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淺談中國武術的傳承和實戰(五)
第五部分:中國武術的實戰
實戰武術與表演套路的區別:中國武術的實戰,是以最快速度擊倒或殺傷敵人為第一目的。那麼它必須具備以下幾項因素:速度,力量,反應,耐力,技術。其他的都好理解,但涉及到反應和技術兩項,就有必要將實戰中的「勢」展開來談談。 在明朝唐順之所著的武編選中,講到:拳有勢者,所以為變化也。橫斜側面,起立走伏,皆有牆戶,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故謂之勢。拳有定勢,而用時則無定勢,然當其用也。變無定勢,而實不失勢,故謂之把勢。作勢之時,有虛有實。所謂驚法者虛,取法者實也。似驚而實取,似取而實驚,虛實之用,妙存乎人。 可見交手之時,首先就要先做好對「勢」的把控,並貫穿始終,盡量使自己佔據勢的上風。 這個勢,並不是特指某一些動作而言,而是對兩人之間態勢的把控。其中,包括距離,角度,攻防的時間差,攻防的轉換銜接,這是空間和時間上的「勢」。 還有心理上的「勢」,形意拳中講,「形受形攻,形敗而撲於地。氣受氣攻,氣餒而怯於心。神受神攻,神弱而縮於膽」。 倘若交手之時,未戰而先怯敵,挨兩拳就害怕。這勝負也就定了。再說技術層面的「勢」,實戰武術交手之時,並沒有固定的動作,更不可能那一招一定要銜接哪一招,而應該隨機應變。 形意拳經中所云:「應敵之來勢,我之勢隨之即變」,「武藝都道無真經,任意變化勢無窮」,「我得場中不定之勢,隨高打高,隨低打低,打遍天下即如老雞(鬥雞),俱打的是本身隨機應變」。不迂於招法,哪露出來就打哪裡。正所謂「拳打遍身之法」,「小路雖好車難行」。因此平時技術的訓練,只是為了將攻防的技術動作養成在技擊時的本能反應。 比如,形意的五行拳,八卦的老八掌,本都是單式,就和拳擊散打的直拳、擺拳、勾拳,邊腿、側踹、正蹬在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都是活學活用的技擊動作。本來就沒有套路。形拳中所提到的「進退連環」,「五行連環」原本指的是要求。「進退連環」是求習練者在進退中能做到連續擊,「五行連環」是要求習練者將五行拳打成拳擊散打中直擺勾一樣的組合拳。但現在,這兩個要求變成了兩個競技套路「五行連環拳」,「進退連環拳」,可悲可嘆! 武術套路到底是什麼,在真正的武術家眼裡是什麼地位? 在清朝之時,形意拳創始人李洛能就十分鄙棄以練固定套路練固定招式當做練武的人。他在拳譜中寫道:「今之武者,專論架勢,封閉閉法,不知曰何,瞭然在目,還可少用!等若黑夜之中伸手不見,如何用之?必自誤自身,悔何及哉?」又說此藝有三俱有三不懼,講三不懼時提到「演藝者不懼」,這演藝者指的就是練套路,練花架子的人。他們練的功夫屬於江湖賣藝的武藝。 李洛能祖師對「演藝」者勸道:「演繹者思吾之道,依吾之言,永無大害,見現而自尊。」這話什麼意思?說的是,練表演套路的人,想想我說的道理,聽我的話,永遠不會有死傷之禍,(不要挨了揍)現了眼才知道自尊自愛。 可見早在清朝之時,把套路表演當做武術已經「瞭然在目」了。
目前,在大家的認知里,為什麼還都以為練套路,會翻跟頭就是武術呢?這是兩個因素造成的,第一個是明清以來一直流行的武俠小說,和各種誌異讀本。第二個就是國家後來提倡的以競技套路為主的比賽形式。武俠小說自不必談,本就是閑來無事用來打發時間的。但以套路表演的形式來舉辦武術比賽,就很讓武術人尷尬了!這種比賽形式,不是以實戰打鬥決勝負,而是以誰的動作標準好看,誰空中翻的跟頭圈數多,誰的難度大作為評判標準。這本身就有違了「武」的初衷。 試想,中國武術與拳擊散打本沒有實質性區別。但有誰見過拳擊散打不用實戰對抗決勝負,而是一人表演一套「組合拳」,看誰打的好看,誰難度大,誰就是比賽冠軍?偏偏中國武術就是以組合拳表演決勝負的。我腦海中出現了這樣一個場面:在凜冽的寒風中,兩位刀客面容堅毅,堅定地握緊手中的刀,決鬥一觸即發。互相行禮後,喊了一聲請教!沖向前去,誰也不看誰,一人練了一套刀法,旁邊冒出一個人來說,你練的沒他練的好看,你1輸了! 這個比賽形式,太不嚴肅了。是對武術文化的不尊重。但目前的武術人,想要贏得比賽,就必須要迎合這種形式。越來越注重套路的美觀,動作的難度,完全拋棄了實戰訓練。 封建社會時,統治階級頒布禁武令,是認為民眾練武會培養出民族的尚武精神,很有可能會推翻封建統治。 