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殺手鐧: 培養用戶習慣只需3個步驟

文|李少加 插畫|拖延芸

互聯網商業日臻成熟,決定產品生死的不是「用戶總量」而是「習慣用戶的總量」,這已成共識。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連培養自己的習慣都已是個大難題了(通常是好習慣),何況還要培養他人——用戶的習慣?

我們不妨回顧下自身曾放棄過的諸多「堅持」:早睡早起、跑步健身,睡前閱讀、鋼琴吉他……

培養習慣之難,難於上青天

然而,慶幸的是,腦神經科學的進展已經能給到我們廣大運營人、產品人一些科學的驅動「用戶習慣」的思路了。

那麼,在掌握科學的改變或培養用戶習慣之前,我們就要先設法弄明白「習慣」的形成機制。

一、明白習慣的形成機制(腦神經學)

習慣人人皆有,習慣無處不在。

比如,習慣了「橫向」閱讀書籍的我們,如果突然閱讀「豎向」的港台書籍(下圖)可能會非常的不適應:閱讀速度減慢,專註力下降,別說「一目十行」,就連「十目一行」都未必能做到。

但港澳台同胞們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他們習慣了。

又或者,讓你一邊說笑話一邊脫褲子問題不大,但如果讓你先脫另一個褲腿(跟平時習慣相反的順序),同時再講笑話……一不小心可能摔成個笑話。

這就是人腦「習慣」的生物學價值:

讓我們識別一套有價值的行為模式,進而演變成能夠下意識執行的自動程序,即大腦無需再次「參與」,從而釋放出更多的精力專註其他新事物。

是的,大腦的運作也符合「效用最大化」的經濟學模型

假如大腦缺乏「塑造習慣」的能力,那麼永遠沒有人能夠學會開車,甚至沒有人能夠學會用筷子……

當然,習慣並非習性,它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基於我們「趨利避害」的特性以及外部環境逐漸「塑造」而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說的「趨利避害」更多的是從我們原始人祖先的視角來看,而非當下。

幾百年的時間還不足以讓人類的大腦進化成適應工業社會的大腦。

比如,「紅燈停綠燈行」就是個典型的後天習慣,能確保我們安全的過馬路。但要黑猩猩過馬路,它可不理會那麼多了,哪怕紅綠燈的標識改成「香蕉」圖案亦然。

那麼,「習慣」這個最大的「人腦節能神器」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有規律可供我們研究,駕馭呢?

根據生物神經學、社會心理學家們在眾多領域的「習慣行為」研究,得出了一個結論,形成「習慣」必須包括3個必備步驟

  1. 存在著一個外部「暗示」激活人的某些「渴求」

  2. 存在一系列得以執行的客觀條件(無論是身體行動、思維、還是情感)

  3. 達成目標後的獎賞(或避免懲罰),讓大腦判斷是否該保存這一系列行為,進而形成習慣。

就拿「美圖」類產品為例,用一些女生的話來說:未經美過的照片是不會發的。

那麼這個數量驚人的大眾習慣是怎麼形成的呢?

我們對照上述步驟看一下:

首先,存在這一個外部「暗示」——即自拍,激活了人們對於「更美形象」、「引人注目」的渴求;

其次,存在可執行的客觀條件以及良好的用戶體驗,即美圖類APP,拍照自動美圖;

最後,P完圖發朋友圈,獲得了更多的「贊」,或自我認同,收穫了「愉悅的心情」(即促使大腦分泌感到愉悅的內啡肽),進而大腦會做出判斷:「美圖」是個值得維持的好習慣。

從此後,每次「拍照」即條件反射般的採用「美圖」軟體。

同樣,「上菜拍照發微博」,這一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具儀式感的優雅標配動作,也是類似的道理習得的。

軍事訓練方面往往採用「避免懲罰」的原理形成條件反射,原理類同。

那麼,在有了上述對於「習慣」形成的腦神經科學基礎後,我們就可以嘗試將之應用於運營實踐中了:

即,如何科學的培養用戶習慣

二、培養用戶習慣的三個關鍵步驟

必須先聲明的是,「培養」用戶習慣是個比較委婉的說法。

事實上,當我們需要在用戶生活軌跡中硬生生弄出個習慣出來,必然需要「改變」用戶的其他習慣

所以我們運營人、產品人都必須先正視這件事情的難度,要抱著勇於犯錯的心態多次迭代嘗試

想像下,需要有煙癮的人戒煙就知道有多難了。

當然,相應的是,培養用戶習慣的運營能力非常有價值。

根據上述對「習慣」形成機制的探討,李少加根據互聯網運營的實踐特性,進一步將「改變用戶習慣」優化成下述三個步驟:

