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無處不在

1、設計,無處不在。審視周圍的環境,我們便可了解設計活動所輻射的範圍和廣度。不管你是在逛書店,還是待在家裡,不管你是在圖書館、辦公室、列車上還是其他什麼地方,你都可以發現設計的蹤影。在這樣的環境中,幾乎沒有純粹自然的東西——即便是植物,那也是按照人們的意願修剪和擺放的。實際上,設計在環境改造中占的比重相當大。我們改造世界的能力已經如此登峰造極,以至於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只有為數不多的些許方面仍保留著原初的狀態。具體而言,我們的生活已經完全適應了這種或那種人為設計的結果。

2、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和定義涉及的領域太廣,這樣也造成了其他的混淆,比如手工藝設計、工業設計、商業設計、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平面設計、時裝設計和交互設計等等都可歸入設計名下。

3、有些活動為了顯得更為專業,只要跟「設計」這個詞沾邊,都擠進了設計活動的名單中,比如髮型設計、指甲設計、花卉設計,甚至葬禮設計。為什麼不說是髮型工程,或者是葬禮建築,而一定要用設計這個詞呢?這個詞之所以被如此任意地使用,部分原因就在於它不是一個具有統一標準的行業。它不像法律、醫藥或者建築,這些行業都要求從業者持有行業執照或者類似的資格證書。它們有既定標準,受自律性機構保護,有各自的行話,而且只接受通過規定程序獲取資格的這部分人。與之相反,設計活動因缺乏一個統領的概念或機構,被一而再地細化了,也正因為此,任何人都能夠使用它。

4、「設計」一旦被囿於一種「物」的設計的話,設計師就已經被這個物的概念和現象束縛了創造力。「設計」應被認為是有關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

5、設計不應深陷於科學和藝術之爭,設計有它自身的內涵和外延。設計是為了發現、分析、判斷和解決人類生存發展中的問題。人類進步的每一個里程碑都是對自己認識水平的否定,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對已被認可的「名」、「相」的否定。當這樣一個人為的、階段性的「分類」和「命名」的觀念阻礙我們認識自然和社會時,人類就會創造出新的「分類」和「命名」。

6、在很多學科中,基於經驗和洞見所獲得的那部分知識,即所謂的隱性知識,可成為儲藏巨大潛能的重要倉庫。雖然這並不意味著設計的能力必須限制在隱性的範圍內,但是許多設計知識實際上就屬於這一種。在設計中,我們非常需要拓展可替換的知識形式。這些知識形式能被建構並適於傳達,換言之,這些知識就是所謂的編碼知識。

7、大部分應用學科,如建築學和工程學,都有一套關於其實踐內容和實踐行為的基本知識和理論。它們為任何學生或者感興趣的外行人搭建了一個平台和一個起點。設計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缺少一個類似的基礎。強調隱性知識意味著許多設計系的學生必須做重複勞動,以非系統化的方式從操作中獲取知識。實際上,比較理性的調查和工作的方法反而被認為是不重要的。

8、設計教育是為了培養另一種能力和智慧——從觀念、思維方法、知識和評價體系等各個方面來整合科學和藝術。當設計的目標系統確立時,就該從科學和藝術的角度出發,實事求是地選擇、組織、整合各種可能的方法和手段。設計是人類的第三種智慧系統,它的子系統包含科學和藝術這兩個要素。設計是人類為主動適應生存環境等外部系統而進化形成的一個「新知識結構系統」,是人類在重組生存結構過程中的智慧性的「創造」。

9、當代設計師需要面對的更多挑戰是與不斷發展的技術保持同步。二十世紀,電力取代了機械能源,到了世紀末,電子技術大肆進入各個領域,二十一世紀初,蘋果手機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未來10年,5G技術的普及,每個物品都可能內置晶元,想像一下,椅子可內置感測器,能夠對坐著的人做出反應,根據他們的體積和習慣姿勢進行自動調節。同樣,我們也能想像,運動鞋在不同情況下做出的相應調整,無論穿鞋者是站立、行走還是跑步,不管他們是在柏油碎石地面、草地、沙灘還是岩石上。這些都從根本上改變了很多物品的特性。

擴展閱讀:推薦大家觀看BBC紀錄片《設計天賦》

如何獲得:關注公眾號,讓時間慢下來,回復設計天賦,可獲得下載鏈接

BBC紀錄片:設計天賦 - 知乎專欄

《設計天賦(The Genius of Design)》 是英國廣播公司第二套節目在2010年播出的一系列關於產品設計紀錄片,一共包括五集,每集60分鐘,通過採訪各知名設計師及相關的設計評論者,講述產品設計的歷史和未來。這部紀錄片值得每一個產品設計師都看看。

第一集:《機器之魂(Ghosts in the Machine)》

2010年5月7日首播,講述工業設計誕生背後的精彩故事

第二集:《為生活而設計(Designs for Living)》

2010年5月14日首播,時間回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講述之後產品形狀的不同設計理念

第三集:《戰爭藍圖(Blueprints for War)》

2010年5月21日首播,回顧二戰期間敵國之間戰爭武器的設計和製造的歷史。

第四集:《化學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Living Through Chemistry)》

2010年5月28日首播,故事進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種叫做塑料的新材料開始出現。

第五集:《慾望之物(Objects of Desire)》

2010年6月4日首播,回顧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早期的「設計師年代」,其標誌便是創新。

    我的微信號290764023,一枚城市規劃師也是專欄作家

    我在管理三個知友行業交流群,金融,設計師、程序員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叫她女公子
我不管,我的青春只有林俊傑
為什麼有評論說歌手李健是「中產階級的靈魂撫慰者」?能否從其藝術特點、個人背景及結合社會情況來回答?
辭去化學工程師工作,他到冰島找尋夢想,拍下素樸卻令人難忘的景色

TAG:设计 | 艺术 | 设计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