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不信書,信運氣

曾國藩出身貧寒。祖父星崗公是一位農民,耕田度日,卻很有遠見。他崇尚勤儉,重視知識的作用,在田地里勤耕苦做,供養兒子考了秀才。這位秀才雖只做了一名清貧的塾師,他的兒子卻終於出人頭地,深刻影響了歷史進程,成為晚清一代名臣。

曾國藩建立卓越功勛以後,念念不忘祖父,經常在日記、家信里回憶起祖父言行點滴,滿懷崇敬之情。星崗公留給他的,除了做人要勤勞節儉,重視讀書,還有一條重要家訓—— 不信僧巫地仙。

勤儉、重視讀書,曾國藩可謂畢生奉行不渝。但是對於不信迷信這一條,曾國藩內心卻始終是動搖的。

曾國藩不是天資聰穎之輩,他考秀才考了七次,從十七歲一直到二十三歲方才考上。據說當時一名小偷潛入曾國藩家中,本想等曾國藩入睡以後行竊,但是曾國藩正搖頭晃腦背一篇文章,久久背不下來,大半夜也不睡覺。小偷後來實在看不下去,直接從房樑上跳下來,大罵蠢材,自己在房樑上聽其朗誦多遍都已會背。小偷當下流暢地背了出來,在曾國藩目瞪口呆,羞愧滿面中揚長而去。

天資平平的曾國藩,沒想到二十三歲考中秀才後,卻有如神助,次年就考了舉人,四年後即高中進士,從此入翰林院,由國家供養。

這種戲劇化的經歷,讓曾國藩很難徹底奉行祖父不信僧巫地仙的家訓。

而後來一次親近「僧巫地仙」的經歷,則又讓曾國藩內心起了巨大震動。有一年曾國藩喪父,在家中守孝,適逢弟弟曾國荃請人扶乩。曾國藩禁不住好奇,也上前湊熱鬧,求問未來一段時間與太平天國軍戰鬥形勢。

扶乩的人在沙盤上寫出一個「敗」字,這無疑是極不吉的結果。曾國藩再細問,扶乩者說,這個字不但指未來一段時間內戰爭局勢,還關係到曾國藩家運。

曾國藩對這個結果自然是不信的。因為這時湘軍剛剛攻克九江,曾國藩內心滿以為可乘勢而下,一鼓作氣全盤剿滅太平天國軍隊。

不久曾國藩出山,他帶領的湘軍遭遇三河戰役慘敗,弟弟曾國華在這次戰爭里陣亡,僅僅找到一具無頭屍體。曾國藩悲痛至極,這時他才明白,為何扶亂里的「敗」字,非但指戰爭局勢,還關係到曾家家運了。

這次神秘事件,令曾國藩感到個體在殘酷命運前的無力,要想利用玄學術數趨吉避凶,自然首推風水莫屬。

某年,他視察某縣,此地交通閉塞,教育極為落後,從沒有出過進士。他登臨城門觀察一番,覺得此縣城樓不符合風水中「藏風聚氣」的道理,特意囑咐當地知縣改建城門,結果改建後的第二年,該縣便出了進士。這件事令曾國藩頗為得意,常常向幕僚提及。

又有一年,曾國藩家中有人新喪,他因在外地不能回家。在那個照相機還未風行年代,他在家書里囑咐弟弟要畫一幅所葬之地的草圖下次隨信寄來,以供觀察風水。其對風水的痴迷可見一斑。

曾國藩最為人熟知的,還是精於相面。他組建湘軍平叛太平天國時,對武官、幕僚都親自接見,以相法擇取錄用。曾國藩能帶領湘軍浴血奮戰幾十年,平復太平天國之亂,且發掘了李鴻章、左宗棠等一干名臣,與其識人之明是密不可分的。

民國期間,有好事者輯錄他書信、日記中論述相人的段落,編撰成《冰鑒》一書出版,署名曾國藩。此書一出,便被相學研習者視為文人書房派相法的大成之作,其中有一段話廣為流傳: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

你若依據這些認為曾國藩只是一個鑽進故紙堆里,頑固迂腐、迷信的文化保守主義者,那麼便錯了。曾國藩是近代以來,面對列強侵略,開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國人。他主張積極學習西方科學知識,倡導「師夷長技以制夷」。在他的力主下,清朝政府派出120名幼童留洋,這其中就有後來民國總理唐紹儀和傑出鐵路工程師詹天佑。

曾國藩對於風水也始終是辯證看待,他認為祖母葬地風水不好,想遷墳,祖父卻不同意,曾國藩只好作罷。因為他覺得如果祖父內心不高興,強行遷墳便為不孝,那樣縱然有了好風水也無濟於事。「地理」大不過「天理」。

曾國藩給子孫的家信里,始終要子孫謹記星崗公的家訓「不信僧巫地仙」。

中國人常常喜歡檯面上說命理玄學是迷信,因為《論語》有言「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是到了人生大事,卻往往又要求助於命理術數。曾國藩也不能免俗,他在書信里教導子孫不要迷信,但是墓地卻是請精於風水的同僚馮桂芬所勘定。曾國藩後世子孫名人輩出,百年來始終為世家望族。他的墓地,今天仍是風水師們實地研究風水的熱門去處。

曾國藩晚年的一段話,或許表達了他內心對天命的真實看法。暮年,他與幕僚閑談,總結人生經驗,說以後墓志銘當書:「不信書,信運氣」 。 這段軼事被當時在場的人記載在《雨窗消夏錄》一書中:

曾國藩嘗謂吳敏樹、郭嵩燾曰:「我身後碑銘必屬兩君。他任捃飾,銘詞結語,吾自為之,曰:『不信書,信運氣,公之言,傳萬世。』」

————

本文首發於我的微信公眾號: 熊群

公眾號有一群有趣的人和故事等你,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吳語中有多少常見的第二人稱詞?
印第安人真的是殷商後裔嗎?
天下知飲(三)——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TAG:玄学 | 曾国藩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