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則史料辨析(續)

前文:

兩則史料辨析 - 知乎專欄

前文談到了為何進行統計的時候,要將不同的物料,不同的產品(甚至有中間件如弓弦、甲片、箭頭等)都合併到一起來計算這個問題。

用戶@赤坂凌太郎 同志率先發現了一個問題,他說:

她(私信並關注可獲得女裝照)說的這種情況,也是宋代文獻里經常見到的一種記載格式。我們看幾條史料就知道了。

1、南郊賞給:景德六百一萬一百貫匹兩碩領條,皇祐一千二百萬有零,治平一千三十二萬有零,熙寧末八百萬二千六百八十九貫匹斤兩條段。---泊宅編卷十

2、浙西提刑司具到,鎮江酒稅、課利、田賦,以紹興元年計之,總為一百餘萬貫石匹兩。兼本府水陸要衝,商賈輻輳,若諸色稅課悉歸公上,則比之前日不無增羨。---要錄卷六十三

3、兩路凡得逃絕、詭名挾佃、簿籍不載並闕丁凡四十七萬五千九百有奇,正稅並積負凡九十二萬二千二百貫石匹兩有奇。--宋史卷一七四 志一二七

其他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在此不一一列舉出來了。我們故意挑選了三個來自不同史料的例子,分別是一個小說集(不是故事小說!)和兩個抄寫自官方檔案的史書。

不難看出,很明顯,這三種文獻都是抄自宋代的官方文獻的,說明官方統計就是這個口徑。這個口徑是在經濟領域普遍客觀存在的,而不僅僅是在軍工領域這麼統計。

我們回到最初看到的元人編纂的《宋史》上來,回頭來看這則史料,就不難發現一個細節。

看:

其工署則有南北作坊,坊有弓弩院,諸州皆有作坊,皆役工徒而限其常課。南北作院歲造塗金脊鐵甲等凡三萬二千,弓弩院歲造角弝弓凡千六百五十餘萬,諸州歲造黃樺黑漆弓弩等凡六百二十餘萬。又南北作坊及諸州別造兵幕、甲袋、梭衫等什物,以備軍行之用。

---《宋史 卷一九七 志一五零 兵十一》

發現問題了吧?咱家單獨摘引出來:

「工署則有南北作坊,坊有弓弩院,諸州皆有作坊,皆役工徒而限其常課。」

拔粹一下:

「弓弩院+作坊+役工徒+限其常課」

也就是說,軍工的生產單位,是對人員和常課都有規定的。即製造部門有多少人,得有一個相對固定的規模,而這些人每天要完成的工作量,則有定量「常課」。

用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這「常課」就是勞動定額

一個工業部門,為保障工作任務的完成,總應該有一定的生產管理。每天應該完成多少工作量,每個工人每天應該完成多少工作量,這是有定額的。也就是說,看起來好像是把這些東西進行重複計算是沒有意義的,其實是便於計算實際用工的量。有了這個量,就能估計一個大致的生產規模。需要多少軍器,則要調整多少人,多少物料,多少後勤保障,就有依據了。

我們再看同書同卷的另外一條史料,就解釋得更清楚了。

「紹興三年,提舉製造軍器所言:以七十工造全裝甲一。又長齊頭甲每一甲用工百四十一,短齊頭甲用工七十四。乞以本所全裝甲為定式。」-同書同卷

這裡說生產一個全裝甲,用工七十個。生產一個長齊頭甲則用工一百四十一個,短齊頭甲用工七十四個。可見長甲用工量足夠生產全裝甲兩個,而全裝甲的用工和短甲用工差不多。因此軍工部門報告,認為應該集中精力製造七十個工的全裝甲,這樣效率最高

由此不難看出,這裡的工,不是工人,而是用工量,是一個經濟測算的指標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繼續來分析,看史料:

按四縣之籍,計田出力,百畝一夫,得三千餘人,減其田租十之二,凡五旬有七日而畢,計用工十五萬有奇。---要錄卷一六三

這是紹興二十二年重修襄陽古堤時的用工記載。100畝出一個人,則下屬的四個縣約三十萬宋畝上下,按民籍徵發了3000多個人,工作了57天。工程總計用工15萬有奇。

如果按3000人來算,57天則出動了171000個人次。可見,人次和工是不完全對應的關係,兩者應該有些關係。

很明顯,一工在這裡代表的是一定的工作量,以一個固定值來作為指標,一個人一天的工作量應該在這個值的上下。

再考慮到3000多人不見得人人能出全勤,可能經常有些人不能出勤,這就是理論人次和用工量有差異的原因。但無論怎麼講,這個「工」,應是一個勞動定額標定的經濟指標。

我們還可以再看一則史料,這個問題說明得更明顯。看:

商胡水口,見闊五百五十七步,用工一千四十一萬六千八百,日役兵夫一十萬四千一百六十八人,可百日而畢。---長編卷一六五

這裡的用工量和勞動力,正好符合這個公式:

用工量=單位勞動量*工作時間

由此,我們知道了,有用工量作為經濟測算的指標,有勞動定額來對產量進行管理,由此可以對正在生產的各個產品線的進度進行估計和測算,由此來提高勞動生產效率。

這體現了一種比較原始的工業生產計劃,和現代工業體制下的泰勒制是不能比的,但至少符合大規模手工業的生產水平。

你看,這麼一分析,挖出新東西了吧?也許宋史的編纂者真的只是為了交差,前面抄了幾句,後面抄個總數,中間很多都略過了。但他抄寫這麼簡略的東西里,蘊含了很豐富的歷史背景,讓我們對古代社會的工業生產,有了更多的了解。

所以,沒有錯誤的史料,只有不會用的史料。史料本身是死的,甚至是錯的。但錯的史料,一樣能提供很有用的信息,關鍵看我們如何運用。這裡體現的,就是豐富的史料的運用能力。

當然,像某些人那樣,不靠史料直接開始腦補,這就不好玩了。

這麼搞是不是民科,咱家不知道,因為咱家也是個野地里長出來的,沒見過科班的樣子。

但有一點很明確,這麼搞是不對的。

PS:

打完收工,又填一坑。

這下你們這些說咱家「下面又沒有了」該認錯了吧!

哈哈哈哈!

PS又PS:

在經濟領域將不同的單位全加起來計算,和軍工領域有點不一樣的細節,都是為了滿足一些要求。

到底是為啥~

嗯,你再猜?


推薦閱讀:

誰的金縷玉衣身材最好? | 滿城漢墓1
彪炳千古的「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到底是哪裡?
皇上有給太后太上皇下跪的道理么?
奇言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一)

TAG:中国古代历史 | 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