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捲走17億票房,到底是什麼成就了「速8」?

期待了那麼久,《速度與激情 8》終於上映了,短短一個星期票房已經突破了 17 億大關!各種飛車爆破戲有沒有讓你大呼過癮?

據統計,整個系列廢掉的車超過 1500 輛,總價值近 5 億美金!其中不乏蘭博基尼 Murciélago 、全球限量 7 台的 Lykan Hypersport 等等頂級豪車!

光靠「毀車不倦」可成不了頂級特效大片,今天極客君就和大家聊聊,電影特效里的都有哪些玄機?

▲「毀車不倦」

做特效,不僅是「毀車」

為了讓場面更加真實和震撼,導演組不惜把各種豪車撞個稀巴爛。

像「速 8」最後的冰地決戰,劇組就毀掉了 3 部蘭博基尼。

據導演 F·加里·格雷在電影發布會上透露:

這是系列迄今以來使用最多炸藥的一場戲了。

可謂下足了重本。

▲飛車戲過後,車就廢了……

除了這種「真槍實彈」的特效以外,CG 肯定也必不可少。

比如在「速 7」里,保羅·沃克踩著就要掉落到懸崖下的巴士,飛奔回懸崖邊那一幕。

事實上,在拍攝的時候根本沒有掉落的巴士,沃克只是踩在導演組事先準備好的活動踏板,迅速回到懸崖邊上,再通過電腦的合成,才有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

▲《速 7 》驚心動魄的一幕

還有在《速 7 》里,導演組先建好了一棟兩三層樓高的「小房子」,在這裡把車「發射」出去,通過後期 CG 製作,才有了范·迪塞爾開著超跑 W Motors 飛躍 Etihad Tower 大廈這個經典畫面。

▲「飛躍」Etihad Tower真實畫面

在計算機這麼發達的今天,合成這些高難度的畫面雖然花費功夫,但做出來也只是時間問題。

但是在那個計算機還沒應用到電影製作的「上古時代」,為了拍出一些特效畫面,導演們可就下了不少苦工了。

1923 年上映的《Safety Last !》,演員 Harold Lloyd 雙手抓住鐘樓指針生怕掉下去的那場戲,導演就很巧妙地利用拍攝技巧,避免了不必要的危險。

▲《Safety Last !》片段

劇組首先在街道對面的屋頂上,建造了一個高度合適的假鐘樓,利用視覺上的偏差,安全地拍出導演想要的畫面。

▲其實是這樣拍的

今天,通過電腦合成讓自己「分身」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甚至連不幸去世的保羅·沃克,維塔數碼公司也能通過超強的 CG 技術完成保羅還未拍攝好的畫面。

但是在 1921 年,《Little Lord Fauntleroy》里「親吻自己」的這一幕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其實,導演利用了二次曝光的手法,加了一個精緻的玻璃輪廓,就能拍出這個當時觀眾覺得很神奇的畫面。

▲神奇的「二次曝光」

只是導演為了這個鏡頭,現場任何東西都不能動。道具團隊甚至把攝影機和舞台固定起來,就是怕二次曝光產生出的畫面偏差。

為了這個 3 秒鐘的鏡頭,他們卻拍了足足 15 個小時!

電影特效的先行者們

1925 年, 道奇·鄧寧(C.DodgeDunning)發明了「鄧寧藍幕技術」:

利用了彩色照明設備,使背景呈現藍色,而前景呈現黃色,再通過渲染和濾鏡等處理,將前景與背景分離,進而形成動態遮罩。通過這種處理方式,動態遮罩中便能夠保留拍攝目標的陰影。

早在 1933 年,《金剛》電影中就首次使用這項技術,可以說是電影特效的鼻祖。

▲1933 年的《金剛》

20 世紀 70 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開始有導演嘗試用電腦來製作特效。

1975 年,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為了拍攝他心目中的「太空歌劇」,專門成立了一家利用計算機技術製作特效的公司——工業光魔(Industrial Light & Magic)。

1977 年,盧卡斯帶著他的《星球大戰》讓全世界都領略到了電腦特效的魅力。

▲喬治·盧卡斯

為了能讓科幻場面更加逼真,《星球大戰》的特效團隊製作了大量的微縮模型:

▲《星球大戰》中用到的模型數不勝數

不僅如此,《星球大戰》還需要大量的動態鏡頭,不過受限於當時的技術,他們一開始只能以光學的方式實現。其中就包括了十分耗費時間的「定格拍攝」:

把要拍攝的模型,事先設計好一組連貫的動作,分解成每秒 24 格分別進行拍攝,然後再翻印到電影膠片上。

▲「定格拍攝」技術

另外,老《星球大戰》三部曲也使用了大量的藍幕技術。

比如為了一次太空大戰,拍攝團隊分別拍攝了不同戰機的運動畫面,再通過後期多次的翻印疊加,就有了戰機在隕石群中激烈的追逐戰。

在電影里的效果是這樣的:

但在攝影棚里,其實是這麼拍的:

▲《星球大戰》拍攝場景

「工業光魔」創新的拍攝手法,加上日臻成熟的特效技術,不但順利完成了《星球大戰》的拍攝,也為後來其他的特效團隊提供了一個標杆。

到了 21 世紀,成熟的 CG 技術讓電影公司找到了新的出路。《阿凡達》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為了讓真人與 CG 畫面完美融合,導演詹姆斯·卡梅隆開發了一種虛擬攝影機,能夠實時地看到演員和虛擬畫面的交互。也就是說,不需要通過後期再合成這個步驟,導演就能在監視器率先看到演員化身為哪位人行走在潘多拉星球上。

▲實時交互

演員只需要穿上布滿捕捉點的緊身衣褲,電腦就能捕捉到演員的表情變化,並生成了一個與真人無異的 CG 角色。

▲「神奇」的虛擬攝影機

我們在電影里看到的飛龍在天空中飛行的畫面就更有趣了,是導演卡梅隆在攝影棚沒人的時候,舉著虛擬攝影機在棚里亂舞,系統捕捉到軌跡後合成的。

▲導演卡梅隆在「演」龍

Geek君有話說

很多國內的觀眾心裡,還是改不了國產片就是 「 5 毛特效」的想法。

但其實如今的國產電影特效也已經非常棒了。像 2015 年田曉鵬導演的《大聖歸來》就得到了許多觀眾的好評。

但如果你非要把特效大片「爵跡」拿出來打我臉的話......

本文首發微信公眾號:極客視界
推薦閱讀:

如何看懂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
背後有哪些故事?

2017年十部最好看的電影:從《尋夢環遊記》到《摔跤吧,爸爸》到《愛樂之城》
對不起!我把「權力的遊戲」第六季玩壞了
VR動畫和VR電影的轉場(transition)、過渡有哪些方法或表現手法?

TAG:电影 | 视觉特效 | 速度与激情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