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月讀書筆記

有專欄啦,這個專欄就收錄好好的讀書筆記,正常情況下每月底更新~開學這一個月學業是最輕鬆的,平均每天三節課,留給讀書的時間不少,這學期開的課都比較難,總有做不完的事情。這個月主要看了些小說和幾本紅樓相關的書,每次去圖書館都感覺自己很渺小,要讀的書這麼多,人的一生卻這麼短,只能盡自己所能努力求知,走過的路都是清晰可見的,而沒有走的都是黑的,需要自己去不斷摸索,偶爾回頭看看,也覺得很有成就感呢。還有封面是寶雞大散關,蜿蜒的是秦嶺山脈。

童力群 《紅樓夢》研究新論 這本書豆瓣還沒有條目,書中也有幾處重複內容,應該是從作者的論文修改整理的,全書重在考證。作者羅列了許多證據力證曹雪芹並非前八十回《紅樓夢》的原作者,作者認為曹雪芹最先寫成的《紅樓夢》只是純愛情的,並沒有現在所看到的多主題和批判深度,依據是明義《題紅樓夢》絕句二十首,後來經過幾人陸續增刪修改而成,才有如今的藝術價值。其實這點我覺得很牽強,每個人看紅樓的角度不同,或許明義這二十首專為題寶黛愛情也未可知。並且以六次南巡的時間為基礎考證了成書時間和元妃省親的背景,還有當時一些家族人物和書中的人物對照。書中有些觀點我並不同意,比如認為黛玉的原名應為「金釵」,如果黛玉名中有金,那就不會對所謂的「金玉良緣」耿耿於懷,這紅樓還怎麼寫。後半部分有對文本價值的討論,這是一般的愛好者比較喜歡看的內容。還有一些細節解釋了我的疑惑,小紅的身份,小紅的父母榮府大管家和管家婆,推斷家境應該蠻殷實,那又何必在寶玉院中當一個三等丫頭,受晴雯那些大丫頭的排擠,作者指出早期版本中晴雯是管家之女,而小紅身份卑微,後來因為需要調換了身份,這樣就很合理了。總之是一本比較嚴謹的紅學論著。

古華 《芙蓉鎮》是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之一,也是繼傷痕文學後反思文學的代表作品。小說明確以1963大躍進後的經濟復甦,1964四清運動,1969文革開始,以及1978文革結束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這四個年代為主要框架,寫了湘地小鎮政治變化下的不同階層人物的命運。這個小說的缺點在於塑造了絕對善惡的兩個對立面,人物形象的簡單化,批判力度不夠。同樣是寫湘地,沈從文和古華有共通也有不同,沈從文的小說中鄉土人情是重點,主要刻畫湘西鄉民的生活圖景,情節和人物都挺虛無,政治意味不大,或者說政治只是提供了小說若隱若現的背景。而古華正好相反,他在後記中提到「寓政治風雲於民情風俗畫」,表明他的重點在政治背景下的人物命運,立足於時代。「那是什麼樣的年月?一切真善美和假惡丑、是與非、紅與黑全都顛顛倒倒光怪陸離的年月,牛肝豬肺、狼心狗肚一鍋煎炒、蒸熬的年月。正義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派性應運而生、風火狂闊。」

周汝昌 《周汝昌夢解紅樓》這是周汝昌研究紅學多年來的心得隨筆,挺通俗的,讀起來蠻輕鬆愉快,適合一般愛好者看,涉及考證的部分也不晦澀。可以看出先生真的是很愛湘雲,指出湘雲才是最終陪寶玉白首之人,黛釵皆為路邊的風景陪襯而已,並且認為湘雲的原型就是脂硯齋。這個我有微詞,我是不同意湘雲寶玉白首之說的,湘雲的金麒麟的確伏白首之約,但不一定是寶玉,更遑論「湘江水逝楚雲飛」的判詞了。還有對元妃之死的猜測,我覺得很合理,先生的說法是元妃是在郊外圍場遇政變而亡,這樣才合判詞判曲和省親時點戲的脂批。還有對諸多版本考證下得到的對黛玉外貌的描寫「兩灣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而不是「似喜非喜含情目」,高下立判,我深以為然。

