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的奇幻之旅|12. 伊壁鳩魯的快樂,古希臘小清新還是仁波切?
被火燒!好像很熟悉?
是的,你沒猜錯,這一層就是用來懲罰各種持異端邪說的靈魂!
Dante Hell X Farinata,by William Blake膽敢不信上帝,還四處熱切宣傳這個理論,反了你了?活的時候就算懲罰不了,死了也讓你一直被燒!
維吉爾老師語重心長地告訴但丁同學:
「你看這裡面受苦的人,都是古希臘那位伊壁鳩魯和後世他的信徒,在他們眼裡,根本就沒有神和上帝!他們相信在人的肉體死後,精神也就一塊兒死了,再也不會復活……你看,現在咱們至少都能證明他們是錯的了吧,咱們就在地獄裡啊!反正他們現在天天在這兒敞著墳墓被燒,直到最後的審判那一天,這墓穴的蓋子一蓋~他們也就徹底完蛋了!當然了,你這樣虔誠的基督徒肯定是能上天堂的,唉,真羨慕……」
不過,要是較真一點兒,這裡可真有一個邏輯上的錯誤:既然伊壁鳩魯是生於公元前341年的古希臘人,那他怎麼可能成為基督教的異端呢?他壓根就沒機會接觸耶穌和他的理論啊,難道不應該在林勃那一層,和大家吃吃喝喝聊藝術和文學嗎?(複習林勃這個逍遙地,請點這裡點這裡 ……)
伊壁鳩魯 Epicurus,BC 341-270
只能說,對於文藝作品,咱們讀者領會精髓最重要。畢竟,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也不是但丁想選誰當異端的祖師爺就選誰,而是伊壁鳩魯早就成了教會最大的靶子,從公元3世紀開始,已經被教會批判了差不多一千年了。但是,伊壁鳩魯到底做了什麼?難道他是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
還真不是!說來反倒是無比清新,他買了一座花園,種菜養花,在裡面開辦學校,連女性和奴隸都可以進入學習——這在古希臘社會中可是頭一份兒了,比咱孔聖人還要有教無類啊。
Leontium and Ternissa in the Garden of Epicurus,by William Stott,c 18XX
Leontium和Ternissa是伊壁鳩魯最有名的兩個女學生。根據她們獨立的生活方式和大膽自信的辯論能力,西塞羅認為她們是當時的花魁女子。
在這座花園裡,弟子們深居簡出,在伊老師的帶領下,潛心研究一個終極課題:究竟何為「快樂」?
伊壁鳩魯現存文章的合集,Penguin Classics系列,2012年版啊,這可是了不起了!
伊壁鳩魯所在的時期,雖說也是百家爭鳴,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已經去世了,亞里士多德也邁入暮年。曾經那些「大」的哲學題目,什麼個人、集體、社會、善、惡,早就被這些大佬們全面地構建了一套又一套體系了。有人說,這幾大位之後,古希臘哲學算是輝煌之後開始暗淡了,也不是沒有道理。
而伊壁鳩魯則另闢蹊徑,開始將重心放在追尋個人內心的體驗上,在他看來,「快樂」對於個人來說才是最大的「善」。
雅典學院,by 拉斐爾,1511
大家看,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在正中間,一看這二位指天說地的,就是討論宏大問題呢。伊壁鳩魯根本沒空跟他們一起湊熱鬧,他在左下角忙著自己的事兒呢。
拉近點兒……這個戴著桂冠的形象還挺樸實。
古希臘社會和我們現在雖然相隔兩千多年,但其實真沒那麼大差別,人們一樣忙著追逐功名利祿,千鍾粟、顏如玉、黃金屋,「有了夢寐以求的容顏,就算是擁有了春天」……
而伊壁鳩魯所說的「快樂」,可不是窮奢極欲,花天酒地(雖然後來斯多葛派瞎編了好多奢靡的故事來敗壞他,比如和那幾個女學生的軼事什麼的),而是先考慮後果,審慎的快樂。
比如,大吃大喝一時過癮,之後撐得要死,再看著腰圍漸粗那可就痛苦了,所以,這不叫真的快樂。
再比如,別人複習念書到半夜,你這忙著打遊戲挺輕鬆,轉天考試一掛科那可就痛苦了,所以,這也不叫真的快樂。
還比如,苦心經營半生,爬上權勢的高位,但免不了樹敵眾多,就算是錦衣玉食,美人在側,可天天擔心被人陷害,夜不能寐,也不叫真的快樂。
那真的快樂是什麼呢?
伊壁鳩魯思考了一輩子,給出了答案:
能達到靜態的內心平靜,才是真正的快樂。
感性快樂是基礎,但精神的快樂高於感性的快樂。這種快樂,在肉體上無痛苦;在靈魂上無紛擾,這種明智的快樂,心靈的平和,才是個人的至善狀態。
哇!這是個古希臘的仁波切啊同志們!
