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總拿藝術天賦說事兒,你就是苟且而已
/一/
擰巴學生,還有家長
Z先生來到公司的時候,笑容可掬。孩子喜歡服裝設計,想去美國名校Parsons和FIT讀大學,接待他的W老師在詳細解答他的問題後,習慣性地問:「請問還有什麼我沒有為您介紹明晰的內容?」
Z先生猶豫了半天,囁嚅著說:「如果我的孩子沒有藝術天賦,會不會沒什麼前途?」
這個問題實際上不是Z先生的個人焦慮,畢竟這個問題,每年漢藝國際教育需要回答至少兩千次,一半給家長,一半給學生。
不僅在我創辦的這家公司,即使是在我任教的大學裡面,很多同學在下課後,也常常跑過來,一臉憂慮地問:「韓老師,我感覺自己沒什麼天賦,是不是不適合學藝術設計?」要知道,這些孩子並非大一新生,也不算菜鳥,很多都已臨近畢業。
實際上,關於藝術天賦的自我焦慮,基本都是伴隨著求學過程的,工作之後的藝術家或設計師倒是沒人會提出這個問題。難道不是工作之後才更需要藝術天賦嗎?
/二/
藝術天賦是什麼呢?
說來說去,藝術天賦是什麼呢?幾乎所有為此焦慮的人,我都會嚴肅地問一下,結果百分百的人都會當場愣住。不是含糊其辭,就是直接承認: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是藝術天賦。但從小就知道一個道理:學習藝術必須有天賦。
但這個道理是誰說的呢?似乎每一個人都語焉不詳,只好說:大家都這麼說。
那究竟什麼是藝術天賦呢?
我倒是覺得不神秘,因為在清華美院讀書的這些年,結識的朋友中就有極少的精英具有藝術天賦。
我見過最具天賦的朋友是L。他就是讓我感到自卑、感到自己「天賦匱乏」的那個人。
L是第一名。香港人。考入香港中文大學的第一學期就退學了。原因是不喜歡這所大學的氛圍,然後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我僅就他的語言天賦談一談吧,先不談他的藝術造詣。
他是客家人,客家話、普通話說得地道這不稀罕。家庭移民香港後,大約用兩個月的時間又學會了粵語,而他英文的優秀早已超越了考級的標準,抵達了能夠研究不同時期英文文體與修辭的程度。
我認識他的那一年,他正計劃學習德語,大約半年後,我看到他在閱讀馬克思·韋伯(Max Weber)的德文原版《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然後他說因為深入閱讀和寫論文的現實需求,他正在學習義大利語。
幾個月後,大約一次學術討論會結束時,我們一起喝咖啡,他忽然說:日語很好玩兒。義大利語的學習已基本達到了溝通和閱讀的水準。目前正在學習日語。日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與蒙古語、韓語有密切的親緣關係,具備言說的美感。
又是一段時間不見。再見L時,他剛剛從呼和浩特回來,原來他報名了一個內蒙古大學教授舉辦的蒙古語培訓班,已經能夠熟練地比較蒙古語與日語在母音、輔音和諸多語法等方面的關聯與區別。當然,被震驚到的我,讓他分別用幾種語言進行表達,並給我家鄉的蒙古族同學撥通電話,結果他們愉快地用蒙古語聊了十多分鐘。
是的,我認識L大約兩年的時間中,見證了他在學習藝術之餘,嫻熟地掌握了德語、義大利語、日語和蒙古語。而我還在為搞定德語辭彙的陰性與陽性苦惱不已。我想,這就是天賦吧。
我還有一名同學老G,是繪畫系的同班同學。我們經常一起談論某位大師的風格與技巧。然後一起努力練習。G,經常只畫一個下午,然後就出門踏春、看展、讀書、訪友。而我需要一周七天,早上八點到工作室,夜裡十點趕著淋浴停止之前回到宿舍,每天在工作室中不停地磨練技巧,才能和G一個下午的所學達到相同的程度與造詣。G的每一個線條都那麼靈動、每一筆色彩都那麼貼切,而我需要對著畫冊一遍遍地練習,畫錯了,就再來一遍,色彩不準,就用油畫刮刀颳去底色,再重新調好畫上去。我並不是笨學生,也是成績第一考入的大學,每年的成績都是優秀,但我需要極端的刻苦,才能不被G這樣的同學落下。
是的,講到這裡,大家都應該懂了,所謂藝術天賦,其實並不神秘。就是一少部分人在某個領域有一種天資,可以把正常人辛苦學習的知識,用一眼可見、一練就會的速度,嫻熟地掌握並抵達較高的標準。
/三/
沒天賦究竟是指什麼?
