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哲學到底(應該)是什麼?——真理系的下意識、哲學的終結與重構

看題目這似乎是一篇極盡狂妄的文章,給大家帶來很多困擾~因此在行文之前(按照慣例)依然要做寫作訴求的闡釋。首先,這篇文章是一篇意在「產出」的文章,換句話說我試圖為哲學史搞出點什麼新的東西(民哲口吻),當然我的措辭也很精確呢~~注意,是「意在」,只表達個人願望,至於它能不能真的產出什麼,留與後人評說 ⊙ω⊙

其次,這篇文章標誌著我哲普(輸入法都沒有這個詞呢~)工作的開始。哲普這件事情從今天開始我要一直做下去,出發點並不是什麼普度眾生拯救世界,而是截至目前為止,我個人哲學體系的必然要求——我的哲學要求我去做哲普,你可以理解成這是一種純粹的學術追求。同時我注意到,哲學普及這樣的工作確實有人在做,效果如何我不做評價,且說形式,基本無一例外的是文字;再說內容,似乎以哲學史梳理和流派梳理(劃重點)為主。以這種形式和內容存在的哲普,與科普有著巨大的差別,至於原因我相信同志們都懂,由於該問題和本文訴求無關在此我也不再多做闡釋。

這時候有的同學就會說啦:說人家以文字形式做哲普,你這不也在寫文做哲普嘛!

咳,原因有兩個:一是這篇文章的普及內容依然限於「傳統」 ;二是我的 能力不足! 以後我會更加努力強大自己……希望大家給我力量謝謝……(我堅信只有一種形式能夠承擔哲普的重任,辣就是……)

至於題目,其實是這樣:昨天有一位坐標青島的老友不堪研究生必修課自然辯證法之苦,狂呼疾走向我拋來一個問題

哲學應該是不能被下定義的吧…哲學到底是什麼!!!???(感嘆號和問號是我自己加的)

由於最近我恰好在思考這個問題,彼時頓感命運的召喚,為了表達對命運的敬意,決定以老友原話作為標題,碼上之後連我自己都被此題目的逼格深深地震懾,為了讓它溫和一點,不得已加上了括弧里的內容,其實加上括弧里的內容才是我真正想寫的東西。

此文意在盡最大的努力遠離學術以進行哲學普及,因此其中包含大量結論性的內容,來自於哲學史的各個角落以及思想傳承,涉及的現代哲學家大概包括拉康庫恩胡塞爾列維斯特勞斯福柯卡西爾馬克思韋伯。之所以只標明現代哲學家是因為他們已然完成了對前人的繼承,你要非讓我把所有幫助到我的哲學前輩都寫上,恐怕哲學史上九成的名字我都得放在這兒。列出這七個名字一是為了裝逼,二是為了向他們致意,三是為了方便業內朋友更好的理解此文。

好了扯淡完畢,接下來正式開始。

—————————————————————————————————————————

如果你問一個哲學從業人員「哲學到底是什麼」,即哲學的定義,一般情況下答案是統一的,即:

哲學是什麼,這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問題。

如果我是提問者,看著回答者牛逼哄哄的表情並且聽到這麼個回答我肯定是不會滿意的。但這個回答確實不能被理解為純粹的抖機靈,哲學是什麼確實是一個哲學問題,我們首先肯定這一點。而這個問題之難以回答則更大 程度上應該被歸結為現代性的迷思,這要扯到當年作為百科之母的哲學,歷經千年分支無數,最後形成了整個人類學科系統本身這一問題,哲學被剝離至今,之後還剩下什麼,如何定義其剩下的內容困擾著哲學從業者。關於哲學從業者,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點,因為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發現從事哲學的人與從事大多數科學的人不同,他們從事哲學這個動作後置了學科定義,前置了學科內容。換句話說,從事科學的人首先搞明白了這門學科到底是什麼,然後才決定是否要將此定義下的內容作為自己的事業,哲學從業者則恰恰相反,他們直接從事了那些被稱作哲學的內容研究,把定義本身放在了後面(把它當做哲學的內容來研究)。他們之所以這麼做,大致有兩個原因。

