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想】如何快速識人?
每個人都有認識他人的需求,公司需要認識應聘者,以挑選合適的員工。中國的大學一般按高考分數錄取,而外國的大學常常有面試的制度,也需要認識申請入學的學生,從而在眾多申請者當中選擇合適的人。
我自己有一家公司,這家公司很快就要招聘更多的員工了。作為一家公司的創始人和目前的管理者,我也需要一套識人之道,從而幫助我挑選潛在的員工。而且,這套識人之道顯然在許多領域中都可以應用,對於普通人來說,我們在認識他人之後,就能判定一個人是值得深入交往的益友,還是不值得深入交往的人。
作為一個心理學人,當提到識人之道時,首先出現在我腦海裡面的是心理測量。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不可能拿一套大五人格測量表和瑞文智力測量表來識人。我們只能採用和他人進行言語上的交談,觀察他人的言行,從而認識他人。
觀察法是識人的第一方法,不過這種方法很簡單,也就不需要我多做介紹了。我想要重點強調的是,一個人的外顯特徵是容易被觀察出來的,而內隱特徵則很難。比如一個人的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美貌程度等等,都是容易一眼看出來,但是一個人的興趣、性格、專長、價值觀等內在特徵,則需要特徵結構化的提問來獲得。(有一點值得單獨提出來強調,那就是一個人的外顯特徵是容易偽裝的,而內隱特徵則不容偽裝。一個人的言語本身是一種外顯特徵,所以我們不可能期待一個人總是說真話,尤其不可能期待他總是說出所有的真話。)
而我有一個很好的問題,就是問這個人平時都獲取什麼樣的信息。從他獲取信息的內容上,就能判斷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裡,我們假設人就是一種獲取信息、加工信息、輸出信息的信息動物。
當然,我們不會直接問「你平時都獲取什麼樣的信息啊?」,這種問題不太口語化。我們可以問,「你平時都看些什麼文章,什麼書啊?」
1.如果一個人不讀書,或者只讀一些娛樂性的書,那麼這個人不大可能是懂得終身學習的人,我個人不建議與其交往,我也不會錄用其來認真想工作。人不同於其它物種之處,就在於人是所有動物中唯一能偶爾理性的動物。而人的理性給人賦予了思考的義務。如果人沉溺於娛樂,而放棄了思考,這樣的人就相當於放棄了自己為人的獨特性,和鹹魚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當然,這裡默認了「思而不學則殆」。
2.如果一個人會讀某一領域的專業書,那就說明這個人知道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比較優勢。而且看他/她讀的是哪個專業的書,也能知道這個人對哪個專業有身份認同。了解一個人的身份認同非常重要,因為身份認同很大程度隱含著一個人的各種社會特徵,不過這需要我們自己具備相應的知識和經驗才能做出合理的推論。比如,如果一個人對分析哲學有著身份認同,那麼我可能合理地猜想,這個人對言語表達的清晰性和論證的嚴謹性有著較高的要求。但是如果一個人都不知道什麼是分析哲學,那麼他就無法做出這樣的推論。同理,如果一個人很喜歡愛倫·坡的短篇小說,那麼也只有當我們自己也很了解愛倫·坡時,我們才能對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做出合理的推論。
3.如果一個人會經常讀那些傳說中的經典著作,那麼這個人很可能只是為了裝逼。經典之所以是經典,說明它很可能有許多二手研究專著。而如果不打算讀這些二手研究專著,直接讀原本。那麼不是天才的話,就只是裝逼了。這點我在文章《文科生的污名化》中已經有深入的討論,這裡不細說了。
4.如果一個人總是愛讀雞湯勵志類的書,這說明這個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夠強,還需要這種書籍來給自己勵志,增強成就動機。如果一個人愛讀那些「成功學」類書籍,說明這個人很可能不怎麼成功。這就是著名的「缺啥補啥原理」,不過這個原理並不是普適的,需要謹慎分析具體情況。同理,如果一個人愛讀那些「教你如何說話,如何和別人溝通交流」類的書籍,說明這個人很可能有討好他人的需要。不過人人都有討好他人的需要,心理學中稱之為親和需要,所以這裡不能對其過於苛責。
5.如果一個人總是讀暢銷書,說明這個人很可能不具備多高的信息素養,沒什麼選書的能力。他看著別人喜歡讀什麼書,自己就跟著去讀,說明他自己沒有什麼積極主動的獲取信息的動力和能力。如果一個人總是避免讀暢銷書,說明這個人還是把讀書視作建立區隔性身份的方式,從而刻意避免和大多數人讀一樣的書。我以前也寫過很多篇文章,討論布迪厄的「區隔」概念,這裡也不深入討論了。
6.如果一個人讀英文書、德文書、法文書、文言文書,那麼這可能就意味著他具備相應的英文、德文、法文、文言文閱讀能力。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讀的書里有複雜的數學或邏輯學公式,那這就說明這個人的數學或邏輯學不太差。這裡就是通過一個人對某些信息的處理,判斷他擁有處理某些信息的能力。
還有許許多多的細節值得我們考慮,不過這裡不再一一例舉了。而且這裡省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點,那就是認識一個人的價值觀和規範倫理學體系(無論是經過反思的而是樸素的),這點我們以後再談。根據一個人的話,我們還可以做出更深入的話語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不過關於話語分析,我們也留待日後再談。
總而言之,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其實就反映了他的行為模式,而我們知曉其行為模式,就能預測他未來會做出什麼樣的言行舉止。通過一個人所攝取的信息,我們可以推測其行為模式的具體情況。不過,綜合來看,這對預測者本身的知識和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林泉忠提倡包容台灣香港對中國人身份認同的不同理解,以及強調多點普世關懷少點愛國情緒的言論?
※什麼是「中國」?漢族史和中國史有何異同?何為民族或文化認同上的「中國」?
※如何理解一個人移民後立刻忘掉祖國?
※葯娘群體的抑鬱狀況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