蔣勛 《夢紅樓》沖著蔣勛的大名,在圖書館密密麻麻的紅學書籍里順手選了這一本,讀了卻感到很失望。這是一本騙錢的書,九萬字的內容,加上舞台劇的劇照和一些琳琅滿目的插圖硬生生湊成了一本書出版了,定價42,見解也非常淺白,隨手翻翻看的水平。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蔣勛說李紈對平兒有性慾的渴望,看到這段也是吃了一驚,我覺得這完全是胡說八道,李紈摸到平兒身上硬硬的鑰匙,鑰匙代表掌家大權,應該是她作為賈府大奶奶對權力的渴望,倘若賈珠不死,這管家的權力又怎麼輪得到阿鳳獨掌。另外說妙玉對寶玉有隱藏的情愫這也是我不同意的,我更傾向認為妙玉和寶玉是有知己之感,而非關男女之情。非常不推薦這本書。

葉廣芩 《狀元媒》是她家族題材小說的集大成者,有自傳的色彩,文學家經過藝術加工後虛虛實實,展現了從清末到當下,一個世紀以來貴族旗人,也有老北京小人物的命運畫卷。小說由十一個故事組成,彼此獨立,其中的人物又相互聯繫,每一個章節的註腳是一出京劇,主人公和金家有著這樣那樣或多或少的聯繫,戲文本身意義映襯著人物的命運。同樣的京味小說,老舍寫北京底層人物的悲慘命運,構建出他的市民世界,而葉廣芩的皇親身份,葉赫那拉家族的生活經歷使得她的關注點集中在旗人的沒落,寫貴族裡的小人物。葉廣芩筆下的幽默十分溫情,而老舍的幽默是絕妙的諷刺藝術。這京味小說缺了誰也不完整。

北大出版社 《紅樓夢十五講》這是北大出版社計划出版的一百本通識教育十五講中的一本,不愧是北大的手筆,看到作者名單忍不住一拍大腿,真是豪華陣容,無一不是名家。每人撰寫一講,因為是通識導讀書,重點在普及紅樓的價值,十五講涉及到了紅樓研究的方方面面,關於曹公家世、版本學、人物研究以及對續書的客觀評價等等,深入淺出,可以說是深度優先搜索和廣度優先搜索的完美結合,值得一讀。

賈平凹 《老生》讀老賈第六個長篇了,賈平凹後期創作的風格已經越來越純熟穩健,密實的流年式的敘寫(《秦腔》後記語)使得他行文完全不依靠故事的好看性和情節的懸念性,單憑生活細節和人物對話就足以撐得起一部長篇小說的規模,並且在結構和敘事上一直在探索超越自己之前的作品,盡量不去重複,非常可貴。《老生》二十二萬字,這在賈平凹的長篇小說中不算重量之作(僅指字數),小說結構很精巧,有兩重敘事,一重是老師講解的《山海經》,代表中國遠古傳統文化的山海,一重是跨越陰陽超越生死但並沒有不死的在喪葬儀式上唱陰歌安魂的唱師見證的四個故事。可以說賈平凹給《山海經》賦予了新的解讀和可能性,使得小說的文化意味上升到哲學的層面。小說由四個故事組成,時間跨度上寫了解放戰爭、土改、文革和改開四個時期,每個故事代表一段歷史時期,從引出《山海經》原文開始,師生問答,再到故事講述。賈平凹的小說中經常會有這麼一種人物是作者精神上的某種寄託,比如《帶燈》的元天亮,《古爐》的善人,《秦腔》的夏風,以及《老生》的唱師,文中的象徵意義很多,如許多夢境的讖語,第三個故事唱師不再唱陰歌,似乎是在暗示文革中許多知識分子不能夠說話,等等不再贅述。還有唱師所唱的陰歌很明顯是借鑒了紅樓中的《好了歌》,就說這麼多吧。

莫言 《生死疲勞》許多地域性明顯的作家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文學世界,莫言的東北高密世界、賈平凹的商州世界、沈從文的湘西世界,隨著作家的不斷經典化這些文學世界也逐漸載入文學史冊。《生死疲勞》的書名來自於佛教,生死疲勞由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已在。這部小說寫人畜的六道輪迴,人驢牛豬狗猴,正好六世,地主西門鬧心中的仇恨和慾念經過一次次輪迴,終於洗滌乾淨,再無怨恨,就像文中所說的「一切來自土地的都將回歸土地。」莫言以人的角度、更從畜生的角度戲謔諷刺地寫出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的山鄉巨變。驢代表瀟洒,牛代表敦厚,豬代表反叛,狗代表忠誠,猴代表狡黠,最後一世大頭兒藍千歲代表脆弱,文中許多名字,互助合作解放開放,有強烈的時代特徵。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的章回體結構,敘述者主要有兩位,藍千歲和藍解放的敘述交替進行,一個是牲畜的角度,一個是民間小人物的角度,莫言還引入了一個「莫言」參與故事,這個類似丑角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構成了故事的完整。莫言寫的是鄉土中國,實際上他還是很西方,民間敘事和魔幻現實主義的結合,比傳統的現實主義更震撼人心。