1.哲學至上主義

這是大多數哲學從業人員的共同觀點,也是大多數受教育程度偏高的非哲學從業人員的共同觀點。在中國特有的文化生態中,完全沒聽過哲學這個詞、鄙視哲學或者說視哲學為「無用之學」的人數比例大概能排在世界前列,即使是這樣,這個數量也已經非常少了。大多數人依然秉持著「學哲學將來靠什麼吃飯啊」的基本觀點,但這種觀點本身已經包含了對哲學之高度的一種敬畏之心。而拋去現實問題不談,多數人都會覺得哲學是一門十分高大上的學科,而略微了解哲學史的人則可能會認為哲學是最高大上的學科。哲學至上已經成了具有相當規模的通識,稱之為主義也不為過,這是很多人選擇進入哲學界的隱性原因。

2.原始的求知心

求知心人人都有,同樣也是基本所有學科的研究者共同的從業原因,但除去哲學從業者,求知心在多數情況下都隨著學科分立被劃分掉了。比如對生物的求知心,對歷史的求知心,對心理的求知心,以及更進一步的劃分。而對於哲學,在某種程度上確實也存在著劃分(問題就是這個劃分大家想不明白,這和哲學的定義是同一個問題),但更多時候,哲學從業者的求知心是一種綜合的求知心,原始的求知心,或言終極(且不論終極存在不存在,是否能達到)的求知心,發源於對宇宙、人、神、規則等「大問題」的詢問。

以上兩個原因驅使著人們從事哲學,同時也阻撓著對哲學定義工作的推進,我對於二者的態度,則是斥前者而推後者。可想而知,由於哲學至上主義的存在,哲學從業者們拒絕為哲學定義,拒絕為哲學做劃分,拒絕將哲學打落凡間,淪為與普通學科同等的地位;由於其綜合而原始的求知心與人類學術業已不再綜合不再原始的矛盾,哲學從業者既不被允許把哲學稱為「學問」本身,也沒有精力真的去學習研究一切已經被分科的知識。哲學於是成為一種看似牛逼,實則尷尬的存在,我們懶得回答哲學的定義問題,不願回答哲學的定義問題。

但並非不能回答哲學的定義問題。

定義不等於為事物劃定本質,定義是約定性下定義是約定行為*,而且應該作為一種「有幫助的」約定,約定是相對性、時效性的東西,如果可以忘記哲學至上,並且這樣理解定義,對哲學進行定義並不困難。縱觀人類學術史,不難發現除哲學以外,其他的學科所經歷的皆是主動的劃分,而哲學作為被劃分的對象所經歷的必然是被動的劃分。我們把兩千年前的哲學想像成一張餅,它不僅是哲學,也是人類的全部學問,忽然有一天,笛卡爾伽利略牛頓一眾覺得,好像研究宏觀物體的運動這個學問很是有料,搞著搞著搞出一大堆規律性的玩意,嗯,好,這個方向這麼牛逼乾脆自成一體吧 :)!於是他們拿刀把餅上符合這個研究範疇的部分切出來,寫上一個名字物理學。與此類似的,每過幾年,就有一群人切出一塊分科,哲學這張餅一直在躺槍,同時也變得越來越小,到今天只剩下中心的一丟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剛剛的結論,只有哲學在經歷被動的劃分,而經歷過主動劃分的學科,才容易被定義。

既然如此,我們也主動的來這麼一刀,問題不就解決啦!

