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銳龍」上市之際——AMD那段勵志的故事

本文作者 Track3 首發於大盒子(寫在「銳龍」上市之際——AMD那段勵志的故事 - 大盒子)及百度貼吧AMD吧,本專欄授權轉載並進行修改

北京時間2月22日22:00,AMD在美國正式發布了全新的Ryzen(中文名「銳龍」)處理器。要知道在這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PC半導體行業都被牙膏廠Intel支配實測AMD Ryzen 7 1800X完全可以匹敵Intel Core i7-6900K,而且價格還是後者的一半!桌面CPU市場終於可以從Intel擠牙膏的節奏中走出來,風暴終於來臨了!

(RYZEN降臨,龍企歸來)

也許直到今天,我們談起AMD時,一些人仍會感到陌生,就算知道這家企業,印象也往往是什麼CPU性能不如Intel、GPU市場份額沒NVIDIA高之類的。必須承認的是AMD曾一度一蹶不振,持續低迷了很長一段時間,曾經的輝煌已鮮有人知。下面我們就來談談AMD的發展歷程吧,一段艱苦奮鬥的勵志故事。

首先我有必要解釋一下,AMD是」Advanced Micro Devices」的縮寫,翻譯過來就是「超微半導體公司」,簡稱「超微」或「超威」(也許是因為在IT業界還有一家知名的主板企業「SuperMicro」在中國同樣被稱為「超微」,官方確定的中文名是「超威半導體」)。

最初的十二年

AMD成立於1969年,只比Intel晚一年,但它的基礎卻比Intel公司薄弱得多。公司的啟動資金只有10萬美元,剛成立時只能在創辦人之一的約翰·凱利(John Carey)家中的客廳辦公。除資金問題外,人才的缺乏也是AMD公司成立之初的一大棘手問題。Intel的兩位創業者,諾伊斯(Robert Noyce)是集成電路的發明者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則是著名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提出者,他們在創辦Intel前就在業界享有很高聲望。而AMD就是一家普普通通的創業公司,不被大家看好,也很難吸引到人才。因此,AMD的創業初期可謂是困難重重。

AMD重要的創始人桑德斯(Jerry Sanders)

通過團隊的不懈努力,幾個月後,AMD推出了第一個產品——一個4位的寄存器Am9300。次年AMD推出出了自己的專利產品 Am2501邏輯計數器(Am2501 logic counter), 取得了成功。之後AMD又相繼開始生產晶圓(男人不能沒有自己的晶圓廠——Jerry Sanders,發行股票,在馬來西亞建立生產基地,進入RAM市場……一直穩步發展。

與Intel的合約

Intel的先天優勢使它在微處理器的研製上一開始就處於領先地位。1974年Intel研發出8位微處理器8080。AMD看到了微處理器所蘊藏的巨大市場,投入技術力量進行研究,根據逆向工程第二年就開發出兼容8080的微處理器8080A,投放市場。當時,為Intel設計出全世界第一顆微處理器的工程師Federico Faggin帶領安澤曼、西瑪等人離開Intel,投靠石油大亨埃克森(Exron),成立了Zilog公司,研製出一種叫Z80的微處理器,性能上甚至高於Intel同檔次的8085(8080的增強型)。Intel為和Zilog競爭,需要生產更多的8085,但又苦於自己的生產能力不夠。這時創始人桑德斯親自到Intel公司總部談判授權事宜,Intel同意授權AMD做它的第二供應商(Second Source)。

之後,AMD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公司的業績達到了一個又一個的里程碑。當Intel開發出16位處理器8086時,卻遲遲不願給AMD授權,因為此時Zilog公司的威脅已不那麼嚴重,Intel認為自己不需要藉助AMD的力量了。何況AMD生產的晶元已經對Intel自己的產品構成了威脅,Intel不願看到AMD再繼續發展壯大。

