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信條沈志亮—被遺忘的愛國愛澳主旋律

1、

五年前,香港因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簡稱國教科)問題引起爭議,最終香港政府在社會和輿論的壓力下被迫擱置設立國教科。在大陸同胞看來,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怎麼可以作出如此政治不正確的行為。

近年,隨著港獨問題的升溫,不少人又再把這件事翻出來試作證明這是年輕人港獨的先兆。

2、

澳門作為一國兩制的模範特區,尤其是與一水之隔香港相比,理應是大陸同胞所想的美好。然而事與願違,大陸同胞一直標榜所謂「愛國」的澳門從來沒有建立起一門國教科或相似的歷史教育課。這麼看來,澳門似乎並不愛國。

事實上,澳門有著許多愛國歷史事跡,建構中國人(中國澳門人)的身分認同和反殖並不困難。不過,政府一直沒有意識到這方面。或者說,政府一直刻意把本地歷史去政治化,以免引起爭端。在我看來,政府將澳門本地歷史看作如同是潘朵拉的盒子,一打開便不可收拾。因此,澳門(香港)官方和民間的歷史教材主要是以中國為主體敘事。我個人認為,這種敘事方式是十分不健康的,也難以理解近代澳門(香港)的歷史發展,更關鍵的是造成誤解—即殖民下的港澳比中國好。誠然,港澳得益於英葡的開發,但是殖民當局真的把本地人當作是本國國民嗎? 雖然今日的政府是承上啟下的新..... 好了,不議論朝政。

言歸正傳,回到歷史。若要重新尋找澳門人的身分認同,不得不提反殖的第一人,沈志亮。

葡萄牙為紀念被刺殺的澳督亞馬喇的石碑,攝於澳門蓮峰廟。

1842年,中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條約除了規定開放通商口岸外,還割讓了香港,而香港的開埠使得澳門原有壟斷中國貿易的地方被打破。因此,葡萄牙人認為與中國重新確立關係的時機已到,遂派出代表與清政府交涉,要求改變澳門的管治現狀。不過,由於葡國政府的殖民政策向非洲傾斜,無暇顧及中國,而且清政府一直避免新的《南京條約》出現,導致中葡交涉失敗。自此,葡人開始轉向武力殖民澳門。

1846年,葡萄牙軍人亞馬喇就任澳門總督。上任後大力推行殖民政策,開始向華人徵稅,同時廢除清政府在澳設立的海關,並且拒絕向中國政府繳交地租。此外,亞馬喇在氹仔修築碉堡,又將關閘一帶的華人墳場開闢為馬路,企圖擴大地界。最終,亞馬喇拆墳的舉動引起華人公憤,使得沈志亮等人藉其外出遊玩時刺殺身亡。其後,清政府為免葡方和西方列強的報復,將沈志亮等人處死,但沈的行動迫使葡方放棄強硬的殖民政策。

3、

2016年11月16日,行政長官崔世安到立法會發表2017年度財政年度施政報告。在答問大會舉行期間,建制派議員麥瑞權指出,澳門現時欠缺統一的歷史教育教材,何時才能統一使用教材。崔回應指,政府今年已修訂及出版《品德與公民》教材,當中已包含中國與本澳的歷史教材。而教青局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將共同出版初中及高中的歷史教材,預計將於2019至2020學年全面投入使用。其後,眾多教育界人士質疑此舉會影響歷史科的教學自主,擔心多元自主優勢盡失。而教青局則在當晚發新聞稿澄清,指學校仍有權選擇教材。

這本歷史教材是否會有澳門史和以澳門視角的歷史,至今仍然是謎團重重。此外,有關政治史的部分一直缺乏研究或避重就輕,而且49年後發生的重大事件的檔案並不開放,口述歷史的工作也難以開展。 即使站在愛國愛澳/建制派的立場,年輕人也不知道他們過去為澳門作出的貢獻,更何況現在開倒....。

引申思考:

麥瑞權議員於答問大會期間同時指出,現時澳門的歷史專科教師缺乏,需要培養人才。實際上,澳門現時修讀歷史系的學生人數不少,但許多學校為了節省開支而選擇不執行專科專教,此外歷史等文科一直被人視為背誦科目,且澳門統考沒有歷史科考試,歷史科自然被人忽略。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老一代人的對於黨和國家的執念?
資本與政治:關於中國政商關係最透徹的分析
作為合格的領袖,什麼天賦必須點,什麼天賦必須不能點?
為什麼會形成容易貪腐的官僚體系?以及有必要嗎?

TAG:澳门 | 政治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