到此為止,問題已經被轉化成了:這一刀我們應該怎麼切?換句話說也就是題目所言:哲學應該是什麼?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終於擴展到破折號後的內容鳥。下面的部分專業性會激增,也是這篇文章主要試圖「產出」的內容,如果已經讀煩了可以將其作為本文的下篇進行閱讀,沒有讀煩的朋友就請繼續讀下去。

說明一下,以下大標題之間是遞進關係,並非並列關係。

一、主體*固化

這是一個結論性的部分,也是一個結構性*的部分,它的來源是精神分析。所謂結構性的部分,意即它是一個框架,一種解釋方式。當你把要素投入其中,你會發現系統的運作結果將符合現實中的情景,換句話說它有能力為事件做有說服力的解釋。但注意,它是萬千種有說服力的解釋之一種,而非唯一的解釋,這種解釋方式本身也可以被創造成不同的結構(拉康最喜歡玩的就是這個),我只採取一種最為簡化的結構進行闡釋,希望專業人士不要懟我我還是個寶寶。

所謂主體固化,大概可以被這樣劃分:生存之上,皆為固化。換句話說,人的一生在做的事情可能只有兩種,這兩種事情之間會有交叉,但絕非重合,它們就是生存固化。生存是為了讓主體續存,固化是為了讓主體被滿足。在拉康的框架里,主體並非普遍意義上的我,而是剝離了對他者之誤認的鏡前之我,在這句話里,對他者的誤認(鏡中之我)才是普遍意義上的我。關於這一點我們不再做更多的闡釋,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接觸拉康,總之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這個主體,這個「真我」,「他」在驅使著「我」完成了生存的任務之後,剩下一切的事情,財富名聲權力、學習工作做愛、美酒佳肴豪車豪宅、世界之王宇宙真理、眼前的所有苟且和所有的詩所有的遠方,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固化主體,強大主體,娛樂主體。

而人類畢竟是一種理性的生物,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他們,或者說主體們學會了創造一套穩定的體系來進行主體固化的工作,用以規避風險提高效率,最大程度的從他人的認同中得以固化。所以你看到的這個世界並非勻質的多元,絕大多數人在做著差不多的事情,在遵循著同一套體系來進行主體固化,只有少數人在利用著不被多數人認同的方式,對於反社會的人格,這種不合群本身也令他們的主體感到滿意。

這套所謂穩定的體系就是我們接下來要闡釋的東西,也就是真理系的下意識——信念系。

二、作為表象和上意識的真理系

這個標題是有典故的。(?????)

我相信很多哲學同行讀到這裡大概已經能猜到我想說什麼了,但畢竟是哲學普及嘛,我還是要面向大多數不懂哲學的同學繼續行文。所謂真理系或真理系統,是我個人對剛剛所說穩定體系的稱呼,這個名稱里的「真理」二字並非單指真的,亦指善的;是中國特色的真理,並非單指西學中的真理(讓漢語成為哲學名詞的詞源吧!ㄒ-ㄒ 雖然是外來詞,但是可以中國化嘛),換句話說真理指的是人們普遍認同的那個體系中心。而我之所以用真理這個詞,是因為該詞中包含的本質主義<Essentialism>傾向,正是我試圖剝離的,關於這一點我們呆會再談。

真理系是一個共時性<Synchronicity>概念(彼時亦是一個地域性的概念,現代已經不是了),換句話說它屬於一個時代,不同的時代甚至地區秉持著不同的真理系。真理系(著眼於主體固化)來源於庫恩的範式<paradigm>(著眼於科學共同體),到福柯的知識型<Knowledge type>(著眼於時代理性)之傳承,概念上並非我的原創,但之所以用不同的名詞,是因為三者適用範圍成遞進關係,對象也不盡相同,而真理系則是以精神分析為底,作為服務於主體固化的共時系統<Synchronicity system>而存在,關於主體固化涵蓋範圍之大,前文已有闡述,而範式與知識型都與精神分析無甚關聯,因此需要一個新詞來概括。

但這個新詞非常的倒霉,因為它剛剛產生就要被取代辣!(/調皮)

