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有靈?瘋狂的泛靈主義有可能正確……

常識告訴我們,只有生命體存在內在感受。兔子、老虎、老鼠都有感覺、感知和體驗;桌子、石頭和化學分子則沒有這些。泛靈主義者否定這種常識,認為即使是最小的物質——比如電子和夸克——都有某種非常基本的體驗;電子有內在感受性。

反對泛靈主義的人給出的主要理由是泛靈主義太「瘋狂」,而且「很明顯是錯誤的」。他們認為,假設電子有某種基本的內在感受,這違背了直覺,所以泛靈主義的真理性很值得懷疑。但許多廣為接受的科學理論也很瘋狂,不符合常識。愛因斯坦宣稱,時間流逝的速度會快速地降低。根據量子力學的標準解釋,只有在被測量時,粒子才有確定的位置。

另一個例子是達爾文的進化論。根據進化論,人由猿演變而來。這也與我們看待世界的常識非常不一致,至少進化論和相對論在被提出來之初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但現在沒有人會把這些違背常識的理論不當回事。為什麼我們要拿常識來判斷這個真實的世界是以怎樣的方式運行的呢?

毫無疑問,現在許多人都願意接受狹義相對論、自然選擇和量子力學,儘管這些理論不可思議,違背了先於理論的常識。這表明人們尊重得到科學檢驗的理論。如果我們針對某些理論假設找到了科學嚴謹的證據,我們都準備好了修正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但是在缺乏嚴密的實驗證據時,人們不願意將意識看作電子的屬性。

支持某個理論的科學證據並非只是在於這個理論解釋了某些現象,也在於這個理論對這些現象做出了最好的解釋。在這裡,判斷一個理論是優是差在於這個理論是否比與它競爭的理論更加簡約,優美,合乎事實,能夠以更少的語言合理地解釋更多的現象。

假如我們有兩個理論,即理論A和理論B,它們都能解釋我們觀察到的結果,但是理論A提出了4條基本假定原則,理論B提出了15條基本假定原則。雖然兩者都能解釋觀察所得的數據,但理論A更勝一籌,因為它對這些數據做出了更簡約的解釋。

以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為例。狹義相對論取代了先前的洛倫茲理論(洛倫茲變換最初用來調和經典電動力學和牛頓力學之間的矛盾,後來成為狹義相對論中的基本方程組),不是因為狹義相對論能夠解釋任何洛倫茲理論不能解釋的觀察結果,而是因為愛因斯坦對相關的觀察結果提出了更為簡潔和高明的解釋。

我堅持認為,支持泛靈主義的理由是其強有力的簡約性。這種理由的基礎是哲學家羅素、天體物理學家愛丁頓以及其他學者曾經辯護過的觀點,即自然科學不能告訴我們什麼是重要的,只能告訴我們世界的樣貌。

物理學家的工作是給我們提供數學模型,讓我們可以精準地預測事物將要怎麼發展變化。他們提供相當有用的信息,引發科技進步,讓我們以非同尋常的方式操控世界,在超出我們原有認知範圍之外改變社會。但是,了解電子的行為規律是一回事,了解電子的內在本質是另一回事:電子的內部和電子本身。自然科學給我們提供了關於事物運行規律的豐富信息,但讓我們全然留在了關於事物內在本質的黑暗之中。

事實上,對於事物的內在本質,我們只知道某些事物——比如我們的大腦——涉及感受和經驗。現在,我們面臨著理論上的選擇,要麼支持基本粒子的內在本質涉及感受和經驗,要麼支持我們完全不清楚它們的內在本質。根據前一種推測,宏觀事物的本質與微觀事物的本質是連續和一致的。根據後一種推測,我們會走向複雜性、不連續性和神秘主義。在理論上急於構建與數據一致的簡約而統一的觀點,會直接導致我們走向泛靈主義。

在大眾的心中,物理學正在逐步給我們完整地描述空間、時間和物質的本質。根據目前的學科範式,物理學家不會將感受、經驗歸為基本粒子的屬性,所以泛靈主義似乎不太可能真實。但一旦我們意識到物理學家完全沒有向我們揭示物質實體的本質,而且我們對物質的內在本質唯一能確定的是,至少某些物質有感受和經驗,那麼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就會變得非常不同。

我們能從物理學家那裡獲悉無邊宇宙的抽象的黑白結構,但我們必須要用內在本質給其塗上顏色(歌德說:理論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樹常青)。至少我們知道給某些事物塗上顏色:生命體的大腦具有感受和體驗,不是一架冰冷的機器。如何給餘下的其他事物塗上顏色?最優雅、簡單、理智的選擇是用同樣的筆給世界塗上顏色。

來源:Aeon 作者:Philip Goff

翻譯:孫閏松 校對:EON

推薦閱讀:

如果有靈魂的話,身體里承載靈魂的器官是什麼?
如果把你複製一份傳送到火星,你將在何處醒來?

TAG:哲学 | 心灵哲学 | 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