步驟1.找准空隙,挖掘暗示,激發渴求

步驟2.提供可執行的客觀條件(用戶體驗)

步驟3.行動完後,即時獎勵(當下價值最大化感知)

下面分別闡述:

步驟1、找准空隙,製造暗示,激發渴求

俗話說,飽漢不知餓漢飢。對於飽餐後的用戶,再好的美食也難以喚醒其胃口。

因此,培養用戶習慣的第一步不是盯著「用戶痛點」,而應該回歸場景,守著用戶的「空窗期」,見縫插針

比如,音頻應用「喜馬拉雅FM」的產品slogan,李少加認為就非常精彩:

路上堵車,聽「喜馬拉雅」

既不押韻,也不對稱,但對於用戶的「空隙」找的可謂及其精準:

塞車的時候心情煩悶,浪費時間,能做的事情有限,這個時候,就有收聽音頻的慾望了。

難道喜馬拉雅的產品希望用戶只在塞車的時候才用么?

當然不是,但要讓用戶愛上產品,你首先得讓用戶找到培養習慣的切入口吧。

很多運營失敗的產品都嘗試用一些「大、空、泛」的理念代替「暗示」來刺激用戶行為,大忌也。

比如,以李少加的訂閱號「少加點班」為例,如果我尋找的用戶空隙是:

「要財務自由,看少加點班。」

你們信么?我自己都不信。

反過來,如果我用這句話替換:

沒思路,易加班,且看,「少加點班」。」(示例)

至少迷茫工作,找不到運營路子的人,偶爾加班(暗示語)時可能會關聯想到「少加點班」,進而過來看看。

那麼,有哪些方式可以協助我們運營人找到「用戶空隙」呢?

大量科學實驗顯示,幾乎所有的行為習慣的「暗示」都可以歸為以下四類

情境、時間、情緒狀態、前奏行為

下面,我們分別闡述,如何通過各類暗示挖掘具體的「用戶暗示語」:

暗示類型1:情境。意即用戶所處的具體而生動的場景、環境

通常來說,我們從用戶使用產品的典型情境出發,思考的更具體、生動、細緻一點,就不難找到激發用戶習慣的第一步:用戶暗示語。

比如剛才「喜馬拉雅」的例子:塞車

或者「少加點班」的例子:加班

又或者「脈脈」:上班中途休息時。

PS:以前脈脈的slogan是:上班累了,看下脈脈。李少加認為更好。

遺憾的是,現在改成了「工作再累,也要多喝開水」……難道不知道「多喝開水」是廣大女同胞們的最恨么……

如果你產品的用戶使用情境不突出,那麼我們可以從其他地方下手,比如:

暗示類型2:情緒,意即觸發用戶使用產品時的心情狀態

這類「暗示」尤其適合感性化的產品。

比如時下競爭白熱化的直播類產品,絕大部分產品的暗示語都以「功能定位」為主,非常冷:

比如「全民秀才藝」、「人人當主播」、「玩轉你的美」……

這些千篇一律高度同質化的slogan形同虛設,怎麼能暗示關聯產品呢?

但如果我們能回歸用戶視角:

假設,對於一款定位於一線城市生活的用戶,考慮到這類用戶看直播前的「情緒」:

緩解工作壓力,或者逃避無奈的現實。

這個時候通常釋放壓力的舊有習慣是「看劇」、「玩遊戲」。

那麼,我們大可通過如下的宣傳語「暗示」用戶:

「煲劇累、遊戲貴,不如直播迷人醉。」(示例)