如前所言,我試圖剝離真理系這個詞中本質主義的傾向,這是多數普通民眾身處真理系卻不能意識到的。哲學進入現代,一直在進行著與本質主義的對抗(往大了說是反形而上),這幾乎是與哲學源頭之一的對抗,但這樣的對抗是哲學發展至今所必須採取的態度,亦是我反對哲學至上主義之由來,反本質的哲學也從萌芽的局部反本質漸漸發展壯大,意識清晰起來。就範式、知識型到真理系的傳承本身而言,對真理系的反本質也是邏輯的必然要求,範式概念的提出第一次讓哲學界看到了對共時系統的歷時性考察,範式並非唯一的,庫恩本人亦指出:範式之間無高低,既然如此,就意味著沒有任何時代被允許以絕對不變的真理作為系統核心,而所謂絕對不變的真理,當然是本質主義的產物。因為這裡大概是全文最難理解的部分,也是我不得不另起一文來梳理哲學史的部分,對於沒有接觸過哲學的同學來說,直言反本質是不可理解的。

你說世界上的各個事物都沒有本質?怎麼可能……

作為方便我們理解世界的基本思維原則,相信現象背後隱藏著實體的本質主義給予了人類極大的安全感,撤去這個安全感,人類何以為續?對於此問題,本文將會試圖解決,但其輻射到主題之外的部分還是要另起他文,這裡只提供一個小線索~VR~

讓我們暫時認同這樣一個設定,事物沒有本質,真理並非真理,真理系是隨著時代和地域變動的而非穩定絕對的存在。真理系是顯意識,是海面上被我們看到的冰山一角,而潛藏於海下的巨大部分,與海上顯露的一角應該被合稱為信念系

三、作為整體和下意識的信念系

首先必須闡明的是,如果滑動至信念系的語境來理解,那麼本質主義本身就是一種信念,請看我前面的描述

「作為方便我們理解世界的基本思維原則,相信現象背後隱藏著實體的本質主義給予了人類極大的安全感」

如果我不曾指出,單看這句話里的「相信」一詞,大概不會讓人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信念之特別則恰恰在此,它潛藏在人類語言的各個角落,其本身的泛化卻意味著本質主義的崩塌,這大概可以理解為主體(也就是我們的下意識)為我們留下的小小線索。

信念系才是副標題里的主角,作為整體的信念系表現為真理系,卻是實實在在的人類親手編織的信念系統。信念系中包含了文明的方方面面,或者說文明本身就是信念系的集合。政治,道德,法律,意識形態,文化等等等等,它們從屬於信念系,組成了信念系,它們全部都是大大小小的信念(而非真理)。信念系依然是共時系統,它會隨著時間滑向下一個形態,作為下一個時代的固化體系為人類主體服務。信念系並非相互獨立的,也不發生突變,由於它包含了太多內容,其內部的變化往往是腐壞式的變化,由一些中心出發逐漸影響到整體,從而完成信念系的滑動。

信念的指向是意義,人類通過賦予他者意義這一行為來建立信念系。但意義不是自在的,不是本質,意義是約定性的賦義是約定行為*,人們往往把意義理解為本質,用以構建信念系的上意識,也就是真理系,真理系的誤認反過來強化了信念系,它服務於信念系,正如我們服務於主體。

信念系具有令人忠誠的力量。《屍鬼》中敏夫曾痛斥村民固守科學的合理主義,拒絕承認不合理的事件,這個橋段讓幾年前那個正在摳腳刷番的我大受震動正襟危坐。村民的固守正是對信念系的忠誠,所謂「合理主義」亦是合信念系之理,合當下以科學作為信念核心其一之理。但不合理的事物存在著,這反而表明了信念之為信念,信念系的解釋力量對於信念系外圍的,那些「信則有,不信亦有」之物是失效的,然而正是有它們的存在,才推動信念系產生了滑動。

因此,發現信念系之外的存在,是信念系更迭的動因。

如果我們足夠敏感,在得出這個結論之後,一個細思極恐的切入點忽然出現了:我們既然已經發現了信念系,這種觀察視角不正意味著我們已經處於信念系之外了嗎?