嚴歌苓 《小姨多鶴》挺喜歡的一個小說,竟然不能放下,開著小檯燈在被窩裡看完了。小說主要人物是丈夫張儉、妻子朱小環和非妻非妾卻又為張家生下三個孩子的小姨多鶴,寫了日本孤女多鶴流亡中國被張家買去當作傳宗接代的生育工具,後來融入這個家庭,這一家子日常生活情感轉變的故事,聚焦的是一家人的生活狀態,歷史大背景無形中牽引著她們的命運。朱小環這個人物我特別喜歡,她的生活充滿矛盾,她愛自己的丈夫,為了傳宗接代又不得不接受多鶴,一方面說要把多鶴丟掉,一方面丟了多鶴又不斷尋找,三個人互相依靠,相依為命,直到缺了誰也不行,一切怨恨心酸隨著時間的流逝都轉化成血濃於水的親情,這是怎樣一種超越國家種族語言的愛。小說的心理描寫很出色,女作家寫性和男作家太不一樣了,讓人感到自然而然,重點營造曖昧的性氣氛性心理,而不是開門見山的直接動作,分毫沒有情慾的騷動。

余英時 《紅樓夢的兩個世界》這本書前三篇挺有意思,簡單梳理了近代紅學發展史,提出的兩個世界說現在看來沒什麼新意,但在上世紀看也是頗有觀點,涉及與趙岡爭論的第三篇是最長的,余英時寫的很好。他反對將《紅樓夢》看作是曹公的自傳和家傳,這是我很贊同的,從第四篇開始考證曹氏史料,看的走馬觀花,不甚了了。最後一篇中提到曹公的反傳統思想是來自魏晉,和我之前想的不謀而合,不禁有些小得意。

馮其庸 《敝帚集》由三編組成,前兩編是關於曹公家世和抄本研究,幾乎都是考證,對讀者不太友好,馮其庸考證功力深厚,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對版本學很有自己的見解。最後一編關於作品研究點評的部分篇幅最短,比較寡淡,不夠深刻,先生堅持認為「曹雪芹在乾隆時期以及在此以前之道清初的思想界,毫無疑問是屬於激進者的行列,他的思想的主導方面,是反映資本主義萌芽的初期民主主義思想。」我不是不同意這段話,我的看法是紅樓的反封建只是它偉大藝術價值中的一個插曲,就像這點反叛的萌芽只在寶黛身上有些許體現,而不是主題。我覺得先生紅學研究的短板之處在於太依賴史料,實際上還是用史學的眼光評價紅樓,但紅樓首先是一部文學小說。我並不完全認同先生的觀點,但還是十分拜服他嚴謹的治學風度。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記》發表於五四退潮時期的1928年,是用第一人稱寫成的日記體,表現了時代女性莎菲追求人性解放但受到感情創傷後的消亡。莎菲要求的愛情是靈與肉的統一,一方面她迷戀凌吉士的外表,一方面精神上又厭惡他卑劣的靈魂,傾心於她的葦弟更不是她所考慮的戀愛對象,分裂之下表現了莎菲的痛苦焦慮的愛情心理。丁玲文筆風格激情充沛,大膽真實,這個集子收錄的幾個中篇大多是描寫時代女性的毀滅,結尾處又賦予她們黑暗中的希望,延續了五四解放的主題。茅盾這樣評價莎菲「五四以後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愛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張恨水 《啼笑因緣》一直想看《金粉世家》,看慣了二三十萬字的小說,拿到百萬字的不禁發虛,於是挑了薄一些的《啼笑因緣》。很懷念大一看金庸的時候,天龍鹿鼎笑傲射鵰神鵰倚天,無一不是百萬言,一天看兩本還覺得不夠過癮,可惜金庸全集三十六冊早已閱盡,再無一本讓我大快朵頤。張恨水要比鴛鴦蝴蝶派格局大一些,他把傳統的章回體小說和文學的娛樂性結合,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張恨水的讀者之眾,學人市民學生都看過他的作品,魯迅先生的母親說我不看魯迅的書,但我看張恨水,老舍先生評價他「國內唯一婦孺皆知的作家」,由此可見一斑。張恨水寫過一百多篇小說,非常高產,憑稿費就能養活一大家子人。《啼笑因緣》於1930年連載於報紙《快活林》,以報紙為載體的小說,自然不得不考慮讀者的喜好,為了銷量必然有媚俗。小說三個女性形象,沈鳳喜幼稚虛榮,一生依託過三個男人,但都沒有真正的愛情可言,樊家樹改造她,劉德柱玩弄她,沈國英更可笑了,移情於她,可以說鳳喜、麗娜都沒有自己的靈魂,鳳喜受制於金錢,麗娜受制於樊家樹對她的看法。樊家樹初聽她名字以為是鳳兮,便誇雅緻,實際上不過是世俗的「鳳喜」,原本以為是顆純凈的蒙塵明珠,其實是隨處可見的下等踏腳石罷了。何麗娜這個人物在出場時是個歐化的新潮女性,不知道為什麼看上樊家樹,為他逐漸收斂自己直到成為一個傳統女性,我覺得這個人物塑造缺點很多,何麗娜條件這麼好,實在沒有道理一心喜歡樊家樹,可以說她完全是作者操控的一個提線木偶,任務就是來完整故事,滿足讀者的意淫心理,欠缺說服力。秀姑是俠女,飛檐走壁刺殺軍閥帶有武俠的色彩,爽快大方,但理想的不現實。我可能不是很喜歡這部小說,沈鳳喜和何麗娜兩個女性形象都帶有很明顯的奴性,縱觀全書,我沒有看到真正靈魂上的愛情。