那麼,什麼情況又是沒有「藝術天賦」呢?以我當了十年教授的經驗,這個似乎和有天賦的孩子一樣,也不是很常見。大概舉幾個例子讓大家參考一下:
Z同學,景觀設計專業,本科讀的是國內某二本大學,學習很刻苦,想去澳洲讀碩士。記得她在做一個Project時,計劃做山間別墅的景觀設計,但令人崩潰的是,她把這個別墅設計到了山頂,並且所有的窗戶都只開在了北面。當她的老師帶著質疑的表情,告訴她南面也應該有窗戶,並且山間別墅應該建在山陽時,她才第一次思考,一棟建築的窗戶似乎不能只開在一面。
還有L同學,計劃設計一個天橋,但當一切設計完美的時候,才發現這個天橋距離地面只有100cm。
還有S同學,她設計的屋子很棒,一切軟裝都很棒,北歐極簡風格,但這是一個包含室內衛生間的套房,衛生間佔了整個房間面積的60%。
這些例子都很真實,並不算極端。坦白來說,我遇見的這樣沒有「藝術天賦」的學生也不多。
所謂沒有「藝術天賦」其實很簡單,就是對涉及藝術的那些「常識」表現出驚人的匱乏。因為這種常識的貧困,從而需要從最基礎去理解生活與世界,然後才能用掌握的藝術技巧去表達、去創造。這無疑大大延長了學習的周期。
/四/
關於天賦,大多人不過是缺乏安全感
以我所見,極具「藝術天賦」和沒有「藝術天賦」的兩種人,都是極端的少數。絕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或許有聰明程度的區別,但大都天資接近。是否具備「藝術天賦」也是很好判斷的事情,大約從學習基礎知識之後的一個月,甚至一周就可以看出來。
那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擔心自己沒有「藝術天賦」呢?這種心態大概存在著三種可能:
首先,是擔心自己付出的會不能獲得所謂「等值」甚至「超值」的回報。付出了那麼多,然而自己的「藝術天賦」卻因為比同學少一點點兒,卻需要多付出一點點兒。需知這種「不平等的感覺」,正是人類痛苦的根源之一。
其次,是擔心自己付出了太多,卻很難抵達自己理想的職業狀態和生活狀態。「藝術天賦」彷彿就是自己的武器庫,擔心自己的儲備很難贏得未來的競爭。或許,這個難堪的結果不會在短期出現,但未來呢?如果有一天自己的「藝術天賦」彈盡糧絕,那麼嚮往的「一騎絕塵」恐怕就永成夢幻了。
最後,是擔心在付出了很多的情況下,在某一個時間節點,突然發現自己不適合正在學習的專業,從而以前種種努力都枉費力氣。畢竟人生的每一份努力,都是要有一個明確的結果或收穫來加以證明的。行走中的歧路大概最能令人徒呼奈何。
其實,這幾種對於「藝術天賦」的擔心,都來源於一種不自覺的算計與衡量,關鍵點就在於「投入」與「產出」的不確定感。擔心自己沒有「藝術天賦」,其實是一種沒有安全感的表現,畢竟大多數人,都希望「回報」的數量與質量足夠明確,才捨得投入相應的精力。
為什麼工作之後的藝術家、設計師很少談及「天賦」問題。很簡單,因為「投入」與「產出」都已經被證明了,而那種患得患失的不安全感自然就消失了。
/五/
為什麼大家都認為學藝術需要天賦?
是不是所有人覺得學習藝術需要天賦都是因為惴惴不安的小算計?不全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的藝術史、設計史和當代傳媒共同塑造的「接受視界」帶來的感性認知。
即使是中國任何一位從未接觸過藝術的人,都知道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畢加索和那些美術史上赫赫有名的超級宗師。在設計比藝術更火爆的當代,就是沒有學過服裝設計的人,也對亞歷山大·麥昆和山本耀司耳熟能詳。
這些名字的廣泛傳播,一方面的確來源於其在藝術領域的劃時代偉績,他們就是站在人類審美的轉折點上的指路標,他們不是適應了審美的潮流,而是創造了審美的新趨勢,引領大眾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源自春秋筆法下他們經歷的傳奇色彩,是啊,他們都是充滿了故事細胞的人,走路帶風,抖一抖留下的都是大眾永遠想不到的八卦。他們都是不世出的天才,天賦異稟。他們的名字就是藝術的名字。甚至可以說,沒有他們的名字,不是藝術史與設計史就不完整了,而是藝術史與設計史本身就不存在了。因為,歷史的長河,正是有了這些卓絕的孤島與珍珠,才能連綴成線,構成某種發展的因果鎖鏈。一句話,他們的名字就是藝術本身。
一群由超級具有天賦的人,構成了「藝術」這個名詞的歷史與定義。而現代傳媒出於吸引眼球的目的,又把他們的故事、天賦、傳奇予以放大,使之更為廣泛傳播,以至於在人們的觀念里終於建立起了一個公式:藝術=有藝術天賦的大師=學習藝術也要像大師一樣需要天賦。
但如果我們統計一下這些藝術或設計大師的名字,我們會發現,絕對不超過一千人,就如同皇帝與王侯一樣稀少。假如我們把略有成就的藝術小師和設計小師都納入統計,就會發現並不會比副局級以上的幹部多,也遠遠少於年收入過億的企業家。
有多少人在參加公務員考試之前,非得明確自己至少能當上局級幹部才準備考試?有多少人在進入一家公司前,非得明確自己先能實現一個小目標才打算參加工作?為什麼一個人參加公務員考試前,不會問自己有沒有做官的天賦?為什麼一個人在工作之前,不會問自己有沒有成為億萬富翁的可能?