現在不禁武了,為何卻依然形成了這個局面?一是,49年取締地下幫會和反動教門時,很多不法練武人涉及其中。而安分守法的武術傳承者在此情勢下,也不再教授武藝。等到國家再次恢復挖掘武術文化時,許多武術傳承已經產生斷代。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競技套路比賽制度。這完全是文革時期外行領導內行造成的。這種比賽形式,就是在這個特殊時期,由某些人制定的。 有很多人問過或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中國武術和拳擊散打相比,哪個更厲害? 我聽說過這樣一種回答:在擂台上,拳擊散打厲害,在擂台下中國武術厲害!問為什麼?回答說:中國武術是殺人技,只要一出手,非死即傷,不是拳擊散打能比擬的。但是我們這些具有超大殺傷力的技術戴上拳套根本發揮不出來。況且在擂台上,踢襠挖眼等兇狠的招數根本就不允許使用,是犯規。 無稽之談!這完全是給自己不敢上擂台找借口。前面說過了,武術與現代格鬥從本質上沒有區別。只是訓練體系不同。 但不得不說,雖然他的論據不正確,但他所說的結論是正確的,武術更適用於擂台下,拳擊散打更適用於擂台。 為什麼說武術更適於擂台下? 篇幅有限別的技術不談,我們從技術層面分析,只分析樁架,樁架在格鬥中被稱之為格鬥式,站架。 先看拳擊站架近一百年來的演變,從一百年前的老照片可以看到,沒有拳套,前後手間距很大,前手向前出,後手放在下頜下面,拳背朝向自己,身體後仰,頭盡量往後。50年前的照片變了,有了拳套,前後手距離縮短了不少,拳背向敵了,身體開始有弓背,但頭依然後仰。近幾十年的拳擊,兩手完全收縮防禦,弓背,收下頜,完全藏在了拳套後面。 這是因為在一百年前沒有採用拳套的時候,前手要起到和對手保持距離的作用,同時可以向前進行刺擊。同時因為手背沒有肌肉保護比較脆弱,所以要朝向自己。因為兩手沒有厚厚的拳套能夠收回來形成一個盾保護自己,所以要身體向後略仰保持安全距離。 當拳套越來越厚,開放式的站架就會失去優勢,伸在前面的手,很難對有拳套對手的防禦造成威脅,反而會被抓住空擋打進來。所以,有了厚拳套之後,收縮防禦是必然的。 再看泰拳也是一樣。遠不不說,20年前的泰拳手還是開放式站架,前手伸得很遠。但與國際接軌,參加各種形式格鬥比賽後,也收縮防禦了。再反向論證,他們在沒有厚拳套保護的情況亂下,會怎麼應對? 很簡單,看看mma規則下的綜合格鬥比賽就明白了。這是各流派選手都可以參加的比賽。沒有厚拳套,統一使用半指的分指手套。除了拳腳攻擊外,還可以使用摔法,肘膝,地面打擊,侵技,鎖拿降服技術。技術規則可以說除了咬人提檔挖眼以外都完全放開了。 在這一規則下,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各流派的選手都不約而同的放棄了收縮式防禦,均採用了開放式站架,前後手分開,間距拉大以保持安全距離,左右上下間距拉大用以防禦腿部攻擊。掌心統一朝前,防止手背挨拳。這是為什麼?因為拳套不能再收縮防禦形成一個盾來保護自己。 我們傳統武術的站架就屬於典型的開放式站架。不論是少林拳,形意拳,詠春拳,還是八卦掌都是一樣。都是兩手分前後,上下有落差,左右有間距。這都是適應擂台下格鬥距離的樁架。所以,一定要明白,樁架並不是站在一個位置不動的樁功。把它當樁站,就失去技擊本意了。比如形意拳的三體式的說法就是錯的,應該是三體勢。差一個字,就失去技擊本意了。 那麼傳統武術想登上擂台對抗怎麼辦?很簡單,適應擂台規則,利用比賽裝備,收縮抱架,發揮平日刻苦訓練出來的技擊動作,將它練成後天本能反應,隨機應變,臨場發揮就可以了。 散打拳擊下了擂台又該怎麼打?權當是在參加綜合格鬥比賽就行了。-----我-----是-----分------割------線------
關注形意講武堂專欄及同名微信號、貼吧,了解更多形意秘技、視頻。知乎專欄·「形意講武堂」- https://zhuanlan.zhihu.com/c_81396585?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推薦閱讀:
※帶學生打拳擊賽,解釋拳譜三尖照(您不看這個文章錯過好東西啊)
※【形意拳】淺談中國武術的傳承和實戰(終)
※孫宋形意參研系列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