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之鈐印的方法與技巧,不收藏你會後悔的喲
實踐是經驗證明,鈐印的效果好壞或強弱,一般而言,受三個方面條件的制約;或者相反,得三個有利方面的烘托。受到制約,是指鈐印搞得不太理想不太好,效果欠佳或不佳;獲得烘托,自然是指鈐印搞得好,效果較佳或甚佳。自然,有了這三個方面的條件的制約,其中關鍵是要看人的技術運用能否得當,不然,鈐印效果仍會不理想。
第一,印泥要用得好,至少要運用適宜。一般鈐蓋公章的印泥不能用,因系海綿浸有紅色印油,既不勻和,更會滲油,鈐於紙上,印記周圍會產生透油現象,團團油跡堆積,印文污積、模糊,走失神采。因此要選購書法篆刻專用印泥。一般購置三兩至半斤足夠用。
印泥系細韌柔長的艾絨,經數年自然或人工處理,再與朱印油攪勻拌和,無數次的錘打搗杵而村而成。選購印泥要掌握吳昌碩1920年為上海西泠印社精製的「潛泉印泥」所稱譽的十六字四句話:「細潤鮮明,經久不變,冬不凝凍,夏不透油。」現今市場上較易選購的紅印泥有上海產「潛泉印泥」、「石泉印泥」,具體又有十幾種品種。如「光明印泥」、「鏡面印泥」、「箭鏃印泥」,還有杭州產「西泠印泥」、漳州產「八寶印泥」等。紅印泥色澤不同,有鮮紅色者、紅略帶黃者、紅略帶偏深者,可隨各人喜愛購買。關鍵要質地細膩稠厚,色澤鮮明沉著,暑天不爛,寒天不凍,不滲油者。
同一缸印泥,剛用時較新較濕。用的時間一長,則有濃淡、燥潤之別。所以印章蘸印泥要輕勻,邊蘸邊轉,使印面均勻粘上印泥。使用時間逐漸長了,用力也要逐漸重些。平時則要多用骨簽翻攪拌和,力求上下內外勻和。如印泥太干時,打出印泥多艾絨短纖維,可送印泥廠加工再做。印泥缸內不得濺入石屑粉末、雜物碎粒,一有濺入應用針尖或牙籤挑去,力求保持純凈,以免影響鈐印效果,甚至擠破損壞印稿紙。印泥盒宜用瓷質,金屬、漆器等易生鏽。
第二,鈐印用紙要好。書畫作品用紙較印譜用紙質地一般較厚,印泥可用濕些的;印人鈐印,最好用連史紙,因為紙質薄平勻白,印泥則宜用燥潤適度的。紙要用正面,如有紙莖泥屑雜質處,事先宜用刮刀刮凈,或用針尖挑去,注意不要挑破刮壞。紙最好用經年久藏者,溫潤無燥性呈舊氣,紙面承受印泥既勻潤有光澤,又細膩不刺眼。鈐印完畢,紙要平放一邊,上疊一白凈小紙片,再放上第二張鈐印紙,如此進行,不得移動或另壓它物,以免粘壓碰臟;陰乾多時,小心取存,手指不能觸及印記,以免沾污弄髒,模糊印記,走失原貌。
第三,鈐印技術一要熟練,二要講究,不能馬虎。如果說,鈐好印記,印泥紙張是物質的客觀條件或基礎,那麼鈐印者的鈐印技術是主觀技能,這時成了關鍵,必須十分重視。
鈐印時先要在紙下墊物,視印面大小、印文朱白而定。一般鈐蓋二、三公分左右的白文印,墊一本與練習薄相應厚薄的書本即可,也可墊相應的橡膠板。印面大則將墊物相應加厚。如鈐蓋朱文印,則可相應減薄墊物,小朱文印在玻璃上墊二、三連史紙邊角即可。應注意桌面或玻璃板要平整,墊物表面要光潔不臟。也可用塑面紙作墊物。一經多用,印泥有所滲痕,要用另紙。
印面蘸泥要均勻周到。冬天使用印泥,可用口呵氣,或將印泥在太陽光下曬一段時間,一經變軟拌勻,則易於下色,鈐印效果也清楚。
過去初學者多用印規(小丁字尺)的直角缺口處來確定蓋印位置,不用印規又難於放正鈐印方位。這裡介紹一個簡易方法,可在一張白凈紙上用濃色鉛筆畫好等邊直角三角空格,下放墊物,上放鈐印紙張,利用透過來的空格審定鈐印位置。只有將印面左、下兩邊對準空格相應兩邊,即使印面再大,兩邊形成的直角盡可向左邊上方、下邊右方伸延。這叫定位。然後將印章平穩鈐下,先垂直均勻用力,後向上下、左右(大印還要將四角)略微傾斜,用力鈐壓。然後揭印,用左手按住紙,右肘在桌上作支點不動,便於右手指執印輕輕的揭下來。如欠清晰,仍另外重新鈐蓋,直至滿意為止。鈐完後將印面擦乾淨。有的篆刻家,要求相當高,有時一個上午,平心靜氣僅得一、二份鈐蓋理想滿意的印稿,初學者更不必性急從事了。
前人的印章如果印面已呈高低不平狀,鈐印不易平伏,可用右手將印章連鈐紙慢慢挪起,左手指托住,反轉過來,左手執住章和紙,以右手拇指指甲輕輕摩擦紙背,均勻周到後,倒過來再揭印。較平刻面或用右手執印連紙,在玻璃板上輕輕打圓轉摩擦,然後揭印,不妨一試。
所謂「刻六鈐四」,正說明了鈐蓋印稿頗為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視。各人可以各法試驗得之,不必強求一律、固守成法,只要鈐印效果清晰美好就行。印泥、紙張、技術,三者相和諧,運用既熟,成竹在胸,自能得心應手,斯為妙哉。
推薦閱讀:
※篆刻入門:刻「回字」,究竟要怎麼練?
※漢印作業第111方:說說篆刻章法中的「呼應」
※看徐三庚的印面,說一說學篆刻學習的入手順序
TAG: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