關鍵的秘密就在於,這些「普通的」職業,我們基本都很了解,而且也知道這些精英是少數,更明白:自己即使不能抵達這些精英的水準,即使只是小有成就也足以歲月靜好、現實安穩、衣食無憂,平凡而愉悅地過完一生。而對於藝術或設計這樣的職業,之所以我們反覆糾結於「藝術天賦」,本質就是對這個行業不了解,缺乏基本的信息,更不明白,這份職業除了工作屬性、方式和特點與公務員等職業不同,就謀生和收入的角度來說,其實並無二致。
為什麼工作了之後的藝術生或設計師,不再糾結於所謂的「藝術天賦」問題,無他,只是了解了這個行業而已。
/六/
你需要正確的天賦觀
信息的不對稱造成了我們對「藝術天賦」的理解偏差。
這不重要,時間是良藥,也是媒介,有些信息伴隨著我們的成長總會知道,總會懂得。
但張愛玲說過:時間如同地段。不同的時間具備不同的價值。如果你因為「藝術天賦」而產生焦慮的時間節點不對,那麼就如同在不同地段購買房產,在未來帶來的升值空間就會完全不同。
原因很簡單,當你為自己是否擁有「藝術天賦」而焦慮時,當你為是否應該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所學的專業時,那些內心平靜、心甘情願地積澱功底的同齡人,正匆忙行走在奔向工作室、自習室和各種課外培訓機構的路途上。
在本應該積累的時間裡,同齡人在刻苦學習,你在角落裡苟苟且且地算計著「投入」與「產出」是否合算。這時,你要明白,自己或他人既不是上帝,也不是巫師,能夠預言你的前途,或者明確告訴你「藝術天賦」的存量究竟有多少。
重要的是:你需要正確的天賦觀。
一方面,所謂「藝術天賦」並不是一個已被設定好的數值,因為你不是一款爸媽製造的電器式商品。所謂「藝術天賦」是一個不斷被建構的過程,也是需要自己不斷印證的過程。即使是畢加索,在他沒有畫出《亞維農少女》之前,世界也不會認為他是立體主義的開派宗師,他是否具有天賦更不會有任何人關心,實際上他自己也不確定。村上隆在歐美藝術界成為頂級座上賓之前,36歲了,還在超市扔過期食品的垃圾箱中尋找當天的口糧,成名後的他擁有了坦白的資格,直接說出了藝術的真相:哪裡需要天賦,就是一門生意。山本耀司在巴黎那場引起轟動的SHOW,就在被交口誇耀的同時,也有人質疑其根本沒有理解服裝設計的智商。至於塞尚、梵高等一代宗師,接近去世前,認為他們才華橫溢的還是極少數人。所以說,所謂「藝術天賦」需要你不斷地去證明自己擁有,不可以顛倒這個邏輯過程,不能以結局推測開始,就如河水不能倒流,人生不可逆長。
另一方面,如果從普通人擁有的「天賦」所能抵達的程度而言,如果你的目標只是知名公司的設計總監,或者藝術院校的教授,那麼坦白來說,抵達這樣的高度實在不需要額外的「藝術天賦」,這是一個普通人通過勤奮就可以抵達的水準。用句最通俗的話來說:還遠遠達不到需要拼天賦的程度。造詣深厚更多源自勤奮與刻苦。
世界上更多的真相是:比你有天賦的人,往往比你更刻苦。前文說到的我的那個語言天賦超能的L同學,在後來的日子裡,我終於明白了他為什麼在研究藝術的同時,又掌握了那麼多門語言。那是我有一次去他的宿舍串門,他把我接待入屋,給我倒了一杯咖啡,告訴我:還有35分鐘的日語學習時間,35分鐘後再和我聊天。而在我們聊了大約20分鐘後,他明確地告訴我:現在是研究元代繪畫的時間,如果想繼續聊,需要等到晚上10點20分至50分之間才有空。說完,他微微一笑,將目光轉向了書本。那一刻,我明白:我的學習是按照天來計算的,而那些有天賦的人,時間是按照小時,甚至分鐘來計算的。是的,這就是一個人抵達卓越的真相,同樣的人生,有些人的密度與長度比普通人長了24倍。
所以,天賦如女神,確定擁有之前,不僅要習慣暗自忐忑,還要明白不能依靠單相思過日子。
你需要的僅僅是拋棄那些妄念,從手頭的事情有條理的做起來,馬上。
———————————————————分割線———————————————————
如藝術留學,歡迎關注Portfolio+ - 知乎專欄
每周二、周五晚6點,準時嘮嘮那些藝術留學與大家最相關的事兒
如有藝術留學、院校、專業、作品集方面的問題,可私信康石石約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