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與「福柯」

在所有我讀過的牛津通識和其他的普及類哲學著作中,《福柯》都算是質量很高的一本。福柯說了什麼和他為什麼這麼說,我們更應該關注的顯然是後面一個問題。這本書雖不能說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給出了標準的答案(當然這些壓根就是不可能做到的),但確實是一本很有參考價值、內容精鍊又不失深刻的、可以有效地引導人們去了解福柯的路標。

作者加里·古廷很明確的認識到要還原一個所謂的真實的福柯完全是一種無謂的妄想,所以在開篇的第一章,他便引用了福柯這麼一句話:「不要問我是誰,也不要希求我堅持自己,保持不變……讓官僚和警察們去費心保存好我們的身份證件吧。」除了引用一下以往人們對福柯的介紹,第一章還簡要的說明了福柯對「實驗派」作家雷蒙·魯塞爾的關注。為什麼要把福柯對這麼一個不甚出名的人同樣不甚為人熟知的研究放在本就字數有限的整本書的開頭?除了時間順序外其實作者有著自己獨特的考量——不論是福柯的研究還是研究福柯,被大多數人所忽視的邊緣,往往才是真正值得被關注的重點。在將《雷蒙·魯塞爾》與《臨床醫學的誕生》的對比中,作者淺嘗輒止的提到了他所看到的福柯思想中極端的審美主義和激進的政治主張,而我也同意正是兩者之間的張力賦予了福柯的思想一種獨具誘惑性的緯度,但除此之外福柯之所以是「福柯」當然還有著更為深刻的原由。

此書的正式內容,是從第二章開始的。而此章一開頭,實際上作者便提出了自己對於福柯為什麼會成為「福柯」一個很好的回答:「福柯試圖通過寫作來逃避固定的身份,試圖不斷地成為另一個人從而不真正成為任何人。」而後的幾章,便都是圍繞著「福柯的多副面孔」和「福柯寫作的三種方式」這兩個主題來進行的。

成功醫生的兒子、巴黎高師的學術之星、法蘭西學院的文化名人和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同性戀、極端感官體驗的追求者、共產黨員和社會權力的叛逆者,由事件構成的多重身份中,哪一個才是真實的福柯?也許哪一個都是,也許任何一個都不是。在何種意義上一個人的名字、一種觀念和對之所做地區分可以被歸入到一種具備連續性的統一體之中?這本身就是福柯所要探討的問題。或者說,所謂的「福柯」其實就是作為複合體的眾多文本的構建者,只是為了更深入的了解名為福柯的「人」所寫出的眾多作品,我們才想對之進行一種更深入的觀測。但福柯已然逝去,成為不可觀測的「黑箱」,留給我們的僅僅只是和他的名字聯繫在一切的資料、文本或者影像,當然更主要的還有他和他的作品所帶給人們的影響。如此看來,如果正如古廷所言:「福柯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就在於他的寫作」,於是認真地對他的著作和文章進行分析,似乎就是對福柯最好的「還原」了。

那麼,古廷是如何通過分析福柯的著作和文章來對福柯的思想進行還原呢?主要就是通過福柯寫作或者體現在福柯作品中的三種思維方式和研究視角來進行了。這三個主要的關鍵詞就是:問題化、考古學和譜系學。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古廷如何利用這三個詞來重構福柯及其作品的特質:

首先來看問題化這一概念:出於對某種主義和立場的維護所做出的言論舉措,被福柯稱之為「詭辯術」,問題化正是相對於這種詭辯術而提出的,是試圖脫離特定立場的維護者這一角度所採取的分析問題的方式。其實,這種認為每個人都應當從屬特定角度的觀念,不假思索的總是已然站立在某種立場的護衛者的表現,是西方哲學思想乃至整個人類社會中都存在的一種固有模式。而福柯的作品所要表達的,都是對這類固有模式的反抗。如果說在他的生平中有著和政治密切相關的部分,從同樣是作為反抗的角度來看,福柯的政治立場無疑和他的作品有著一脈相承的連續。

一切固有模式,都不是本來自有、獨立實存、不變不動的,所有的認知體系、價值觀念、倫理道德都只是特定歷史框架中不斷變遷著的斷裂和連續。順著這一思路,古廷的介紹從第三章的「政治學」轉向了下一章的「考古學」。在看到書中「從《瘋癲史》到《性經驗史》福柯寫的幾乎都是史學作品」這句話時,不太了解福柯的朋友可能會有些意外——福柯不是哲學家么,為什麼說他寫的都是史學作品呢?而所謂的「知識考古學」,其實說得是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把每一個時代、每一個不同的環境中所能了解到的資料看作是一幅畫,那麼值得在意的不是畫里的內容,而是畫外面讓畫得以出現和被觀察的「視角」。也正是如此,在《詞與物》一書的一開篇,福柯用了整整一章來探討一副畫,目的其實正是向人們表達他的研究所關注的重點所在。所以古廷才會認為福柯研究的出發點是:「在一個既定領域內的任何時期,都存在對人們思維方式的實質性限制。」但這個「實質性限制」就和歷史事件一樣,是不可能被直觀到的,而只能通過不同的「歷史遺迹」的對比分析、考察挖掘中,重新的被構建出來。由發掘「事件」背後的意義框架,到對這種框架得以被重新構築的考古學方法本身的反思,就是由「考古學」到「譜系學」的過渡。

