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不能與銀行合作的金融巨頭,可能沒有好下場
最近有朋友問道,如何看待互金巨頭和傳統金融巨頭的競合關係?在我看來,一句話來講,便是不能與銀行友好合作的互金巨頭,可能都沒有好下場。
原因在於,無論是從業務層面還是技術層面,大趨勢上看二者的關係都是合作大於競爭,最終達到一種互補發展、協同發展、共建金融生態體的合作狀態。從這個意義上,不能與傳統金融機構建立良好合作關係的互金巨頭,是走不遠的。
先來看業務層面:現階段競爭多於合作,中長期合作大於競爭
其實,隨著互金監管新規的落地,互金企業的業務空間主要聚焦於小額、普惠領域,與傳統金融機構開始呈現出錯位競爭、互補發展的關係。應該講,互金巨頭與傳統金融機構,在業務層面的直接競爭是有限的,主要集中於消費金融、小額支付、理財等幾個領域。在對公領域、房產金融領域、交易銀行領域,依舊是銀行的天下。
競爭是有限的,之所以提競爭多於合作,主要是因為合作更是有限的。現階段,互金巨頭與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更多地集中在支付領域,包括備付金存管、銀行賬戶支付限額、代扣等方面,在聯合營銷上也有一些探索,比如發行聯名信用卡等等,而在資金合作、客戶合作、風控與技術合作等深層次合作上,還只是初步的探索,不具有行業普遍意義。
而從中長期看,二者的關係中合作將大於競爭,分別從目前二者存在競爭的消費金融、小額支付、理財等幾個領域來看。
消費金融領域,二者面臨相似的問題,就是如何更多地切入次級用戶市場。對銀行而言,需要掌握更多的行為數據,做好風控;而對互金巨頭而言,需要低成本的資金,降低借款利率取得差異化優勢(相比網貸平台、分期平台而言)。
二者在資金和風控上的合作越來越多,以至於在整個消費金融業務上,由競爭走向合作,分別負責不同的環節,共同打造出有競爭力的產品。
小額支付領域,目前的現狀已經是合作多於競爭。
理財領域,一站式理財和智能投顧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互金巨頭和傳統金融機構,一個有雄厚客戶基礎並擅長產品營運和體驗,但缺乏足夠豐富的持牌機構產品;一個有產品但客戶基礎有限,且缺乏產品運營能力。所以,未來看,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再看技術層面:具有天然的合作空間
金融科技在基礎設施層面是數據,在應用層面是金融業務,因此金融科技生態的布局離不開數據和業務。對於金融機構而言,也需要圍繞數據基礎和業務應用兩個方面來搭建自身的金融科技生態。
對以螞蟻金服、蘇寧金融等互金巨頭而言,一方面掌握了大量的消費者行為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一方面布局了多元的金融業態,在構建金融科技生態上比較容易實現良性循環。
即通過巨量的數據來構建智能決策體系,在智能獲客、大數據風控、智能客服等領域進行布局,這些金融科技的布局會推動各類金融業務的發展,反過來又會積累更多的數據,不斷優化其智能決策體系。
不過,互金巨頭相較傳統金融巨頭,無論是金融業務種類還是豐富程度,都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某種程度上也會限制其金融科技的應用場景和範圍。
對於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傳統金融巨頭而言,雖然也掌握了海量的數據,但數據維度以財富相關數據為主,極少掌握用戶的行為數據,在金融科技基礎建設上便難以全面推進,比如沒有用戶行為數據,難以進行精準的用戶畫像,在智能獲客上便會存在困難;在缺乏徵信數據的次級類用戶信用評估上,也容易遭遇難題。
在金融科技上的短板也會反過來制約業務的發展,比如在消費金融業務上,切入次級類客群時就容易遭遇風控難題。具體可參照文章《銀行與互金,誰的大數據更厲害》
基於互金巨頭和傳統金融機構在金融科技生態上的優缺點可以發現,二者其實具有很好的互補性,因此,互金巨頭與傳統金融機構巨頭在金融科技生態上具有天然的合作趨勢。
一些啟示
對互金機構而言,要持更開放的心態,與傳統金融機構開放合作、深度合作,儘早實現優勢互補。
對兩類機構的員工而言,也意味著更多的機會。機構從競爭走向更多合作的過程,也是資源加速雙向流動的過程,意味著,傳統金融機構與互金巨頭之間,在人員流動上或許會進入雙向流動的新局面,而非現階段的單向交流。
作者微信公號:洪言微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