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關係處不好,也許是你不夠愛對方?

關於情感的文章,普遍都是在分析對方到底愛不愛我,如何讓對方更愛我這樣的問題。可是當你處在一段關係中時,是否有考慮過自己是否真的愛對方這個問題呢?你可能要說,我當然愛了,我自己的想法我還不清楚嗎?可是你真的清楚嗎?

人的想法和認知的不靠譜,早已被無數心理學實驗所發掘。舉個例子,將一群人隨機分配到兩個組,分別問他們兩個問題。第一組的問題是「你現在願意花多少錢看十年前最喜歡樂隊的演唱會」,第二組的問題是「十年後你願意花多少錢看現在最喜歡樂隊的演唱會」。你猜哪一組給出的平均價格更高?

答案是第二組出價高於第一組,雖然兩個問題本質上是一樣的。就其原因,人們都傾向於低估自己未來的可變性的。放到生活中,這樣的現象也無處不在,最常見的就是人們在分手之後總會說「我這輩子再也找不到這麼好的人了」,但事實上絕大多數人的下一段,下下段戀愛總是越來越好的。人對自己的認識有多不靠譜,有時候我們自己可能都想像不到,不信你可以去讀Dan Ariely的《可預測的非理性》。

回到正題,寫這篇文章的初衷在於,我發現許多朋友在戀愛中總是把視角放在對方身上,當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質問的都是對方是不是不愛我了。雖然這樣的問題的確也值得問,但是關係永遠是兩個人互動的結果。如果伴侶對待你的態度變了,除了拷問他的用心,是否也應該反思自己在相處中所扮演的角色?

人與人的矛盾和差異永遠存在,彼此相愛的兩個人總會儘力讓關係成長,從而克服各種挑戰。而在諮詢中我看到的許多情況是,當一個人擔心伴侶不夠喜歡自己的時候,反而可能用抵觸,消極,甚至毀滅性的方式來應對。看到這樣的情況時,我時常會覺得這哪裡是愛呀,這和愛差的太遠。如果你並沒有發自內心地愛對方,那麼你在感情中的每一個選擇和決定,也可能將關係悄悄推向更艱難的方向。

搞清楚自己是否真的愛對方,或者說對對方的感情本質上是怎樣的,是一個許多人忽略的問題。關係相處不好時,我們最先想到的是質疑對方的誠意,然後想到的是自己愛的能力,可是卻很少考慮到「不夠愛」這個其實深刻影響關係質量的因素。

我們對於愛的判斷很容易被各種情感所影響,所以我們會把一些狀態誤當作是愛。我見過許多認為自己是愛伴侶,但是走進內心深處卻又發現不是愛的人。所以他們的問題不是不會愛,而是不夠愛。雖然愛很複雜,但我想為你提出一個易懂而又坦誠的角度,希望可以幫助你對自己愛的能力少一些質疑,也更順利地找到真愛。

愛和喜歡

什麼把兩個人粘合在一起?我大致可以總結出三種性質上不同的感覺:愛,喜歡和渴求。首先我們把愛和喜歡做比較。這是兩種經常容易被混淆的體驗。我們先說說他們的共同點。

喜歡和愛,兩種感覺都會讓我們對對方有想要親近的感受有的人覺得我隨時都想見到他,都想和他在一起,這就是愛了。但是這或許僅僅因為你渴望那種在一起時的愉悅感,而且這種愉悅感很容易和初識的新鮮感和興奮感所混淆。熱戀期過了,愛的感覺就沒了,可能就是錯把喜歡當做愛了。

喜歡和愛,也都會讓人想要佔有對方。有的人喜歡用佔有慾來判斷自己是否愛對方,我認為這是不靠譜的方式,因為佔有是人類的天性,我們通過佔有慾來維護自己的界限,但是被我們劃為己有的東西未必一定是我們願意投入情感的東西。嫉妒的情緒往往是被社會比較觸發的,比如你的朋友新認識的夥伴比你更優秀,更好看,你就可能想要把自己的朋友抓得更近一些,害怕有一天自己被拋棄。但是這並不代表你有多愛這個朋友。

愛是什麼,或許很難有統一的答案,因為愛情是一種高度主觀的體驗。但是對比喜歡和愛,我想最主要的區別在於愛會讓你對別人有極強的同理心和換位思考的意願。你在意對方的感受和體驗,在意到你願意付出額外的努力來確保對方的滿足,即使代價是自我犧牲。

相比之下,喜歡則是建立在自己不受損害和影響的前提上,兩個人可以共同創造更多快樂。因為喜歡而建立起來的關係,一旦需要你放棄一些自己的利益,為對方多一些付出時,喜歡的感覺就會開始和埋怨的情緒打架。

更進一步講,愛相比於喜歡是一種更接近人類本能的體驗。想像一下你現在生活在充滿危險的非洲大草原或者亞馬遜叢林,如果你只是單純喜歡你的伴侶,和他在一起開心,但是遇到了掠食者的危險,你選擇的不是豁出命去保護,而是為了自保落荒而逃,最終你和伴侶的生存概率都會很低。

人類經過六百萬年的進化,之所以能夠體驗愛的感覺,就是因為這感覺是利於自然選擇的。而人類作為群居動物,社會動物,最有利生存的情感關聯必然是包括強烈的同理心帶來的付出和自我犧牲行為的。所以我認為這是區分喜歡和愛的最重要標準。