我們已經知道,在古廷看來福柯的寫作是為了逃避或者說擺脫特定的角色和視角。而西方社會中,最典型的特定角色和視角,就是「人」和「我」這兩個近代才被「發明」出的觀念。尼采是最先對這兩個觀念之所以得以被確立這一問題進行有意識的反思的哲學家,譜系學這一概念最先也是出現在尼採的著作中。對於譜系學,可以做這樣的類比:我們看到一副描繪法國大革命的畫作,然後對其進行分析,那麼這種觀看和分析可以建立在幾個層次上?首先,當然是畫的內容,也就是看畫作中的人在干什?然後,可以思考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更進一步的,是對畫的作者進行了解,他為什麼要這麼表現畫中人的行為?再進一步,我們對於畫作的觀看又是出於何種前提?當我們在將畫作的作者納入到分析的視野中來的時候,我們本身是不是也成為了一個「作者」?當我們在觀看他人對於某個歷史事件的觀看之時,我們的觀看本身是不是也正在同時被觀看呢?從「問題化」對單一視角的超越,到「考古學」進一步對單一視角得以出現的原由和脈絡的分析,我們一步步地進入了福柯所展示的他看待特定問題的多重視角。然後在「譜系學」中,我們更進一步地認識到了單一視角的存在本身的虛幻性,和這讓虛幻的單一視角得以形成的權力。

在對福柯極具特色的三種思想方式進行介紹之後,我們便來到了本書的第六章,其題目是:《戴面具的哲學家》。通過這個題目就可以知道,儘管哲學家僅僅是福柯的一種身份,或者說僅僅是加里·古廷看待福柯的一種視角。但必須承認的是,福柯確實「是」一位哲學家。在對福柯和康德關係的梳理中,加里·古廷似乎在對福柯哲學家的身份進行一種維持。他的這種維持本身並沒有問題,只是我認為他對兩者關係的描述還欠缺深度。康德和福柯,或者說和福柯所引用的波德萊爾,確實是生活在不同的「現代性」和「啟蒙思想」中,但何以不同的現代性,卻被我們冠以同樣的名稱?這才是能夠揭示兩者關係的根本所在。加里·古廷說:「福柯認為,康德的反思是一項嶄新的發展、重大的進步:把哲學研究的焦點從那些周而復始的問題轉向我們當前狀況的獨特之處。」這種轉向是什麼?古廷沒有說。康德對於先驗形式的確立怎麼就變成了波德萊爾所說的操練行為?又更進一步的發展為福柯自己對於系統邊緣的關注?加里·古廷說福柯是「批判式的哲學家」,這種定位方式本身蘊含著的又是怎樣的一個視角?

在對笛卡爾以來的現代哲學的主要關注點做出自己的概括之時,其實加里·古廷已經表達出了自己特定的哲學立場。而正是他的這種立場,讓我認為他對於福柯的理解並不充分。人們能夠並且應當對世界作出連續一貫的描述,真的是一個無法被質疑的命題嗎?

如果現代性本身其實只是一系列斷裂,但對大多數人而言現代性哲學卻表現出了一種極具連貫性的發生。何以如此?為何人們總是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可以表達「外部世界」?可以賦予歷史某種秩序?而這種認為和賦予本身,又在何種意義上具備「同一性」?福柯對於人們最大的影響,應該是他對於兩個概念的運用,一個是權力,另一個便是「主體」。而權力無非是揭示主體得以構成的概念工具。那麼,在福柯看來什麼是權力?權力又如何干預主體的構成?

權力,首先是一種連續,或者說是在連續性中表現出的要連續的意志和能連續的可能。這種意志和可能,就是主體性得以發生的場所。福柯之所以關注邊緣和斷裂,之所以不願意局限在一種身份和角色之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看到了、認清了,任何要連續的意志本身都是對原本能連續的可能的閹割。權力及其反抗,體現的正是從原本的斷裂中,硬生生的被建立起來的連續,以及對這種建構不斷的反思與重組。也許早期的福柯還試圖用極端的感官體驗作為斷裂來超越現實固有連續,從而恢復多元化化接續斷裂的可能。但越到後來,也許福柯越認識到,自己的這種超越本身,作為能連續的可能,也只是更大的要連續的意志的一部分而已。他對外在的權力運作和主體構建模式的揭示,也逐漸的轉向了作為自身存在的「真理遊戲」的關注。

於是在《福柯》一書的結尾,問題化這一概念再一次被提出。而這一次,作為問題的不再是外在的環境與觀念,而是作為運用問題化這一思維的「福柯本身」。通過考古學和譜系學建立起的一套理論思路,慢慢的沉澱為了一種福柯獨有的「生命美學」。如果真理遊戲揭示的是福柯「作為福柯」的某種觀念性的連續,那麼對古希臘人生存方式的「回歸」,體現的便是真正的讓福柯得以「成為福柯」的實踐態度。不斷的逃離和超越,讓福柯不僅僅是「福柯」,不斷的思索與考察,讓我們認識到了作為「福柯」的福柯,然而這些都不重要,只有福柯自己在對「福柯」這一根本性的身份進行不斷的解構與回歸中,某種「真理式的生活」才得以在整個人類文化中被生成出來。

「但是福柯所說的『真理式的生活』是什麼意思?……他對於古代人的研究,暗示了兩種選擇:作為個人自我創造物的真理;作為社會美德的真理言說。在全書的最後,我們再次看到了可以用來界定福柯生平和作品的二分法:是審美的,還是政治的?」於是在整篇文章的最後,我也想問,加里古廷在《福柯》一書中對「福柯」所做的這種區分,本身又是基於何種選擇呢?是審美的,還是政治的?

歡迎關注訂閱號:事物的秩序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mMFJxY3BqRWdzWDlyZHdSOXhGdA==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
如何評價超品相師的這本書?
我這一生,不問前塵!——《一世之尊》書評

TAG: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 | 书籍评价 | 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