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簡史:歷史是一張張換了模樣的漁網,我們將是魚

3年前,一部全球科普暢銷書想必也時不時地閃現在你的視線里,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這本書以相當歡萌的語言梳理了人類的歷史,且提出了很多獨到新穎的見解,如相信虛構的能力在人類進化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位置——相信虛構的能力,讓人類成為唯一一個可以完成複雜協作的物種。

尤瓦爾·赫拉利

《未來簡史》這本書,又用更小的篇幅講述了人類的歷史,仍然不是用簡單的羅列事實的方式,而是用觀念。借用同一套觀念,作者所勾勒的未來,似乎只能叫「未來簡史」,因為人類的地位退居其後了,這難免讓很多人泄氣:在未來,個人所感受到的喜怒哀樂將不會再成為社會道德規範的任何參考。而這正是現代人賴以生存的。

預測未來,究竟要著眼於何物會更準確,肯定不是古籍經典,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在日新月異的科技上,它們可能會怎樣影響我們的生活,但這是否便足夠?哪一項發明會改變整個文明的走向?預測未來,僅僅看器物並不足夠,赫拉利說:「我們還必須破解種種賦予世界意義的虛構想像。」

人類歷史是一張張漁網,多數人是魚

為一個人殺死一隻老虎為何會引發爭議?為死去的老虎惋惜?

因為人本就是動物。人和動物同根同源的現實已經被佔據主導地位的人類倫理不知不覺地抹殺掉了,但有時候面對高級的哺乳動物動物那種近乎是對同類的悲憫又在我們身上復活,如看到被宰殺的流浪狗,看到生病的類人猿。

我們為何會有選擇地對有些動物產生同情?

人和動物究竟區別在哪裡?

我們覺得動物沒有自己的慾望和需求,它們更像是一個個類似機械齒輪的機器,其行為依賴於一套預先的演算法,但這實在更像人類的一廂情願,我們的慾望和情感,和動物的「演算法」並無本質區別。

書中提到了兩個文件,否定了人類的這種一廂情願:

2012年7月7日,簽署的《劍橋意識宣言》里提到:「各種證據均指出,非人類動物擁有構成意識所需的神經結構、神經化學及神經生理基礎物質,並且能展現出有意圖的行為。因此,證據已充分顯示,負責產生意識的神經基礎物質並非人類所獨有。非人類動物,包括所有哺乳類動物、鳥類,以及章魚等其他生物,均擁有這些神經基礎物質。」

2015年5月,紐西蘭議會開全球國家先例,通過《動物福利法修正案》,在法律上承認動物也像人類一樣具有情感。該法規定,從此必須認識到動物具有情感,因此在畜牧等情境下,必須適當維護動物的福利。

動物,更像是一個還不會說話,或者說著異語的孩子,所以人類有時候會對動物產生共情,悲嘆動物的遭遇。既然如此,動物何以被人類降級?

作者再次提到了《人類簡史》里所述的人類進化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相信虛構的能力。並換了一個更高端的說法,使之可以用來解釋歷史觀念的演進。

人除了看到客觀現實和感受到主觀現實,還存在一種存在於人群中的「互為主體」,即所共信的虛構事物,虛構的事物編織成一張能夠容納個人意義的可以讓所有人在一起進行合作的網路。

換一 張網,人類歷史便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如斯巴達社會裡認為什麼是有意義的,資本主義社會裡什麼是有意義的,很可能完全不同、對立,因為人和人之間共信的契約改變了。

動物被我們降級的原因在於此——儘管它們也像存在心靈、意識,但永遠無法進擊、開展建立在想像力之上的廣泛的合作、延續知識。

人類的歷史的重大演變中,重要發明發揮了莫大的作用,它們破除蒙昧,帶來新的生產力,也都極大地改變了人的價值準則、生活方式。

想知道未來的是怎樣的,便要看科技將影響著編織一張怎樣的意義網,這張網的編織速度總會超過大多數人追趕他的速度,當擁有「文明」和槍炮的資本主義探險家來到原始人部落,土著民被降級成動物而遭到屠殺。