Intel在1978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顆x86微型處理器。1981年,IBM設計出了自己的PC產品並希望使用Intel的x86處理器,同時要求將AMD作為第二供應商。Intel不想丟失像IBM這樣大的訂單,只好又一次與AMD談判,簽署了一個十年技術交換協定(10-year technology exchange agreement)。1984年AMD的銷售額達到了創紀錄的11億美元,同年Intel的銷售額是16億美元,作為第二供應商,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很不容易的。此時,Intel已經有點坐不住了,準備採取些行動,防患於未然。

(Intel的i386和AMD的Am386)

1985年Intel推出了32位處理器80386,但是當386晶元正式上市後,Intel卻宣布將由自己獨家製造。AMD公司和桑德斯本人都被Intel的出爾反爾激怒了,根據雙方1981年簽訂的協議獲得授權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在雙方談判無效的情況下,AMD在1987年一紙訴狀將Intel告上了法庭。

對於Intel公司來說,只要訴訟一天沒有最終判決,AMD就一天不能生產386晶元,所以就想盡辦法把這場官司拖著,希望能拖垮AMD。要是AMD像這樣一味等待無異於坐以待斃。桑德斯果斷地決定,AMD要自主開發完全兼容80386的晶元。

一個精幹的技術團隊迅速投入開發工作,終於在1989年開發出AMD自己的386晶元Am386。但就在AMD公司上下舉杯慶賀、為Am386的正式上市作準備的時候,Intel從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獲得了這一信息。為阻止AMD藉助此新產品東山再起,Intel別出心裁地想出個理由,起訴AMD非法使用「386」這一所謂Intel的名字,Am386的上市又被拖延了。好在法院最後判定386是一個通用的名字,而非Intel所專用,Am386才得以上市,但這已經是1991年3月的事情了。雖然在Intel的百般刁難下,AMD錯過了銷售新產品的最佳時機,但Am386的推出對於AMD來說意義重大,它打破了Intel一手壟斷PC處理器市場的局面,是AMD獨立研發處理器的成功開始。

AMD和Intel的官司從1987年開始,一直拖到1995年才最終結束。最後AMD終於取得了生產X86處理器的權利,贏得了在PC晶元業中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同時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數千萬美元的訴訟開支、公司高層精力的分散以及新產品不能上市的無奈等,難以盡述。AMD能在曠日持久的「馬拉松」式的訴訟中堅持下來,與桑德斯頑強不屈、百折不撓的個性是分不開的。這位AMD的領頭羊和精神領袖出生在芝加哥一個底層家庭,有一種硬漢子的脾性。在和Intel的抗爭過程中,桑德斯毫不屈服,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永不放棄,永不投降!」,因此被譽為「矽谷牛仔」。

開發自己的微處理器

接下來AMD在1993年發布Am486,以比Intel版本更低的價格銷售。很多OEM,包括Compaq都使用Am486。其實到目前為止,AMD設計的每一款處理器都是逆向工程Intel的產品得到的。由於電腦工業生產周期的縮短,這種策略令AMD越來越難生存下去,因為這意味著他們的技術將一直落在Intel的後頭。於是,AMD堅定地走上了一條自主開發處理器的發展之路。

我們不能只做Intel的追隨者,我們此前似乎一直在模仿或追趕它,這種做法大錯特錯——(JERRY SANDERS)

1993年,AMD宣布了獨立開發AMD K5處理器的項目,業界紛紛看好這顆K5的架構與性能。但是由於採用了全新架構,研製工作的複雜度和難度都大大增加,到了1994年AMD預定發布的日子,K5的開發工作還未完成,因而挫傷了外界對它的熱情。1995年K5處理器終於上市,AMD對這款處理器給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狙擊Intel勢頭正盛奔騰(Pentium)處理器。可這時AMD才發現自己的一個重大失誤:K5和Pentium的針腳不兼容。當時絕大多數主板都是為Pentium處理器設計的,要採用AMD的K5處理器就必須重新設計新的晶元組和主板,而依AMD當時的實力和影響力又無法做到這一點,結果K5的架構一直無法推廣起來。這給了AMD一個沉痛的教訓:即使有比市場主流產品更優越的架構,如果不能兼容於市場上的現有規格,還是無法成功的!

