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物理學為破譯極早期宇宙之謎帶來曙光——《宇宙之書》讀書筆記6
文:鄭娟娟
當代主流理論認為,宇宙起源於138.2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
上世紀初世界上最有造詣的天體物理學家愛丁頓卻曾說過,「作為一個科學家,我完全不相信宇宙開始於大爆炸的說法。」
朋友們,你們相信現在的宇宙始於一場大爆炸嗎?
今天,繼續《宇宙之書》的讀書筆記,和你們一起分享科學大神們有關宇宙的精彩討論。
對於宇宙的歷史,宇宙的演化,一直是宇宙學家、包括一些物理學家在內,苦苦思索、非常糾結,並經常辯論不休的事情。有的人堅持穩態宇宙理論;有的人堅持大爆炸理論;有的認為宇宙沒有一個起點,也沒有終結的一天;有的認為宇宙有一個開始,也會有結束;有人認為宇宙演化至今,有一些量——例如光速、引力常數是始終不變的,也有人認為,這些量在宇宙的不同時期是不同的……。對於這些觀點和爭論,根據現有的知識和天文觀測,一些問題解決了,但更多的問題還是懸而未決。
《宇宙之書》的第144-225頁大量講述了這些思考和討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翻看,我的筆記將跳過這一部分,直接進入更加精彩的下一部分,那就是粒子物理學的發展對於宇宙學研究的極大幫助。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並不能在所有情況下都十分有效,比如,在一個叫「普朗克時期」的時候,廣義相對論就失效了。這個「普朗克時期」是在接受宇宙有一個「大爆炸奇點」的前提下提出來的。設想我們逆著時間線追溯宇宙的膨脹,來到奇點定理預言的歷史起點,假設宇宙各處的歷史是同時開始的,並將這個時刻記為t=0。科學家們估計,在t等於10的負43次方秒內,廣義相對論是失效的。在宇宙最初的10的負43次方秒內,時間和空間都是那麼的不確定,整個宇宙都呈現出一種量子波動的行為,用愛因斯坦的理論是描述不了的。(註:見書P215-216)
於是,科學家們轉而尋找更多的方程,以描述大爆炸理論中宇宙早期的基本粒子的運動規律。不過,直到20世紀70年代之前,這個問題都未能解決。1975年,描述三種基本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的「大統一理論」(GUT)的出現,為重構宇宙歷史時期所遇到的問題提供了新出路。
圖片:拍自原書,僅供學習參考。簡單的說,就是如果考慮真空漲落產生的效應,那麼自然界中的強、弱和電磁相互作用的等效強度就會在非常高的能量下趨於一致,那時,一個自然界三種相互作用的「大統一理論」就誕生了。它意味著,當我們追溯宇宙膨脹開始時應該出現的那個極高溫時期時,相互作用強度就會越來越弱,事情也會變得越來越簡單。(註:見書P220-224)
宇宙學研究的是大尺度上的物理機制,基本粒子物理學研究的是微小尺度上的物理機制,當涉及宇宙誕生之初的極端情況時,這兩種物理學不可避免地融合到一起,既是大勢所趨,也是宇宙的本質所要求的——宇宙本身就是至大與至小的融合統一。
伴隨大統一理論而來的,還有一個新的問題,粒子物理學家發現,如果宇宙剛誕生不久時,弱、強、電磁相互作用在極高的能量下變成同一種相互作用,就必然會產生一個不必要的副產品——這是一種非常重的新粒子,磁單極子,除掉它的唯一方法是讓正反磁單極子碰在一起發生湮滅,可是一旦形成,磁單極子就不太有機會碰到反磁單極子,於是就會在宇宙中保留下來,而且數量非常多。可是這與當前宇宙的情況非常不符。這就是「磁單極子問題」。(註:見書P229)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80年,一位年輕的粒子物理學家阿蘭·古斯提出了暴脹宇宙模型。在這個模型里,他定義了一種新型粒子,後來被稱為「標量場」,其壓強是負的,因而會產生排斥力;它像宇宙學常數,但又不是宇宙學常數,因為標量場或快或慢會發生衰變,轉化成普通的輻射物質或基本粒子,於是壓強轉而變成正的,排斥力變成引力。(註:見書P230-233)
暴脹發生在宇宙的甚早期,恰好在磁單極子的出現和正反物質的平衡建立起來之前,在標量場的作用下,宇宙經歷了一次短暫而突然的加速。可以參看書中繪製的圖示。
圖片:拍自原書,僅供學習參考。
到目前為止,暴脹理論受到很多人的歡迎,因為這個理論有一大堆非常簡單而又令人滿意的結果。它解釋了一攬子問題,包括可見宇宙為什麼是均勻而各向同性的,為什麼沒有充斥大量磁單極子,為什麼宇宙的膨脹處於臨界狀態。(註:見書P234-236)當然,學術界也依然有一些人不斷反對這個理論。
未完待續……
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謝謝合作!
推薦閱讀:
※宇宙大爆炸的奇點是如何出現的?只有一個嗎?如何證明沒有其他的奇點?為何會爆炸的呢?爆炸前是怎樣的?那個奇點有質量嗎?
※星星為何能懸浮在空間?當然最好科普下什麼是空間,謝謝。?
※宇宙膨脹的速度能否超過光速?如果不能,為什麼宇宙年齡138億年,我們卻能看到460億光年外的景象?
※關於宇宙大爆炸學說,我怎麼感覺宇宙最初是由一個超級黑洞發生爆炸產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