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迷思
在知乎的機械話題,曾經掀起過一波看衰製造業的問答浪潮,至少推送到我跟前和機械相關的問題三個裡面有一個是製造業這麼差我們該怎麼辦云云,好事者更是非要拿製造業和時興的IT業,金融職業進行比較,不外乎後者職業光鮮收入可觀,前者前途艱險慘絕人寰……而且這種比較里有意的造成了一種認知偏差……我們說,做一個對比,公平起見,得是蘋果對蘋果吧……北大青鳥和藍翔挖掘機可以一戰否?
同樣在知乎這口水井(沒錯,灌水的水),只要多關注一個話題, 自動化,便能翻開製造業的另一片天地。別說自動化屬於製造業是個偽命題,至少大學招生辦的人不同意。中國大學有這麼一個專業「機械製造極其自動化」,簡直是每所中國的理工科學校必備專業。在知乎自動化這個話題下,也會討論我國工業自動化程度有多低,和技術先進國家差幾代。但是基本上都形成共識,在知乎世界裡,我們的製造業是有自動化基礎的,所以才有必要討論高低。
我嘗試著闡述自己對於製造業自動化的理解。除卻一些重型工業或工況惡劣等因素導致人類無法勝任,不得不使用機器代勞,一般的工業自動化的目的在於提高效率,從而獲取商業上的優勢:更低的成本,更快的交付。
從原理的角度上望去,可以批量複製的電氣自動化設備,不知疲倦的重複執行邏輯指令,為商業社會製造一批又一批產品。所以,這個原理往往對於自動化設備又帶來一個重要的限制前提,那就是需要對應可觀的單一需求。其實這也是工業生產的理想需求。當然這是完全不可能的,須知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不過在人類跨入工業時代以來經濟水平的限制下,為一千個人製造一千個哈姆雷特屬於奢侈品行業。因此機智如上世紀初的福特汽車,只需要生產能夠涵蓋基本需求的產品,用標準化的汽車零件生產有限的幾種車型,但是成本做到大幅下降,立馬成為爆款。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個性化的需求永遠存在,而且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這種小批量多種類的需求越來越重要。且不說如何得到這些需求,為了滿足這部分需求的商業利潤,就需要對應非常靈活的生產方式。不管是豐田生產模式還是精益生產的理論中,對於這一塊都給出了相關的看法,可以歸納為柔性生產。
如果不依靠人或者想超越人的極限,自動化方案想做到對多種類產品的快速響應,那麼機器人是目前搞得最多的。從字面上理解,機器「人」,即是對人的模仿。僅看執行單元這一塊,那就不得不提機器人仿生科技。這方面波士頓動力應該是絕對的焦點。但是前不久一條關於谷歌放棄該公司的新聞,多少可以告訴我們至少十年內不會有靠譜的仿生科技在工業得到普及。那麼接下來的機器人也好,其他自動化也好,也只能在現有的基礎上拓展延伸。比如德國工業四點零設想的信息互聯,在IT技術上先折騰折騰,沒準能開闢出仿生科技外的一點路來。
(哎呀,為什麼自嗨製造業話題總會扯到IT?說明在行業頭部,技術根本不分家好吧,麻煩各位就別爭論啦~)
推薦閱讀:
※電氣和自動化的朋友,我們一起解剖PLC
※交通燈用PLC實現的控制程序你會寫嗎?
※自動化技術早在 18 世紀就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