短短40年左右,國家實力獲得了質的提升。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快速超車時代,幾乎在各個方面都超越印度,成為國際社會當之無愧的大國之一。

但是,中印兩國的現實情況使得在未來很長時間內,中印之間的競爭或將越來越激烈。

同為亞洲地區大國和金磚四國的重要成員,中、印一直被視為未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變化的關鍵。在「龍象之爭」的光環下,中印兩國民眾對於對方的認識也存在巨大誤區:中國民眾普遍把印度看作欠發達國家,而印度民眾則認為中國已在多個方面被印度甩開距離。

龍象之爭,被認為是21世紀不可避免的世界級議題。

早在2012年,蘭德公司(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蘭德公司或鮮有所聞。該公司在60多年前精準預測「一旦美國參與朝鮮戰爭,中國必將出兵朝鮮」,並從此確立了世界第一智庫的顯赫地位,是當今美國乃至世界最負盛名和實力的決策諮詢機構)出具了《2025年的中國與印度:對比評估》的預測報告,報告從人口、經濟、科技、軍事四個方面預測未來中印的力量對比,引起軒然大波。

在人口方面,通過對比分析中、印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增長率,蘭德公司認為印度人口總量在2025年有望超過中國。

此外,勞動人口比例是收穫「人口紅利」的重要條件。該報告預測,在2030年前,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比例都將高於印度。而印度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在2029年前都將保持上升趨勢,隨後平穩下降。

中國的人口機會窗口即將關閉,而印度窗口至少在2030年之前依然敞開。印度的勞動人口優勢在2030年後將愈發表現強勁。

然而,隨著智能機器人的快速發展,印度是否有中國這麼好的機遇趕上人口紅利大爆發的時代依然是個巨大的問號。

在宏觀經濟方面,蘭德公司綜合了學術機構、商業組織、國際組織等大量對中印經濟分析和預測的數據,並得出2020—2025年,中印經濟增長趨勢的五種情況:

從兩國宏觀經濟增長預測的平均值來看,兩國宏觀經濟增長率相當。而兩國的發展水平和地緣特徵決定了,不管是產能轉移、貿易擴張還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兩國都將視對方為巨大的競爭對手。

在科技方面,報告顯示,中國科技研發費用總額,目前排名世界第三,直接轉化為商業產品的科技研發費用佔GDP比值超過1%,而印度的這一數字為0.8%。

中國每年畢業的理工科博士學位獲得者比印度多70%。正常情況下,中國研究人員的數量15年後仍將大幅領先印度。

而從全球科技期刊或出版界發表的研究成果數量來看,中國也比印度高13%。就算精確考慮中國教育「虛高」的因素,中國也將超過印度1.7%。

從軍事開支上看,不論採用何種演算法,中國都將遠超印度。

報告採用兩種方式計算軍費以平衡誤差。根據目前年增長率計算,考慮美元幣值在15年內的波動,印度2025年軍費開支約為940億美元到2770億美元之間;中國軍費開支則是印度的4到7倍。根據軍費開支佔GDP比例,印度2025年軍費約為820億美元到2420億美元,而中國軍費開支佔比是印度3到4倍。

此外,印度2025年軍費開支中用於購買武器的開支,大約將是63億到186億,而中國這一數字是印度的2.6倍。

蘭德公司的報告稱,在未來15年里,印度人口將佔據優勢,宏觀經濟會逐步接近中國,但科技和軍事上將大幅落後於中國。據此,報告建議美國政府根據國家利益,確定對中印兩國政策。

蘭德公司2012年的報告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中印各有看法。在中國看來,印度或將成為中國未來在亞洲的最大競爭對手;在印度看來,中國幾乎全面超越印度,讓印度「鴨梨山大」。

隨後,2013年,當中國創世紀的提出一帶一路,印度第一反應當然是抵制和排斥。

針對中國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印度隨即推出拓展陸路貿易的「香料之路」。

針對中國提出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印度也提出了拓展海路貿易的「季風計劃」。

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看,哪國最需要一帶一路?小編認為是印度,印度的發展階段正是需要全球化來發揮他的人口紅利的優勢,正是需要外資投資,需要比他更先進的設備,需要更優質的產能,這一切都是一帶一路倡導並能夠提供的。

而印度最缺啥?缺的是速度,印度人的效率之低舉世聞名(此處可參考中印同時在尼泊爾修路的事例),而中國速度恰是中國的優勢。

那麼印度的顧慮何在呢?

2017年,世界矚目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當全球老大美國都來搭順風車的時候,莫迪卻置之不理,印度,真能無動於衷嗎?莫迪卻缺席,印度是放棄搭便車的機會,還是在猶豫?

從一帶一路主推的六條經濟走廊來看,其中中亞——西亞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幾乎對印度進行了包圍,假使這三條經濟走廊順利推進,印度長久以來的東進夢想將徹底破滅,印度戰略拓展空間幾乎全被堵死。

其次,新歐亞大陸橋一旦運轉順利,印度洋這個從中東到東亞的必經之路的戰略作用將大大降低,「印度的印度洋」也會成為擺設。

一帶一路的推進,將使得印度徹底失去爭霸亞太的機會,甚至長久以來只能成為中國西進戰略中的一個中轉站,這無疑是自尊心極強的印度所無法接受的。

許多專家認為,印度強烈拒絕一帶一路,主要是在於其中包含中巴經濟走廊,穿越印度聲稱擁有主權的巴基斯坦控制克什米爾地區,讓印度無法容忍。

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貝格雷在被問到印度拒絕派代表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時曾說,「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接受忽視它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計劃。」

不過,這應該並非印度拒絕參與一帶一路的主要理由。

據悉,印度媒體對一帶一路極度抵制(印度媒體對印度政府決策的影響超乎一般國家的想像),更有人士透露,印度高層談一帶一路色變,一帶一路成為印度高層的禁忌。

2013年10月,當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後,印度迅速推出了「香料之路」和「季風計劃」。

香料之路計劃是印度歷史上與亞洲、歐洲31個國家和地區間推行的貿易路線,印度的香料之路計劃於中國的一帶一路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相似,都是希望借著歷史上緊密的貿易鏈接,促進印度與香料之路沿線31國的貿易與經濟關係。

「季風計劃」的雄心落在廣義的印度洋世界,涵蓋東非、阿拉伯半島、印度次大陸、斯里蘭卡一直到東南亞群島,季風計劃的實質內容幾乎是一帶一路的翻版。儘管印度一直宣稱季風計劃是為了對接一帶一路,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印度似乎更試圖運用與印度洋海域國家的「老關係」來抗衡和抵消中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影響,企圖保住其核心腹地不受一帶一路影響。

2017年,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之際,莫迪缺席一帶一路,卻與日本合作搞起了「自由走廊」,韓國自顧不暇,台灣更不用說,印度也只能拉上日本了。然而,一帶一路的創舉豈是日本和印度豈能效仿的?

縱觀阿三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表現,可以說是只是一個三流選手:態度硬而膽子小,小聰明有餘而大智慧不足,絲毫不放棄任何利益而沒有長遠眼光。

印度,學會了英國爹的貪婪,卻沒學會英國爹的政治手腕;莫迪應該學學特朗普。現在不搭上一帶一路的順風車,以後的印度只有跟在車後跑的份,而且會越跑越累,直到累趴。


推薦閱讀:

印度人的英國化
種姓制度真的在印度消失了嗎?
作為「世界辦公室」的印度比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污染更嚴重嗎?為什麼?
從甘地到英國勛爵,印度人對英國肉食的拒絕與妥協
印度越界談(三)白象的象牙

TAG:印度 |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