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自己

很多成年人會慨嘆「迷失自我,隨波逐流」,熟不知另他們靈魂失色的並不完全是社會環境中所隱藏的焦慮和壓力,更多來源於他們早期教育中便缺乏對其自我概念的挖掘。在標準化的教育體系下,能夠使得個體適應環境的特點總是單一的,比如合群的人格特點或者好的成績。然而,人生來特點是繁多的,而且很多特點都是很美妙的,只是在不當的成長環境下,很多人的優點被埋沒了,願望被壓抑了。

學校教育暫且不多說了,畢竟很多現實因素無法一時就得以改善。而家庭教育則不一樣,父母的理念和行為的改變是相對容易被實現的。而且,我相信一個孩子的心靈如果在家裡得到足夠的滋養和力量,即使在外面的世界經受風雨,他依舊是可以快樂地做自己的。

快樂做自己是個美好的口號,那麼什麼是「自己」呢?弗洛伊德提出過「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本我遵循原始的快樂原則,超我則是對完美與理想的嚮往,自我介於兩者之間,是現實中的自己。在我看來,人與生俱來的生命能量和人格傾向性不僅能引發低級的快樂,而且也會是產生高層次快樂的源泉,而我們需要做的是,為孩子引導出一個順應其本性的超我目標,讓其潛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舉個例子,假如你有個內向安靜的孩子,雖然適當鼓勵其社交是必需的,但更為重要的是,你需要鼓勵他對內在世界的探索,引導他多讀書、思考,讓他從大自然中汲取靈感,增加他的洞察力,強大的他的內心。再比如,你有個活潑多動的孩子,雖然適當讓他穩重、集中注意力是需要的,但是,不妨試著讓他發揮出自己的能量,嘗試新鮮事物,把這些「多餘」的能量凝聚為實在的能力。

說下我們是怎麼「驕縱」阿寶的吧。雖說很多父母都抱怨自己的孩子任性,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阿寶異乎尋常的強大意志。在我們看來,一個人的強大意志是好事還是壞事取決於他的人品、智慧和能力,因而,我們並不打算磨平阿寶的稜角,而是希望他成為正直、聰慧的強者,從而使得他的強大意志發揮出正面的建設性作用。雖說家長的權威是重要的,但那畢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在與阿寶的對抗中,我們會給他贏的機會,讓他知道,如果他非常堅持,我們也是可以做出讓步的。另一方面,我們也不會讓阿寶總贏,畢竟鑽牛角尖式的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是不可取的,希望阿寶可以在受挫中收穫成長。當然,是否對阿寶做出妥協通常也是取決於事情的性質的,對於非原則性問題,我們通常傾向給阿寶很大的自主權。

我們不僅小心呵護著阿寶的個性,也十分善待他的願望。一個人的願望若是經常被打壓,他就不傾向於再形成新的願望,我們可不想阿寶長大後是個凡事喜歡說「隨便」的人。阿寶從一歲半左右開始,逛街就開始有想要的東西了。對於阿寶非常喜歡的玩具,我們通常都會滿足他的心愿。記得有一次,阿寶很喜歡一個玩具除草機,可是那個除草機有些小的磨損,我們就有點不想給他買。結果呢,阿寶大哭大鬧,這個時候問題就變得更加複雜了,我們很是糾結,一方面我們看到阿寶那麼喜歡,覺得有點小磨損也無妨了,但是已經拒絕阿寶了,這個時候若是買了,則是強化了阿寶的耍賴行為。最終,我們還是覺得愉快的體驗更為重要,耍賴這個問題以後有的是機會治理。阿寶得到了除草機,一路自己抱回家,而且之後的很多天,阿寶只要出門都要拿著他的除草機,還都是自己抱著,也不用麻煩大人。我們為什麼願意滿足阿寶買玩具的願望呢?這其實是有些前提的,那就是阿寶既不貪婪,也不盲目。每次他只會要一樣玩具,而且如果不是特別喜歡,不買給他也無妨。買回家之後,阿寶會很喜歡玩自己挑的玩具,晚上睡覺都摟著睡。

我不認為孩子生來是塊白板,可以任由家長塗鴉和改造。他們與生俱來具有著一些特性,而這些特性是善是惡,則依賴於大人的解讀和引導。理想的家庭教育應該是這樣的,讓孩子們成為自己,使得自身的優勢得以綻放,用自己的方式享受世界的美好,為世界做出獨到的貢獻。

推薦閱讀:

「天使寶寶」的日常作息表 ——談談如何幫助孩子順利渡過「糟糕兩歲」和「可怕三歲」(閱讀篇)
美國的童子軍文化是怎樣形成的?中國歷史上有沒有類似的組織?
知乎「性侵女童」是如何成為熱點的?
養個孩子累成狗,怎樣聰明的「偷個懶」?
為什麼我不要求孩子做學霸

TAG:儿童教育 | 儿童心理 | 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