當然了,和朝陽區仁波切們不同的是,伊壁鳩魯是個身體力行的人。他自己就過著簡樸的生活。麵包和水,一點乳酪,兩件袍子,就可以令他滿足了。
據記載,他和朋友、弟子們住在他的花園中,遠離世事,盡量減低物質的要求,每個人做著自己喜歡的手工或者園藝,每天花時間反思自己的焦慮,閱讀、寫作、彼此傾聽(擱我們現在叫心理醫生),以達到內心的平和。
而且,他認為友誼給人安全感,友愛的社會團體更是快樂的源泉。
這可真是很治癒啊!愛、友誼和精神平和,怎麼看怎麼覺得伊壁鳩魯是個生活方式的倡導者呢?他的花園,也挺像是嬉皮士的公社的。
別說,古羅馬有位信奉伊壁鳩魯的名醫 Asclepiades,在那個醫生普遍對患者缺乏同情的時代,他前所未有地從精神上安慰患者,以飲食和按摩等輔助方法減輕患者痛苦,甚至對精神病患者,也以人道的方法對待。後來,他被認為是心理治療和理療的先驅。
到了文藝復興以後,人文思想家們又從伊壁鳩魯這裡得到了不少啟發。從法國大革命,到美國國父之一傑斐遜,甚至遍布加州的各個瑜伽中心,都或多或少被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平等與平和影響著。
美國國父之一傑斐遜,還不是老大爺的時候也是美美的帥哥一枚。他公開表示自己是一個伊壁鳩魯派。
而正是因為伊壁鳩魯對「真正的快樂應避免痛苦」的思考,使得他得出了對宗教的觀點:
神應該是存在的,但他們不會幹涉人的生活;死亡是不足懼的,因為人死後靈魂就消亡了。
正如他傳世的4封書信中所言:
要慣於相信死亡是和我們毫不相關的事。因為所有的善惡都存在於感覺之中,而死亡不過是感覺的喪失。
因而,如果能正確地認識到死亡與我們毫不相關的事實,我們對於人生難免一死這件事便覺得愉快起來,這種認識並非是給人生加上無盡的時間,而是把我們從對不死的渴望中解脫出來。
然而,宗教這門生意,販賣的不就是對死後世界的恐懼,以及對永生的幻想嗎?
何況,他還提出了「伊壁鳩魯悖論 Epicurean Paradox」,質疑那些聲稱神愛世人,沒事兒光愛管著人類的宗教:
如果是上帝想阻止「惡」而阻止不了,那麼上帝就是無能的;
如果是上帝能阻止「惡」而不願阻止,那麼上帝就是壞的;
如果是上帝既不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惡」,那麼上帝就是既無能又壞;
如果是上帝既想阻止又能阻止「惡」,那為什麼我們的世界依然充滿了「惡」呢?
厲害啊哲學家!誰說哲學沒用的,科學高效地懟人,還得看哲學家的智慧呀。
伊壁鳩魯這等於是從根本上砸場子啊!
所以伊壁鳩魯和他的學派,逐步成了基督教敘事中「不信上帝、不信天命、不信靈魂不死」的邪惡代表,到了但丁這時候,已經給狠狠批判了一千年了。
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也被歪曲成了對物質和享樂的極端追求。
所以,當我們回到但丁同學身邊,看到基督教的地獄中,「伊壁鳩魯和他的一切信徒」 都在遭受火燒,倒也是可以理解了。
但我總覺得,如果但丁活在現代社會,在這麼多鼓勵消費和享樂的環境下,在他的內心深處,應該也會想成為伊壁鳩魯的信徒吧——什麼是你一眨眼就能花錢得到的,而什麼又是你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你想穿的是貝克漢姆同款內褲,還是四十歲精益求精的狀態?你想握在手裡的是幾千塊錢的德國鍋,還是需要熱情和不斷嘗試才能做出美食的能力?
在這個毫不思考就買買買的世界裡,在這個不停刺激衝動追求慾望的世界裡,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更加需要伊壁鳩魯了。
——要不然,沖著他審慎的智慧,先買個伊壁鳩魯的畫放家裡鎮宅?
今天光顧著講伊壁鳩魯了,話說但丁在這一層還真遇到了對他很重要的人。
至於他是誰,嗯哪,我們下一期再講啦~
謝謝觀看,我是@珊珊cat
知乎專欄:貓的咖啡漫遊
微信公眾號:mockupcoffee / 貓的咖啡漫遊
喜歡,就贊一下唄?
未與本人聯繫,禁止任何媒體/公眾號轉載。
推薦閱讀:
※在爛歌橫行的年代,我真懷念周杰倫用媽媽名字命名的專輯
※每周資訊| 日本當代藝術在國際藝術市場上的巨大變化
※「大電影 看藝術」之聊聊港片《縱橫四海》里的名畫
※我有酒,你卻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