經歷K5的慘痛教訓後,AMD決定引進新的技術力量以充實開發隊伍。1996年收購了NexGen。隨後推出K6、K7。其中具有K7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被命名為Athlon(速龍)。Athlon在性能測試中全面超過當時的Pentium Ⅲ處理器,從Am386到K7,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AMD終於在CPU技術上超越了Intel。

2002年4月24日,AMD正式推出了K8架構的Opteron(皓龍),它具有劃時代意義:世界上第一顆64位的CPU。是的,「amd64」就是這麼來的!

與此同時,Intel那邊也絲毫不敢鬆懈,Pentium也一直在不斷更新換代。

這段歷史也是整個行業發展史上最精彩的篇章。正是由於AMD的存在,Intel才不敢停下腳步,努力創新,生怕自己落後。紅藍大廠之間的競爭,直接加速了技術的進步。

麥克爾·馬龍說,在所有的高科技公司中,AMD公司是最可怕,也是最英勇的;它年復一年,代復一代,頑強地挑戰這個星球上最成功、最著名、最具競爭力的公司之一。在同Intel的競爭中,Zilog、國家半導體、摩托羅拉、德州儀器、Cyrix、IDT、Rise等一個個敗下陣來,不是煙消雲散,就是無奈放棄,只有桑德斯帶領的AMD,歷經33年,不僅沒有倒下,而且實力越來越強大。在80年代Intel授權的15家第二供應商中,SIEMENS、FUJITSU、HARRIS等都已放棄,只有AMD一家迄今還屹立在電腦晶元業。無怪乎桑德斯在接受UPSIDE雜採訪時無比自豪地說:「唯一能阻止Intel在計算機世界實現全面控制的就是AMD。」

「後桑德斯」時代

2000年,桑德斯正式把CEO的職務交給公司總裁瑞茲,自己則留任公司的董事長直到明年年底。瑞茲是桑德斯在2000年從摩托羅拉半導體公司挖來的晶元高手,以嚴格的營運專家著稱。桑德斯相信這位新的CEO會做得比自己還好。

現在桑德斯退居幕後了,他留給繼任者的是一個在台式機處理器上和Intel分庭抗禮的AMD,一個在工作站和伺服器處理器上雄心勃勃的AMD,一個在移動處理器上大舉進入的AMD;更重要的是,他留給繼任者的是一個在技術創新上已經能與Intel一爭高下的AMD。

可是之後發生的事多少有點讓人揪心——AMD在與Intel的競爭中落後了。Intel推出了Core(酷睿)處理器,AMD全面落敗,從此就一直被Intel壓著。Intel也由於競爭對手不給力,開始了擠牙膏……

2006年,AMD收購了ATI,從此有了自己的圖形技術。同時,也與NVIDIA成了競爭對手。雖然AMD整體上持續低迷,但是還是取得了一些成就的。2010年,AMD(ATI)獨立顯示核心出貨量超越NVIDIA成為世界第一。2011年,AMD推出APU=CPU+GPU的概念,即融合(Fusion)CPU及GPU於一體。Xbox One及PS4採用的均是AMD的晶元。

不管怎麼說,在Intel與NVIDIA的強力圍功下,AMD終究還是活了下來。所以業界也有種說法:AMD是打不死的小強。

經歷十年的低迷,AMD在處理器性能方面終於又能與Intel抗衡了。也許Ryzen不會使AMD今年的出貨量一舉超越Intel,但是市場早就需要這麼一個攪局者了。Intel如果短時間內不能拿出產品,必然會選擇降價,得實惠的還是廣大用戶。也許Ryzen並不會讓AMD在短時間內崛起,但是它向外界釋放了一個信號:紅色巨人終於從沉睡中醒來!


推薦閱讀:

為什麼AMD在推土機之後自己跳入了高頻低能的坑?
遊戲對ati顯卡和n卡的優化有差距嗎?
Intel 要出帶超線程的 i5 對抗 AMD Ryzen

TAG:AMD | 锐龙AMDRyzen | 电脑DI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