齊邦媛 《巨流河》齊邦媛在八十歲的耄耋之年寫下了這部三十多萬字的自傳體回憶錄,以一個知識女性的姿態,溫和細膩的敘述了從1924年自己出生到如今齊家兩代人的苦難史,一方面是齊邦媛漂泊多年的人生體驗,一方面是風雨飄搖的現代史,從一家一姓一人的顛沛流離看到中國百年來的家國之痛。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和事件離我很遠很陌生,朱光潛、林海音、錢穆、白先勇……七七事變、東北淪陷、抗戰逃亡、建國風雲……卻能夠沿著齊邦媛的生活軌跡清晰的看到,家國黍離之悲,學術文化之殤,這本書既是文學,也是歷史。巨流河是遼寧的母親河,把自己的家國情懷寄託于山川河流,在中國文學中很常見,書的末尾看到齊邦媛和羅思平母子坐在啞口海畔,眺望遠處的波浪藍天,就像她最後一句寫的,「一切歸於永恆的平靜」。看之前問了問幾位朋友,對這本書評價不高,其實我覺得當作《齊邦媛日記》看,還是挺動人的。大陸出版的是刪節本,書里有一些言論大陸人可能覺得刺眼所以刪掉了,我不喜歡看潔本,所以找了完整的電子版看。

俞平伯 《俞平伯講紅樓夢》俞平伯二十五歲寫成《紅樓夢辨》,令我很嘆服,和胡適的《紅樓夢考證》同為新紅學的代表作。新紅學崛起於五四後,批評了索隱派的無端臆測,並且明確了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的區別,在紅學史上有很重大的意義。這本書收錄了《紅樓夢辨》和《讀紅樓隨筆》,俞先生認為紅樓的主題是色空,感覺還是有些不準確。我覺得本書最重要的地方在於給了續書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俞先生認為續書不論誰來續都是失敗的,這不是高鶚一個人的失敗,而高鶚的過錯在於妄改前八十回來合自己的寫作意向,這才是不可原諒,相比其他續書,起碼高本保持了一個悲劇氣氛,沒有被篡改成大團圓的結局。我覺得很受益,我自己在圖書館也翻過其他續書,看了簡介就沒有讀完全書的慾望了,俗不可耐。比起張愛玲周汝昌對高鶚的刻薄,馮其庸的略於拔高,俞平伯的評價算挺中肯的。還有本書指出了紅樓的許多虛筆和矛盾,比如巧姐的年齡,回目的對應問題,以及並沒有嚴格的書中和現實人物對應,是我之前不太注意的。

祝大家假期愉快。


推薦閱讀:

你看過《幻夜》嗎?
《原則》學習(一)
二月讀書筆記

TAG:读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