愛和渴求

當我們的某些需求無法被滿足時,會體驗失望,焦慮,憤怒,難過等情緒。當這種不滿足的狀態長期持續時,我們則會在不滿足感的基礎之上再體驗多出來的一層無助和恐懼感。在一些人的成長經歷中,這種無助和恐懼感可能會一直存在。因而當他們成年之後,會被這些感覺一直驅動,想盡一切辦法去避免自己不被滿足。這樣的情況,我稱其為渴望。

基於渴望建立的關係,是被恐懼驅動的,害怕的是關係破裂後自己會回到持續不滿足帶來的無助當中去。對比愛和渴求,如果你和愛的人分開,讓你難受的會是分手給對方帶來的傷害。而當你和渴求的人分開,讓你難受的則是自己可能面臨的痛苦。

愛和渴求都會讓人產生換位思考和自我犧牲。在恐懼的驅使下,我們對渴求的人也會有類似同理心的行為,但是這種自我犧牲的終極目標是取悅對方,從而可以讓自己滿足。可是取悅行為並不能像愛當中的付出那樣給自己帶來快樂的體驗。因為被恐懼驅動的付出,達到的效果是不恐懼,而不是快樂。

這就是為什麼取悅型人格的人,會忍不住取悅自己的伴侶,但同時在關係里並不會感到很開心。付出的行為和自己的快樂是脫節的,因為付出行為實際指向的是避免被否認,被疏遠,被拋棄等可怕的結果。愛和渴求看上去都會讓我們付出,但是基於愛的付出讓我們快樂,因為我們對對方擁有真正的同理心,所以對方的快樂會自然轉化成自己的快樂。而基於渴望的付出,只是讓我們的恐懼被安撫,讓情緒從負數變成零,而並沒有變成正數。

如何知道是否真的愛?

愛和喜歡的區別是是否有基於同理心的自我犧牲,愛和渴望的區別是自我犧牲基於同理心帶來的快樂還是基於自我匱乏帶來的恐懼。搞清楚了愛,喜歡和渴望的區別,或許你就可以對是否真的愛對方有一些初步的判斷了。

基於這樣的自我覺察和反思視角,你可以通過這樣幾個小練習來幫助自己判斷你對伴侶到底是怎樣的感情。

第一,回顧你和伴侶曾經有過的重要矛盾衝突,在處理的過程中,你自己做了哪些選擇?這些選擇更多是對自己有利還是對對方有利的?如果這些選擇是對對方有利的,你對自己的犧牲作何感想?衝突當中是選擇隱忍自己的衝動,好好和對方講話,還是告訴自己他媽的我今天就是要出這口氣,這樣的選擇很能夠體現出一對對方的同理心程度。

第二,想像你和伴侶現在在商討一個抉擇,比如晚飯吃什麼的問題。你和對方都有各自很想吃的東西,只要吃到了都會感到很開心,而最終你選擇了讓伴侶去吃他喜歡的東西。當你想到這個結果的時候,腦海里首先看到的是什麼?是對方大快朵頤的樣子,或者你自己的滿腹怨言,計劃著下次重奪決定權的樣子?

第三,你願意為自己的伴侶作出的最大犧牲是什麼?你願意為了對方放棄的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當想到這些付出時,你又是怎樣的感受?有趣的是,因為愛做出的付出,往往可能顯得不是特別重要,讓你覺得值得,而這種值得的感覺又和付出的多少沒有必然關係。值得不值得,在愛當中是和給你伴侶帶來的快樂掛鉤的。

這樣類似的問題你也可以為自己設計,但這些問題應該盡量是關於你過去作出的客觀選擇,或者你在假想情況下會作出的實際選擇。將愛不愛的判斷和行為、選擇更多掛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你被自己的情緒所影響。比如當前你可能很迷戀一個人,或者承受著一些自己都不願意承認的被拋棄恐懼,所以完全通過對內在狀態的覺察來判斷愛不愛的問題,會很容易有盲點。

如果通過這些思考,你發現自己可能不是那麼愛自己的伴侶,那麼也請不要覺得意外或者失望。因為彼此相愛的關係本來就是非常難得的,大多數的人在大多數時候都只能努力地在更像是喜歡或者渴望的關係里努力尋找愛。如果你的關係也是如此,這多少是意料之中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因為我們在遇到愛之前的時間裡,還是很有必要儘力體驗和探索。

總結

做了許許多多情感諮詢,關於情感的諸多問題,我越來越多地認為往往都可以歸結於彼此不夠相愛。如果真的很愛,兩個人都會有足夠的動力去努力跨越關係中的挑戰,也就不會有停滯不前或者無可救藥的感覺。這個道理其實和個人成長是想通的,沒有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可改變的過去,但是如果你足夠愛自己,願意為自己的成長而付出,那麼就無所謂你是否完美,缺點是否太多了。

當我們糾結於一段關係中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時,這或許本身就是不夠愛的表現,因為你只是喜歡對方,而關係的缺點在和你的喜歡打架。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會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共情對方作為一個人,一直以來背負這些缺點而承受的痛苦。當你了解到這種痛苦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想要去支持對方改變,成長,擺脫這種痛苦,而不是指責和不滿他的不完美。好愛都不難,只要兩個人真的愛彼此。

愛是什麼?愛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心靈的深深了解,進而想要讓他快樂,為他分擔痛苦的強烈渴望。


推薦閱讀:

被同性喜歡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喜歡上同性要不要表白?
被同性追是怎樣的感受?
如何向妹子展現個人魅力又不做作,讓人覺得是自戀?

TAG:爱情 | 亲密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