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書

(多圖預警)

說到觸感教育,突然想起美國著名飛行員查爾斯·林德伯格的自傳里,寫他小的時候,母親給他說晚安的時候,都是跟他握手……他是他母親的獨生子。

於是他長成了一個,符合外界對瑞典人一切偏見的瑞典人。

從來沒見過在一個人的自傳里,對自己童年的描述是:「什麼都記不清,應該是沒什麼值得一提的事。」——這裡是說他15歲以前的「童年」。

長大以後,因為是第一個開飛機橫跨大西洋的人,他名滿天下。全歐美追求者無數的情況下,他對理想愛人的標準是:「比較聰明、很健康、有強壯的基因。」然後,他果然有了一段堅固、漫長、不忠誠的婚姻。除了婚內有6個孩子外,他還有3個私生子。

怎麼評價這個人呢:勇則勇矣,生性涼薄。

畢竟,說到「開單人飛機橫跨大西洋」這件事,在當時主要依賴三個條件:第一是個人勇敢堅毅,第二是家裡比較有錢,第三是和父母沒有太深的感情——當時已經有幾個著名飛行員栽進大海里死不見屍了。

當然有人會說:「不提性格怎麼樣,他的成就並不差啊。」是啊,首先他的爸爸是國會議員,然後在全世界只有幾千人坐過飛機的時候,他的業餘愛好是玩飛機。當時美國沒有民航、空軍和航空郵件,這是個只花錢不賺錢的愛好。

這種家世背景,他選擇用生命去玩飛機。換另外一個人,他爸同意,媽媽也不會同意吧。(然而林德伯格的媽媽恐怕會和他握手說再見)

(現代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這人誰?」這麼說吧,他女兒的綁架案是《東方快車謀殺案》的原型。在20世紀前葉,林德伯格的名氣可以吸引阿加莎·克里斯蒂蹭熱點。)

------------------------------------------------------

今天要說的是:摸摸對人格的塑造。

因為這一點廣為人知,現在給低齡幼童的書,僅是在形狀和觸感上的花樣就讓人目不暇接。

有題圖這樣可愛系的,也有模仿動物皮毛的

也有想當你一輩子的好朋友的

法國藝術家Xavier Deneux做的這種質感也讓人忍不住想摸(摳)。上面的圓形是凸起的,對面那一頁這一部分是凹陷的,合上書以後也不會鼓起來。

這些書的賣點是「擴展嬰兒的感官」,可以統稱為Sensory book。

從懷孕中後期,胎兒就能感受到外界的觸摸。

出生以後,到四個月大的時候,嬰兒會試圖伸手觸碰東西。通過接觸不同的質感、溫度、軟硬,嬰兒開始認識世界。這時的人生經驗是沒有記憶的,但是比以後任何有記憶的經歷都要重要,它們直接塑造了一個人對世界的看法。

五個月大的時候,嬰兒可以拿起東西了,但是了解它們的方式主要還是靠舔。用口唇觸摸也是嬰兒了解世界的方法,如果不髒的話,可以順其自然讓他們舔。另外這時候也在長牙,想咬東西是很正常的。

六個月,嬰兒和外界的物品有互動了。嬰兒很喜歡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外面的東西有一些反應,稍稍動一下、響一聲,是很好玩的。你花大錢買的有按鈕的玩具這時候可以用上了。大部分嬰兒在這個時候發現觸摸書的每一頁都有不同的觸感,並對此產生興趣。

七個月,嬰兒開始有空間感,能分清平面和立體的區別了。東西上有趣的小零件能讓他們玩很久,抓著東西的把手讓它們晃動也很有趣。這時候嬰兒的行動能力增強,可以蠕動著去抓不同的東西來研究一下。他們對「質感」的興趣到達頂峰,什麼都能看半天。

舊的觸摸書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畢竟生活中有更多各種各樣的「質感」,只摸著書上扁平的一頁紙太沒意思了。

所以,觸摸書的使用壽命真是不長……除非一直有新的……

兒童對「質感」的興趣可以延續很長時間,橡皮泥、毛絨玩具、羽毛這些玩具的樂趣之一就是特別的質感。很多大人也喜歡摸摸柔軟的毛巾、粗糙的樹榦,感受它們特別的觸感。

現在我們身邊有很多視聽刺激,但是對孩子觸覺的刺激越來越少,孩子們更多地通過書本、電腦等「媒介」認識世界,而對世界的親身感覺不足。

人類需要用全身感受世界才能成長,需要全身趴在地上打滾、被母親用力地擁抱、用手大把大把抓沙子……觸感是很重要的感受器官,大人麻木的感受性經常會忽視這一點,但是孩子的學習本能會讓他們主動尋找各種觸摸物,希望觸摸書這種東西,可以提醒大人們滿足孩子的這種需要。

------------------------------------------------------

除了賣的比較貴的觸摸書以外,現在的美國全職主婦之間,流行這樣一種東西:自己做的觸摸書。

如下圖,在一頁一頁的布上縫各種零碎的小東西,讓嬰兒摸著玩。縫成書是為了不讓嬰兒吃下去,而且可以帶著出門,在外面有個小玩具。下面的圖都是網上找的,因為我手很不巧。類似的例子,中文可以搜「布書」,英文找"quiet book"、"sensory book"。

這個集合了各種可以摸的小零碎,包括不同的顏色、花邊,上面還有攜帶型的穿珠子。

下圖這個例子適合稍微大一點的嬰兒,包括幾個小活動。透明塑料布里的毛球可以從外面擠,把它們擠出來;花朵的芯是扣子,花瓣是一塊小布,中間有個縫,把花瓣套上扣子的動作,和系扣子是一樣的。

這是另外幾種小活動,手指布偶和它們的家就不用說了。透明袋子里是一種穀物,用大米也可以,裡面埋藏了一些很小的小玩意,珠子、水鑽、衣服上的裝飾、小貝殼……搖晃袋子,可以從大米縫裡找到這些東西。

做成食物的布,有一些用繩子連在小書上,另一些零散的小塊平時放在書頁上的口袋裡。還可以用棉花或魔術粘貼,讓圖案上的小塊可以粘在書頁上。

這是,某網友自己在家做的「活動牆」……

有各種小鎖可以打開,電燈開關,讓小球通過的管子,各種質感的摸著玩的東西,和發出聲音的東西……嗯對於一個玩具來說,有點費工吧……

最神奇的是,根據上面的毛文字,這是戰鬥民族做的?

推薦閱讀:

《三體》:給時光以生命,給歲月以文明
讀林語堂版《蘇東坡傳》
怎麼評價黑水白山的《奪鋒》?
《福柯》與「福柯」
《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

TAG:儿童教育 | 书籍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