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都是怎麼罵中國人的?
中國人對外國人的態度,可謂畢恭畢敬。其原因不過有二:一是我大中華好客的傳統,二則是國人對強勢文化趨之若鶩的心態。前者自古有之,後者在十九世紀被「洋大人」打了之後更加明顯。
但是跪舔別人終究是看不見你的,低到地底下的姿態換來的可能不是尊敬,而是無視,甚至嘲諷。而外國人對中國人的諷刺,也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例如讓國民氣憤至今仍的「支那人」及「東亞病夫」,還有19世紀流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黃禍論」。
「支那人」和「東亞病夫」這兩個詞不必多說,倒是「黃禍」可能知道的人比較有限。這個跟膚色扯上關係的貶義詞,可能比 「黑鬼」程度更甚。
「黃禍」這個詞最初來自《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一書。1873年,俄國無政府主義創始人之一巴古寧在書中首次提到該詞。此後,被英國殖民主義者皮爾遜將其進一步擴展,並廣受西方政治家贊同。
巴古寧認為中國是「來自東方的巨大危險」,他在書中寫道:「有些人估計中國有四億人口,另一些人估計有六億人口,他們十分擁擠地居住在帝國境內,於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以不可阻擋之勢大批向外移民……這就是來自東方的幾乎是不可避免地威脅著我們的危險。輕視中國人是錯誤的。中國人是可怕的。」19世紀末期,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倡導「歐洲列強聯合起來,抵抗黃種人、佛教和異端的的侵犯」,還創作一幅名為《黃禍圖》的油畫送給沙皇尼古拉二世,畫上題詞:「歐洲各民族聯合起來,保衛你們的信仰和家園。」
「黃禍」之外,還有 「ching chong」。英語不是最早開始使用「ching chong」來調侃中國人的語言,在西歐語言里「ching chong」與「Chinese」諧音; 也有說指的是福建口音或廣東口音的「清朝」讀音; 另一解釋是清朝西方人把國人叫做「清蟲」,用他們蹩腳的中文就喊成了「ching chong」。這種表達很「白人」。
在北美地區,「ching chong」是長達數十年排華史的經典用詞,被公認為具有強烈的民族歧視意味。20世紀初,白人孩子欺負華裔和亞裔孩子唱的兒歌都帶這個詞,如下面這首:
Ching Chong,(中國佬)
Ching Chong,(中國佬)
Chinaman,(中國佬)
Sitting on a wall.(就坐在牆頭)
long came a white man,(過來一個白人)
And chopped his tail off.(切掉他尾巴)
所以,2002年美國著名NBA運動員奧尼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用「ching-chong-yang-wah-ah-soh」調侃姚明這一事件才會鬧得沸沸揚揚,倒不是國人作,非要奧尼爾出來道歉,只是「ching chong」確實有傷自尊。要不我們叫你奧尼爾 「Nigger」(黑鬼)試試?看你翻不翻臉。
無獨有偶,同樣因為在媒體使用「ching chong」而出面道歉的還有美國著名脫口秀主持人歐唐納(Rosie O"Donnell)。12月5日,她在ABC(美國廣播公司)的《觀點》節目中公然用「ching chang chong」取笑華人。這一舉動惹惱了亞裔群體。眾壓之下,歐唐納不得不公開道歉,雖然亞裔群體表示並無感受到其誠意。不僅如此,美國饒舌歌手Rucka Rucka Ali還唱了一首叫「ching chang chong」的歌曲來調侃亞裔群體。該歌曲是翻版的黑眼豆豆的Boom Boom Pow,Rucka Rucka Ali把歌名改成「ching chang chong」,把歌中「boom boom pow」的內容也全部換成了「ching chang chong」。
除了被叫「ching chong」,還有一個程度輕一點的「Chinaman」(中國佬)。2014年7月10日,美國福克斯有線新聞頻道(Fox News)主持人鮑勃·貝克爾(Bob Beckel)和嘉賓討論中美網路安全問題時說:「中國人是美國國家安全最大的威脅……我們把他們帶到這兒,還教這幫中國佬,呃,中國人,如何使用電腦,然後他們回到中國再來黑我們。」
Chinaman早期是美國華人移民在正式書信里使用的自稱,後來被用來指代人口普查時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華人。隨著對華人的歧視和排擠愈演愈烈,Chinaman的意味也越來越消極。美國1892年通過的禁止中國人入境的傑瑞法案(Geary Act)中也使用了Chinaman。漸漸地,Chinaman還被用來蔑稱其他亞裔移民。
不止眼睛,臉和頭也成了嘲笑對象,如Panface(扁平臉):相較於歐洲人,東方人的臉沒有那麼立體。類似意思的還有table face(平板臉)、panhead(大扁頭),pancake(煎餅)等等。以頭進行取笑的如Zipperhead(拉鏈頭):外國人認為中國人嘴巴小,笑起來頗似一條拉鏈。
膚色也難以倖免:Yellow Monkey(黃猴子)。類似的還有Yolk(蛋黃):外國人覺得中國人的膚色和蛋黃顏色相近。Red Monkey(紅色猴子):據說因為中國是紅色政權。 Banana(香蕉人): 這個詞更多用來指ABC,即在美國長大的已被西化的華人。
也有調侃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的,如baby-muncher(吃嬰族):舊中國以前鬧災荒餓殍遍野走投無路時確有食嬰史,但無奈之舉卻被外國人屢屢拿來做笑料。
還有用典型人物來嘲笑中國人的,如Honky(香港佬):對香港人的蔑稱。
除了上面提到的,還有一個讓亞洲人比較反感的調侃詞——「gook」。Gook在1893年出版的一本俚語字典的釋義是「一個低級妓女」。它被外國人用來指代東南亞裔,歧視意味明確。
「Gook」近期事件發生在澳大利亞,過程大概是在一輛去往悉尼的火車上,找不到座位的外國女子指責兩位帶著孩子的亞裔母親沒有給她讓座。一位和一名香港女性朋友同行的男士勸架不成反倒被罵:「Hard to get an Aussie girlfriend - you had to get a gook.」意為「找澳洲女朋友很難是嗎,非要找個gook!」
她不僅聲色俱厲,還根據自己的「Stereotype」把自己眼角往後拉模仿亞洲人,並模仿亞洲人說英語的口音來進行這一系列爭吵,引起眾人的憤怒和聲討。
看到這是不是覺得外國人對中國人真是很「mean(刻薄)」呢?別急,類似的詞語還有好多,翻看一下他們對中國人的蔑稱字典,真是繁複多樣,令人大開眼界。
對亞裔來說,無論是被叫「chingchong」還是「Chinaman」或其他任何一個都不是一件愉快之事,這與因為自己具備區別特徵而被取難聽綽號的感受一樣。然而可悲的是,作為被白人歧視的重災區亞洲,內部也在互相歧視。《噠噠》,傳說中聚焦青年文化研究的神秘組織,關注噠噠公眾號(dadatime),每天用最短的時間,看最酷的世界。
推薦閱讀:
※父母都能熟練講中英雙語,如何讓自己孩子從小就掌握兩門語言?
※在前蘇聯的國家裡學習俄語有什麼好的建議、方法提供?
※用原典法學習英語,教材選擇什麼難度?
※小語種之間有鄙視鏈嗎?
※為什麼經過多年的外語學習,還是會被聽出來「是外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