當然,如果你運營的產品不會關聯特別多的感情色彩,那麼你還可以考慮「時間」。

暗示類型3:時間,意即適合使用產品的特定時間

比如,「羅輯思維」自媒體始終早上六點的一條語音(現改成了7點)。

又比如,「十點讀書」,光名字就非常清晰的進行暗示了。

此處就培養用戶習慣的「暗示」進行解說,不對具體產品功能、內容進行任何質量高低的評價,更無任何推薦的意味。

當然,一天也就24小時,不多不少,如果產品沒有特別的使用「時間」特性,我們還可以從「緊挨的行為」入手,也就是前奏行為

暗示類型4:前奏行為,意即做完一件事情後緊接著很可能會做的事

比如,大魚大肉之後,有些人會想吃水果、有些人會想喝茶、有些人會想去散步……

相對吃水果、喝茶、散步這些行為,「大魚大肉」就是前奏的「暗示」。

又比如,我們絕大部分人早上起床後都會刷牙、洗臉。

相對於洗臉,刷牙就是個前奏行為。

如果你正在運營一款刷牙後用的產品,就可以以「刷牙」作為「暗示」:

培養用戶一刷完牙就條件反射自動使用產品的習慣

比如,漱口水:

「刷牙後漱口,彌補刷不到的缺陷」(示例)

類似道理,我們也可以從自身運營產品的前奏行為入手,見縫插針

比如,對於一款「美妝類產品」,不難想像使用產品的前奏是:準備化妝,尤其是,初次學化妝的女生們

由此,我們的暗示語可以是:

「初次化妝,XX美妝。」(示例)

這比諸如「擁有明星妝容」好多了,難道用戶看到明星的照片就會自行聯想到產品么?

顯然不會,但對於初次化妝的女生,就極容易受到「暗示」,自發產生產品關聯。

當然,知名產品,如微博,就可以大膽的用更為廣泛的情境作為暗示用語:

「隨時隨地,發現新鮮事」

李少加建議,如果你運營的是一款新興產品,尚處於成長期,不宜採用寬泛的暗示語

比如,微信:

「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

誰用誰完蛋。

當我們深思熟慮,幾經測試,終於找到了產品的「暗示語」,先別放鬆,這僅僅是個開始,後面的步驟亦然重要。

步驟2:提供可執行的客觀條件

當用戶接受「暗示」,觸發使用產品的動作時,我們培養用戶習慣的「大功」可說完成了三成。

緊接著,我們就要確保用戶使用產品過程中,用戶體驗相關的問題。

用戶體驗屬於產品經理側重考慮的範疇,本文不再深入探討,對用戶體驗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看下《用戶體驗要素》。

運營人具備產品思維想必是極好的。

步驟3、即時獎賞(或規避懲罰),讓渴求感在用戶心智中留下

當用戶願意接受暗示,體驗了產品,並獲得良好的用戶體驗之後,是否就完成了「用戶習慣的培養」?

不,到此為止,我們才走完了一半。

剩下的一半至關重要,也是大多的產品人、運營人亟待提升之處:

體驗產品後的即時「有效」獎賞,觸發用戶對「新習慣」的渴求感

比如,很多人習慣吃辣椒,所謂「無辣不歡」。

但大伙兒難道真的喜歡辣的「灼熱感」么?

非也。

讓人們真正上癮的是大腦對抗微痛所分泌的激素,正是這種激素催發的輕微快感才是人們吃辣追求的「即時獎賞」。

我們喜歡喝可樂、喝咖啡、喝茶都是類似的理兒。

同理,要真正培養用戶習慣,必然需要用戶在每次使用產品後給到用戶在乎的獎勵。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要提供什麼「獎勵」才能讓用戶感到特別「嗨」呢?

目前業界我們最為多見的除了現金,還是現金,或者現金的變種(比如代金券、購物抵扣積分)等等。

有效么?

有點效。但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至於缺乏創意、千篇一律就暫不批判了。

李少加認為,具體要採用哪些「獎勵」,需要視產品的類型而定,從獎勵的「效用最大化」的原則來說:

我們必須盡量研究用戶,給用戶提供:「當下用戶感知最有價值」的事物(無論物質還是精神獎勵)。

什麼叫「當下用戶感知最有價值的事物」呢?

舉個例子,你負責一個全新的運動飲料的市場推廣,如果你在生活小區做推廣,通常效果平平。

但是,如果你選擇在炎炎夏日,高校校園招聘會的現場做推廣,別說直接送水,縱然是提出掃碼關注、分享朋友圈等要求,都會有大批人要。

這就是「當下最有價值」的含義:

在茶餘飯後的小區中,人們普遍不會口渴;

但在心急如焚、炎炎夏日的招聘會現場,人們會異常口渴,這就無形中把「水」的價值提升了十倍

所以,「當下最有價值」就是將我們的思考點回歸到用戶使用完產品的那一瞬間,想想,彼時彼刻,用戶最渴求的是什麼

比如,對於運動類產品,當用戶做完運動後,最能誘惑他的「獎勵」可能是什麼?