有意思的是,在此刻,我們的一部分認知確實已經處於信念系之外了,它們可以作為信念系更迭的動因存在。換句話說,自庫恩開始的對共時系統的歷時<Diachronic>考察,將我們一點一點的從共時系統內部拉了出來,在考察的剎那,我們已然獲得了上帝視角。但問題在於,我們只能進行已完成部分的考察,對於未來,我們從未試圖主動為其劃定方向,確立計劃,至少沒有在信念系這個層面上如此這般。

四、哲學的終結與重構

相信我,打出這幾個字的時候,我自己的內心都是顫抖的。哲學的終結,哲學的重構,哪個命題拿出來都是裝天下之大逼。因此我們可以把它們改寫為:

經過上面的三個部分,我們來回答哲學不該是什麼,哲學應該是什麼。

醬一個命題,怎麼樣,是不是謙和多了(雖然還是很裝逼就是了)

哲為糕餅,我為刀俎。當時那把刀距離哲學這塊餅只有零點零一公分,我卻突然發現:哲學原來是塊披薩!就像披薩上桌之後,你還是要拿刀去切才能分開,但實際上上桌之前就已經被切的藕斷絲連了,現在的哲學亦是如此,雖然有了區分,但被區分的部分還沒有被拿走。

那麼已經被區分的部分是什麼呢?是那些被福柯稱為考古學的哲學形式:人類學,精神分析,分析哲學,現象學。這些學科依然被歸為哲學,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形式,就是福柯所言之考古,或者稱為肅源(不是溯源)。它們所要做的,都是肅清源頭:理清文明的源頭(人類學),理清主體(精神分析),理清語言(分析哲學),理清現象(現象學)。

當我們立於信念系之外,我們發現我們缺少一種對滑動方向的認識,換句話說,我們不知道應該如何進行下一步賦義。在此之前,信念系的滑動依附於偶然性,而歷時考察賦予我們的外部位置將信念系滑動的可控性饋贈於我等,我們也有了新的責任(信念),在此之前,信念系的滑動是無意識的,我們有責任將這個過程轉變為有意識的,去探索信念系的運動規律和前進方向。而作為考古學的哲學顯然應該被視作這個新戰場中負責後勤的部門,他們應該被各自劃分,不再被當做哲學,而留下的部分則是前線的士兵,正如哲學誕生之初那些探索者與發明者一樣,在這個時代,繼承了先輩意志的它們才應該被稱為哲學。哲學的任務應該是賦予世界新的意義,迎接新的信念系。在哲學之前,肅源的工作屬於現象學一眾,肅源的同時亦應出發,而那些出發者正是重構的哲學。

哲學曾是本質主義的產兒,而今他舉槍反抗母親,以自由成就自己的未來。哲學從此成為人在世界之海中的衝浪板,再非游泳圈。

在文章的開頭我曾說過,此文的普及內容依然限於「傳統」,此處的傳統則是指肅源的哲學,以此為傾向的哲學應當迎來其作為哲學的終結,以及作為各自細分學科的新生。對於新哲學,對於向前看的哲學,至少作為一種明確的傾向還沒有其內容,但一部分人類知識確實自發的指向了新哲學,比如西馬陣營中阿蘭巴迪歐關於革命主體與事件哲學的討論,已經展現出了強烈的歷時探索精神與預判傾向。而我所說的哲普,要普的正是這種哲學啊。

為了驗證我信誓旦旦的所謂哲普,拉了幾個很懂哲學、略懂哲學以及完全不懂哲學的朋友來讀,效果讓我十分心塞(我明明很注意的避免使用專業辭彙了嘛委屈,有很多詞只是為了語義連貫根本就不必懂的嘛委屈)……欸,是這樣??我以後還會寫其他文章,並且把鏈接放在在相應的位置,以期編織一張哲普之網什麼的……這篇文章僅作為萬惡之源,所以米娜桑敬請期待吧!(如果你還沒有被我糟糕的行文嚇跑的話(/ω\)。。。我錯了。。。)

最後謝謝觀看,謝謝~我們下期再見!


推薦閱讀:

新自由主義的政治哲學理念何以遭遇滑鐵盧?
理解尼采|消失的永恆與瞬間之力量
你們都是騙子!【科史哲系列5:可證偽性與非科學】

TAG:哲学 | 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