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隻印度神牛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果你有機會去到印度,你會發現除了隨處可見的華美建築,這裡還有很多牛。據統計,印度目前有兩億頭牛,佔了全球牛數量的四分之一。
大部分牛已經失去了勞動價值,不幹活也不產牛奶,過著雲遊四海的日子,直白的說就是流浪!
這麼多牛,拉來中國分分鐘變成牛肉火鍋、水煮牛肉、紅酒燴牛肉......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大概沒有什麼是不能吃的,龍筋虎膽都能做成珍饈。
但是印度是個宗教國家,牛是印度教里是「聖物」,在這裡,牛不是你想吃,想吃就能吃。
從牲畜到「神牛」的奮鬥史
將牛視為「聖物」來自印度教的教義,印度多種宗教共存,其中信仰人數較多的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被稱為「印度的兩大教」。印度教的信徒佔印度人口的82%左右,對印度的影響長達千年。
故事開始於公元前1800年,雅利安人進入了南印度次大陸,並在此後一千年統治著北部印度。作為一個游牧民族,他們與牛馬羊等動物相伴為生,同時還留下了印度教最早的聖書——《梨俱吠陀》。
這部吠陀經最早記錄了印度種姓制度中的「婆羅門」祭祀階層、「剎帝利」武士階層,「吠舍」商人階層和「首陀羅」賤民階層這四個不同的社會等級,但這部書里卻並沒有提到對牛的崇拜,那時候的牛可以殺,可以吃,還可以當貨幣進行買賣。
大約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游牧經濟轉變成農業經濟,牛成了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婆羅門」階層作為社會的頂層是不接觸牛的,因為他們根本不需要養啊,想吃就剝削「首陀羅」賤民階層的牛就好,賤民階層雖然身份地位,但也不傻,長期下來,"首陀羅「階層怒火中燒,不幹了!
社會矛盾加劇,"婆羅門」階級和其他三個階級的矛盾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剎帝利」武士階層,「吠舍」商人階層和「首陀羅」賤民階層為了對抗「婆羅門」開始衝擊印度教的理念,從而產生了印度社會第一個倡導不殺生的宗教——佛教。
作為一種反對婆羅門特權的新宗教,佛教在印度獲得了較快發展,有取代婆羅門主導地位的勢頭,婆羅門教順應社會的變化,它也開始慢慢吸納了尊重生命的教義。
為了拉攏人心,將與數量龐大的下層階級日常息息相關的牛提為「神」,牛一舉超越雞鴨魚榮耀加身。
不是所有的牛都是「神」
牛的地位得到了質的飛躍,但別誤會,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侖蘇,也不是所以的牛都叫「神牛」。
只有婆羅門牛才是"神牛」,其他的黃牛、水牛都不是「神牛」。特點白色,背上帶瘤,請參考以下品種。
同是流浪牛,"神牛"的待遇就完全不同於一般牛了,神牛一般都是有人會喂吃的,而一般牛隻能吃吃路邊的垃圾,一日三餐,自己解決。就算都是「神牛」,待遇也不同,長得好看的神牛會被送進寺廟裡供養,脫離勞動人民的苦海,偶爾再出席出席婚禮。
至於為什麼神牛都在流浪,那是因為白色的神牛是不能宰殺的,牛老了干不動活了就只能養著。家庭條件有限,長期下來養不起的人家相當多,就只能放他們出去吃百家飯了。
作為印度的牛,真的是悲喜交加,辛苦大半輩子還得出去討飯,唯一的特權就是不能殺,比起胖達真是慘兮兮。所以啊,流浪的人生不需要羨慕~
文 丨 小李子
圖 丨 網 絡
推薦閱讀:
※小米強化線下 謀奪印度手機市場「老大」位置
※依照所謂正法,般度是否可以認迦爾納為自己的孩子?
※如何評價國家發動戰爭你要捐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