業界的運動類產品最多的就是彰顯跑步里程,消耗的卡路里,贈送積分(現金抵扣劵)等等。

這些獎勵對用戶的激勵是極其有限的,尤其是當所有同類產品都這樣做的時候,用戶容易產生「獎勵疲憊」感

我們不妨思考下,對於主流用戶,他運動的底層動機是什麼

心理學告訴我們,對於年輕的男同胞們,底層動機是為了「強化自身的形象」(其實不妨直接說是為了增強擇偶的優勢),這種情況,產品使用結束時,用戶得到什麼最開心?

當然是看到自己比其他同性用戶跑的更快了。

動物世界裡,雄性動物為爭奪配偶相互戰鬥競技的場景想必讓人過目不忘。

按照這個動機,當用戶運動後,我們完全可以「顯性」的給到用戶一些「競爭優勢」相關的提示。

當然,聰明如你肯定會想到一個問題:那些成績低於50%的用戶怎麼辦?

我們也可以靈活的進行分類啊,比如:

  • 對於優秀的運動用戶,用排名提醒,此外,還可以縮小竟比範圍以提升排名,比如,別動輒用「城市」為單位,可以用「某個運動區域」啊;

  • 對於成績一般的用戶,如果跑的路程遠,速度慢,就用路程作為競比單位;

  • 如果速度快,但路程短,就以最高配速作為竟比單位;

  • 實在不行,就跟自己的過去記錄比,比如進步了百分之多少……等等。

順帶一提,不同類的用戶底層動機不同

在技術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採取分類激勵的方式;

在條件不具備時,可以優先以「主流用戶」的需求為核心。

按照類似思路,大家不妨可以練習著思考下:

對於閱讀類應用,當用戶看完一些書籍時,最能誘惑他的「獎勵」可能是什麼?

你也可以把思考結果在下方留言,大伙兒共同探討。

運營小技能分享:在不清楚用戶真正在乎的具體獎賞前,我們大可採用灰度發布產品的方式,在不同版本的產品中,從幾個候選「獎賞」中測試用戶到底更在乎什麼。

至此,我們已經明白了培養用戶習慣的秘籍是:

科學的打通用戶的習慣迴路

暗示、到用戶進行產品體驗、到體驗完後即時獎勵用戶,讓大腦認可整個行為,直至產生自動反射迴路——

每當用戶看到「暗示」即產生「使用產品」的渴求感時,我們培養用戶習慣也就大功告成了。

結束本文前,必須提個醒:

對於用戶那些強烈的舊有習慣,我們不能追求「一步到位」消除、改變只能逐步「替換」舊有習慣的方式,逐步環環分拆、瓦解、更替

後續有機會我再出專題探討根深蒂固的舊習慣「替換」問題。

全文總結

認真讀完本文,恭喜你獲得了以下經驗:

一、清楚了習慣形成的腦神經原理:

從暗示、行為、獎賞,到判斷價值。

進而看到暗示即產生「渴求感」,宣告習慣迴路的形成。

二、初步明白「培養用戶習慣」的科學思路:

1.回歸用戶場景,找准觸發用戶習慣的前提:暗示(可採取基於情境、情緒、前奏行為、時間等四類

2.確保用戶得到良好的產品使用體驗

3.保證用戶得到即時獎勵(從用戶當下最有價值感知的事物入手),真切產生「渴求感」

運營新技能:get√

本文參考資料:

《神經生物學》尼克爾斯 (John G.Nicholls) 等著 第五版

《社會心理學》 謝利.泰勒(Shelly E.Taylor)等著 第十二版

《進化式運營》李少加 著

作者:李少加 公眾號:少加點班

每周一篇,以科學驅動運營,少加點班

授權轉載可請於本公眾號聯繫本人

推薦閱讀:

如何做一名優秀的運營人員?
零基礎小白,如何進入互聯網市場運營、市場營銷崗位?
中國大陸內現有的高爾夫球場的運營(收費)模式是怎樣的?
有瑜伽館運營管理培訓嗎?

TAG:运营 | 互联网社区运营 | 产品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