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法紀要(5)動筆整理輸出

在前面的四篇紀要中,寒某分別介紹了讀史讀什麼(名家專著)以及怎麼讀(三個方法)的問題。然而讀史絕不能僅僅停留在閱讀的層面,通過思考所讀歷史,提升歷史認知與思維能力才是閱讀歷史的主要目的所在,前述四篇紀要,無論是強調名家專著以增進讀史的效率,還是強調線、網、圖以整理所讀歷史要點,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思考歷史功力的提升,以期學思互用而史識精進

不過,僅僅停留在腦海里的知識,並不算真正的知識。從識記,到整理,再到有所啟悟,並未走完讀史的全程,讀史還需藉助寫作輸出來深化認知、轉化認知、升華認知。換言之,讀史而後輸出,是一種從他人知識到自我智識真正轉化的最終過程

那麼應當如何輸出讀史所得呢?寒某以為,這就需要結合思考成果的段位來採用不同的輸出方式了:

其一,通過摘錄,記錄精妙的總結性語句。這一步,是針對那些適合日後回味、總結甚至寫作引用的,不得不摘錄整段文字方能完整保存原意的段落文字而需要採用的法子。通過尋章索句地點滴積累,匯納全書要點、妙論,一來能夠通過摘錄加深記憶,二來能夠在日後想起要用時隨時翻得取用。

其二,通過筆記,簡要總結各類要點。這一步,是針對歷史著作中常常出現的原因、影響、意義乃至事件流程而需要採用的法子,而且時間線、關聯網也可匯總到這個法子里。這種架構式還原全書內容的法子,除過與摘錄相同的作用以外,一來還是一種初級原創性的歸納整理,二來還有助於日後寫作的結構設計。

其三,通過批註,簡要闡述基於原文段落產生的原創想法。這一步,算是對老話「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落實,建議通過各種閱讀軟體(豆瓣手機端新推出的寫筆記功能,賊贊嘞,還能照照片)進行批註,方便管理查用。這個法子,除過前述兩法子的作用以外,一來可以積累原創點位,二來可以方便再讀同一本書時的自我交流。

其四,通過寫文,系統化輸出自己對於某一專題的整體性認知。這一步,算是建立在前述準備基礎之上的一種系統化融匯成果,通過寫文發布,不僅能夠融通自身理解,最大的好處在於通過與同好網友的交流,發現不足,深化認知。捎帶還能通過寫作平台的「反饋」,提升表達能力、形成一定的文筆水準,實在是一舉多得。

從點滴摘錄,到最後的寫文,這是一個強調原生性知識整理與培植的過程,摘錄、筆記、批註、寫文所反映出來的都是讀史的思維水准,是讀史功力的紮實反映。以我個人在知乎寫回答的體驗來說,每過一段時間,去回看時隔較久的答案,總會忍不住小修小改,甚至刪除了事。在小修小改的過程中,我從我改動措辭之處,就能切實體驗到自身史識、思維與文筆的進步;而之所以會對某些答案刪除了事,是因為對這箇舊答案在我自己看來都顯得幼稚粗鄙不堪,以至於羞赧到不得不刪除掉,方能心安。

說到修改,有些文字你即便寫出來自己都不滿意(且確實這種文字不會得到多少認可),但還是要寫出來。為什麼呢?因為一時之體悟,即便再不純熟精妙,也是稍縱即逝的,如果你不抓住這一點哪怕如同雞肋一般乏味的點子,那麼可能你就會錯失日後經過一番修改把它變得精妙的機會了。隨著日後閱讀的深入,原先片面的認知,得到補完,回過頭來拿新知潤色一下舊文,煥然一新的同時,還能回爐錘鍊一番舊有認知,自然妙不可言。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讀史寫作切記嚴謹二字,萬不能為了新穎性、情緒性的目的走歪了寫作的調子,大搞腦洞、臆斷乃至某種強烈價值觀主導的歷史敘事,畢竟寫作是最容易激發原創觀點的路徑。寒某倒不是說,為了不走彎路就要縮緊手腳,而是強調彎路所帶來的為了「撥亂反正」而再行思考的精力成本,甚至其在讀史者日後閱讀中所帶來的背景性影響,甚至會帶歪其日後的認知。換言之,寫作之時,一定要束緊韁繩,用通說與史料約束寫作,並且盡量杜絕政治性立場、情緒性價值與主觀性腦洞的羼雜

【讀史方法紀要】系列文章索引

讀史方法紀要(1)梳理時間軸線

讀史方法紀要(2)編織關聯網路

讀史方法紀要(3)勤讀名家專著

讀史方法紀要(4)參用歷史地圖

讀史方法紀要(6)明晰制度流變

讀史方法紀要(7)著重同維累積

讀史方法紀要(8)讀懂歷史語言

讀史方法紀要(9)摸著石頭過河

讀史方法紀要(10)走近歷史細部

讀史方法紀要(11)借力慎讀史料

串講Live(1):外行閱讀歷史書籍的增效方法

推薦閱讀:

如何學習「意識流」寫作手法?
我的靡靡之音。
如何運用意識流進行創作?

TAG:历史 | 读书方法 | 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