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伊朗2009年總統大選後的「綠色運動」:互聯網的狂歡與註定失敗的群眾反抗

當下,伊朗總統大選正如火如荼地展開,究竟「鹿死誰手」尚未可知。據最新消息報道,伊朗前總統內賈德也已登記參選。此舉一時間讓世人對伊朗總統大選頗為期待,選舉形勢也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從伊朗目前的政治發展形勢來看,無論是魯哈尼成功連任還是其他候選人勝選都屬正常,關鍵要看最高領袖的意見以及人民的心意。此時的伊朗總統選情可聯繫到2009年伊朗總統大選結束後而出現的伊朗社會運動。

當時任總統的內賈德成功連任後,競爭對手穆薩維的支持者因不滿意選舉結果而出現了的群眾反抗運動——「綠色運動(Green Movement)」。雖然「綠色運動」已隔數年之久,但考慮到目前伊朗的總統大選形勢及由此可能引發的社會動蕩,回顧和了解「綠色運動」的始末很必要。

「綠色運動」的概況與網路社交軟體的使用

2009年6月12日,伊朗舉行總統大選,13日,選舉委員會宣布現任總統內賈德獲勝。當天,其主要競爭對手——改革派候選人穆薩維的支持者走上了街頭,抗議內賈德在選舉中存在舞弊行為,要求重新選舉,最初是和平示威,但逐漸演變成為騷亂,最終被伊朗政府所平息。

親歷者記錄的革命現場

來源:flickr.com

當時作為總統候選人之一的改革派領袖海珊·穆薩維,其民調最初領先於內賈德,不少伊朗人希望他能夠上台執政,為國家帶來新氣象,但最後的統計結果卻顯示,內賈德勝選。當時民眾希望國家能夠有所改變的狀況,正如當下的伊朗社會各界也有輿論聲音要求魯哈尼下台一樣。

穆薩維的支持者對這一結果頗為失望,並始終堅稱統計結果作弊,要求重新選舉。但當要求被駁回之後,穆薩維的支持者開始通過網路社交工具推特、臉書等互相聯繫,最終支持穆薩維和對內賈德政府不滿的人群聚在一起,走向街道,共同質疑選舉結果。

由於穆薩維競選時是以綠色為主色調,因而,大批示威群眾身穿綠衣或者佩戴綠絲帶、頭巾等,並揮舞綠旗,形成「綠色海洋」,因而這次的社會運動被稱為「綠色運動」,或「綠色革命」。還有一種說法叫「推特革命」,因為這次運動中大量使用社交軟體。

「綠色運動」的示威抗議由伊朗首都德黑蘭蔓延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伊朗僑民。示威群眾最初在德黑蘭聚集了幾十萬人之多,他們紛紛對此表示不滿。反對者一開始採取非暴力形式在街頭上進行示威,但隨後由於政府出動警察與之對抗,逐漸演變成為騷亂,出現打砸德黑蘭街道相鄰街道商店的情況。

之後,反對者與伊斯蘭共和國衛隊以及巴斯基民兵等鎮壓示威群眾的部隊爆發了衝突,大約造成30餘人死亡,數千名人士遭到逮捕關押的後果。這場社會反抗運動之後在伊斯法罕、馬什哈德、設拉子、大不里士、拉什特這些城市蔓延,人數據統計曾達到百萬之多。

這場運動大約持續了半年,大體上在第二年的元月結束。迫於民眾的壓力,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宣布調查選舉舞弊的嫌疑,並作了部分重新計票的決定。雖然結果並未改變,但對這場影響廣泛的社會運動的思考有很多。

德黑蘭的抗議者

來源:flickr.com

在這次大規模的群眾反抗運動里,一大特徵就是網路社交軟體的廣泛使用。互聯網在當下世界傳播之廣泛,已深入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在中東世界亦是如此。

在這場大規模的社會運動中,互聯網成為示威者傳播信息、發泄不滿獲取外界同情的一大法寶。由於改革派領導人穆薩維的支持者大多是由城市的中產階級、大學生和巴扎商人等具有一定教育程度的人群組成。這類人群通常使用互聯網工具較為頻繁,因此形成了這一重要特徵。

另外,這其實也是穆薩維在當時進行選舉時刻意模仿當時美國總統競選人奧巴馬的競選策略的結果導致,穆薩維通過建立一系列個人網站來宣傳其競選綱領。

正如哈佛大學伯克曼互聯網與社會研究中心教授羅伯費里斯稱,「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在伊朗這樣的國家,這麼多網路工具聚合起來成為反對者彼此協調、舉行抗議互動的載體」.

而在2009年6月13日發起的這場「綠色運動」中,反對派組織了一系列的針對親內賈德的伊朗網站的攻擊。當然,西方國家在這場所謂的網路攻擊中也提供了一定的幫助,特別是技術支持方面,比如延緩伊朗社交軟體更新的時間,以達到不影響伊朗人使用軟體的效率等等。

根據哈佛伯克曼中心(Harvard』s Berkman Centre)對與伊朗總統相關的推特內容的統計數據顯示,他們發現在2009年6月7日至2009年6月26日期間,共記錄了大約有202萬餘條關於伊朗選舉的推特信息,約有48萬用戶在對話中討論了關於伊朗選舉的信息。在向國際社會傳播伊朗這次「綠色運動」的過程中,網路媒體軟體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當然,為了反擊,內賈德政府也進行了所謂的網路「強制控制」,針對網路上的攻擊和不實報道也進行了反擊,關閉了那些所謂反對派的網站,並將一部分外國記者隔離在旅館中,不讓他們參與其中。當然,內賈德政府所採取的行動的確行之有效,最終這場社會運動被平息下來。

