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UA智能跑鞋上市說開去

近日,UA上架了其新推出的晶元跑鞋,使其在智能跑鞋領域找到了一個切入點。

運動數字化以及可穿戴智能設備是UA已經布局良久的一個大動作,Kevin Plank 一直對於可穿戴智能化設備有著他的執念。軟體方面,UA在2013年收購了Mapmyfitness搭建起自己的 UA Record平台,緊接著收購了Endomondo與MyFitnessPal進一步擴大用戶人群。硬體方面,UA與HTC合作,推出了智能硬體套裝,在硬體上推行一系列可穿戴智能化設備。

運動數字化,儼然已經成為一個行業的風口

不過,這個風已經吹起來了將近四年的時間,在這四年時間裡,並沒有真的形成一股很強勁的風,而更多只是小打小鬧而已。

2005年Adidas就推出了自己的智能跑鞋adidas-1,雖然當時的智能跑鞋並非現在的晶元鞋,而是感測器和微處理器組成的調節裝置,功能僅限於緩震調節。

******圖為adidas-1

Nike緊隨其後,推出的智能跑鞋算是開創先河,為後來的所有與智能沾邊的鞋做出了一個可模仿的模板——晶元鞋。通過與蘋果的合作,Nike+與IPOD相連,晶元獲取運動數據通過IPOD作為數據處理載體並最終體現在IPOD上。這種藉助電子設備的可視化的智能跑步體驗開創了先河。隨後adidas也迅速跟進,推出micoach晶元。倆家進入了恰如冷戰的「軍備競賽」,一輪又一輪的特定鞋款結合晶元佔領市場的行動。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兩家都在14年前後選擇退出,雙方軍備競賽戛然而止。

此時國內品牌李寧加入戰局。2015年,李寧與小米合作,誕生了國內運動品牌第一、二雙智能跑鞋:烈駿、赤兔。

*********圖為李寧烈駿

在當時,獲得了很大的市場反響,甚至有大量的媒體報道,屬於中國的運動數字化浪潮到來了。隨後晉江繫緊跟其後安踏、特步、361紛紛推出屬於自己的晶元跑鞋。在此之後,則是雨後春筍般的不知名的品牌公司的獨立研發以及不知名的品牌依靠眾籌研發自己的產品。

******圖為安踏芯科技智能跑鞋

但事實上,這一大波的智能跑鞋問世很大程度上只是各個廠商的紛紛效仿而已,對於品牌公司而言,這樣的產品只是需要將規劃好的產品改個設計挖個插槽,然後開模生產。與科技企業合作緊密的公司可能會親力親為,將數據後台通過自己的團隊進行分析與整合,合作不緊密的則是直接將軟硬體方面的工作外包。這對於品牌公司而言沒有太大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只是多了一個宣傳噱頭,多了一個產品線,多了一點科技光環。

隨後科技企業也開始了其進行獨立研發智能跑鞋的趨勢。先是三星的IOFIT,之後小米脫離了李寧的鞋品加持,眾籌了屬於自己的「90分Ultra Smart」。這些科技企業在智能穿戴領域有一定進展後選擇智能鞋的研發和生產,是出人意料的。從使用體驗而言,智能手環以及智能手錶的用戶體驗和普及率會高於智能跑鞋,逆勢而為很大程度只是嘗試新的增長點。這些科技公司在沒有鞋企的光環加持下能將智能跑鞋做到什麼程度也令人深思。

*******圖為小米90分Ultra Smart

而近來引爆我們眼球的則是作為運動社交平台的運動app也參與到了做硬體的行列里。咕咚作為先行者,先是和特步合作,把晶元放進了特步的跑鞋裡,一如李寧與小米的合作;其後則是自己如同小米一般開始了單飛的進程,即將上線眾籌自己研發的智能跑鞋。

********圖為網傳咕咚智能跑鞋

當然,這一切的一切其實都只是靜水微瀾。因為萬變不離其宗的晶元化的智能跑鞋有著他的明顯的優勢以及短板。

其優勢在近年來的研發和探索中已經被利用的淋漓盡致了。首先是在不破壞鞋品本身功能的情況下進行與智能軟體的結合,其次是能夠直觀的向用戶反饋其運動的過程,最後是智能軟體通常都能夠提供相應的社交功能。

但是,這樣的跑鞋缺點也很多。

首先,智能跑鞋的針對面小,需求強度不夠。對於較為專業的跑者而言,不需要某些軟體的加持就能夠很好的掌控自己的運動效果,而對於入門跑者而言,過於專業化的信息提供則會使其茫然無措,更難直面自己的運動感受。

其次,晶元化的鞋使用體驗並不好。晶元的電池是有使用壽命的,這就要求用戶在平常需要將晶元取下,而在運動前將晶元放入。就這樣簡單的兩個動作其實會影響用戶對於晶元的使用體驗。其次,在足弓的中底處挖出的晶元插槽並不是完全對於跑鞋性能沒有影響。

而且,對於當前的晶元功能而言,其功能還是有限的,很大程度只是噱頭。比如,腳型分析,跑姿分析、肌肉受力分析等功能很大程度上並不準確;跑步時間、配速、GPS路徑軌跡、卡路里分析等大部分是由app端進行記錄與分析;只有計步和幾項小功能是晶元存在的最關鍵效果。甚至於,這樣的智能化設備不能夠分析海拔、坡度等與跑步訓練有關的參數。這很並不是用戶需求把控不到位,而是晶元化的智能跑鞋只能夠提供這些功能,而且對於大部分用戶需求而言已經夠了,但確實還是不夠智能化。或許,最有作用的功能是,「分享到朋友圈」。

並且,在新的可穿戴設備的冒起的趨勢下,智能化的跑鞋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了。或許這就是Nike與adidas選擇在2014年前後激流勇退的原因。iWatch等各類智能手錶以及各類智能手環的出現,很好的替代了鞋內晶元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讓用戶不再拘泥於一雙特定的鞋子+手持設備的限制,而是可以嘗試不同的裝備組合,帶來更好的體驗。

然而,對於所有的智能化穿戴裝備而言,大數據分析演算法是一個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在擁有了大量的用戶數據的情況下,如何建立良好的演算法其實是擺在面前最大的問題。或是制定個人化的運動計劃、或是監控個人運動過程、或是分析個人運動結果,很大程度上不僅僅依賴於大數據演算法,更多的是能夠針對個人運動特點的產生定製化結果,這或許是擺在軟體開發上的一項新的問題。

最後的一點,是隱私。用戶個人的運動的軌跡、頻率、強度都直觀地展示在可視化設備上,但後台卻擁有著成千上萬的用戶數據,這份信息的泄露很大程度上能夠獲得用戶的住址、作息時間、活動規律,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在3.15曝光了黑色信息產業鏈的情況下,我們不難擔憂這樣的數據可能對用戶帶來的傷害。

當然,我知道,說到智能化,Nike mag和Nike Adapt Trainer 1.0表示,在座的各位真的都是垃圾。

******圖為Nike Mag

但是,什麼是用戶對於設備智能化的真正需求?是自動系鞋帶嗎?是監控運動過程?是分析運動結果?還是定製運動計劃?

並不清楚的明白需求的情況下,只有探索。
推薦閱讀:

銷售放緩,耐克要裁員1000人,但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運動產業革命要開始了!
國家隊開除了寧澤濤,他代言的阿迪達斯會怎麼做
運動品牌VS時尚品牌 Pt.2 : Dad Shoes
扒一扒|361°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品牌?

TAG:智能可穿戴 | 运动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