社會運動理論視角下的「綠色運動」

一般說來,社會運動是指社會活動家為了實現某一特定目的而動員社會中相當數量的成員或廣大人民群眾而採取的具有行為複雜、進程難控和具體後果莫測性的體制內或者體制外的集體行為或組織行為。社會運動理論主要探討的是社會運動取得成功的機制與過程。

在社會運動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多種研究範式,其中佔主導地位的是資源動員理論(Resources Mobilization Theory)、政治過程模式(Political Process Model)以及架構視角(Frame Perspective)。

其中,資源動員理論強調的是抗議者能夠動員的各種資源,如資金、人員、政治力量、動員組織與動員網路。利用這些網路和資源,社會運動的參與者能夠有效地將不滿情緒轉化為成功的政治行動。

而政治過程模式強調的則是有利於社會運動出現的結構因素,這些結構因素往往被稱為「政治機會結構」(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它強調的是抗議者與抗議對象(往往是各國政府)之間的互動對運動形式與運動結果所帶來的影響。

架構視角理論則強調的是抗議活動家為賦予抗議活動以合法性而建構起來的話語框架,這些話語框架因為會與抗議者所在的文化背景和抗議者本身的生活體驗產生共鳴,所以能極大地擴大社會運動的影響,甚至能夠影響社會運動的成敗。不同的社會運動理論在解釋社會、政治現象時,往往強調的是不同理論範式的不同方面。

本次總統大選前,候選人紛紛搶佔網路陣地,爭奪年輕人選票

來源:新浪

今天從我們討論的伊朗「綠色運動」的過程看,這三種主流範式都可以解釋其背後的政治和社會現象,只不過強調的是不同理論範式下的不同方面。

當然,對伊朗「綠色運動」失敗原因的分析中並不否定其他因素在這一問題中所起的作用。如伊朗政府和最高領袖對於這場選舉結果的態度以及政府所採取的措施,同時,大部分伊朗民眾對於這一結果的接受程度等等因素。

在這場社會運動中,從資源動員理論的角度看,有三種資源發揮著作用:穆薩維的支持者聯盟、支持者聯盟所賴以獲取支持基礎的社會支持網路,以及博客、臉書、推特等虛擬社交網路。

這三種資源可以統稱為伊朗「綠色運動」中的水平網路,因為它們都具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他們的組織結構至少在形式上看是以水平組織和協調為主,而不是以垂直和等級製作作為構成原則。這是北非中東社會運動與歐美社會運動極為不同的一個重要特徵。

在這場社會運動中,穆薩維的支持者聯盟以及支持者聯盟所賴以獲取支持基礎的社會支持網路的基礎較為薄弱,雖然在網路上看似聲勢浩大,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輿論支持,但在現實世界中,穆薩維的支持者的力量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難以與伊朗政府相抗衡。

此外,這場社會運動中,穆薩維提出的口號也可以從側面來了解這場運動失敗的原因。為什麼在社會運動中需要口號?其實不難發現,在當今中東各國爆發的社會運動中,都需要一個響亮而有凝聚人心的口號來明確鬥爭目標。

社會運動理論中的架構視角理論為這一問題提供了啟發。架構視角的提倡者認為,架構構成的話語體系是可以為社會運動提供一定的合法性,並且要求社會運動的架構首先具有行動導向的,而不僅僅是一種話語體系。

具有集體行動中的架構具有多方面的意義,但其功能有兩個,一是能有效匯聚抗議者及其潛在參與者的具體社會問題;二是就解決這些問題提供針對性的建議。

而所謂的「架構共鳴」就是指社會運動領導者(也就是文中的穆薩維)及其支持者就某一社會問題(總統大選)所作出的診斷及提供的方案能否得到其他潛在抗議者的支持和認同。

海珊·穆薩維

來源:Britannica.com

海珊·穆薩維及其支持者在這場「綠色運動」中,最初提出「改革」和「合法行動」這樣的口號,一時間凝聚了較多對內賈德政府不滿的人心。但同時隨著該運動的發展,穆薩維又提出了所謂的「推翻政權」口號。

很明顯,鬥爭的目標已經發生了改變。從最初對於現在的伊朗政權是非暴力式的改良色彩的口號變成了暴力的形式推翻現有政權。這一目標上的變化的實現難度加大,鬥爭目標的反覆都難以與支持者內心形成所謂的「架構共鳴」。

支持者的訴求得不到滿足就必然會分崩離析,最終喪失參與運動的積極性。這場社會運動的失敗也就註定了。

結語

此外,對於伊朗「綠色運動」的研究來說,仍有很多問題需要探討。比如這場「綠色運動」的一大特徵是通過利用網路虛擬空間來應對政府力量。

這些虛擬空間在政治鬥爭目標有限的情況下融合了不同身份的人群並組成了非正式的社會網路,雖然風險很高,但有一定的效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待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Annabelle Sreberny, Gholam Khiabany. The Internet and Politics in Iran, New York: I.B. Tauris Press, 2010.

【2】人民網,伊朗綠色革命網上駁火交戰--讀書--人民網,登錄時間:2017年4月17日。

【3】曾向紅,楊恕:《社會運動理論視角下的顏色革命》,《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6年第2期。

【4】周明,曾向紅:《埃及社會運動中的機會機構、水平網路與架構共鳴》,《社會學研究》,2011年第6期。

【5】Arash Reisinezhad , 「The Iranian Green Movement: Fragmented Collective Action and Fragile Collective Identity」, Iranian Studies, 2015 (2).

今日主筆棗椰樹

圖文編輯李涵


推薦閱讀:

敘利亞危機背後的環境因素
在黑暗與光明間流淌的伊朗「工業的血液」(上)

TAG: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