林肯時代對印第安人的大屠殺

這種合作網路評判每個人價值的主體只會是網路的建造者,人類合作網路里,動物是低等的;封建王朝合作網路里,封建貴族的享樂是最高的追求。

未來呢?多數人的喜怒哀樂是無關緊要的,因為撒網的是超人類。

過去:撒網的是神

借用這套理論,人類歷史最初是有神論的宏大宇宙敘事,早期人類自身力量的渺小,讓他們在面對饑荒、瘟疫和戰爭這些近乎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訴諸了神。這讓塵世的災禍轉化為神的喜怒哀樂的外化,個人生命的意義在於神的互動中得到圓滿。

現在:撒網的是人

但工業革命、科學的進步讓人類越來越覺得這些災禍並不是無法解決的,事物的發生也都有原因,人是偉大的,神是可有可無的;神的喜怒哀樂不能再成為操縱人行為的標準,而是人自身的喜怒哀樂,人類歷史有了新的宗教:人文主義。

整個宇宙就是個盲目而沒有目的的過程,人類也自然沒有什麼角色定位,災禍是可以依靠技術消除的,物質財富也不是一個此消彼長的自然平衡狀態,而是可以被無限創造出來的,如靠無窮的知識。

以動物為圖騰的歷史結束了,動物被集中圈養,壓抑慾望,只剩下肉體的繁衍。

此處的雞,更像機器

個體的感受可以成為政治、經濟、藝術、倫理的評價標準:人文主義政治相信選民能做出最好的選擇;人文主義經濟相信顧客永遠是對的;人文主義美學相信看的人覺得美,就是美;人文主義倫理相信感覺對了,就做吧;人文主義教育認為要為自己想。

(在多大程度上尊重個體體驗的參考價值,人文主義又分為三種:自由主義、社會人文主義、進化人文主義。)

為了盡量滿足個體增強自己的需要,科技不斷被設計出來延長人的生命、助力實現人的幸福、增強人的力量,不是治癒人類的缺陷,而是對人類進行升級,這是現在時和將來時同時存在的人文主義的擴張。

但這種漸漸拉開的大幕,也掀起了人文主義崩塌的小角,人文主義崩塌後的意義網路,一切將要重寫。

人文主義備受推崇,因為認為自由意志是存在的,無法被數據化的,有靈性的東西在作祟。但一些科技實驗在突破這種認知,而只要一隻黑天鵝存在,便足以徹底推翻天鵝是白的的論斷。

一種裝配有叫做「經顱直流電刺激器」(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or)的頭盔,通過連接頭皮外側,能夠產生弱電磁場,瞄準特定大腦區域,進而刺激或抑制選定的大腦活動。這種頭盔已經經過實驗認定有助於提升認知能力,可以用在空中管制、狙擊手訓練中。

而《黑鏡》的一集,同樣被電流刺激的士兵,眼中的平民成了怪物,這讓士兵們殺起人來乾淨利落,但這種被電流介入改變認知的情況下而做出的選擇早已不是自由選擇。

人所謂的自由意志會不會也是生物預設?電流刺激?科技進步將無情地揭掉模糊的面紗,如具體分析人感受到愛情時各種激素的迸發情況後,將可以人為地製造出愛情的感覺。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的一項試驗里,則證明了人的敘事自我在表達痛苦感受時則採取了取平均值的生物機制,接受一分鐘度數為10的痛苦,和接受一分鐘度數為10的痛苦再加上1分鐘度數為5的痛苦,多數人選擇了後者,這種生物預設意味著人做自由判斷是根據敘事自我所虛構的故事,而不是真實感受(體驗自我)。

」自我」也像國家、神和金錢一樣,都只是虛構的故事。每個人都有一個複雜的系統,會丟下我們大部分的體驗,只精挑細選留下幾樣,再與我們看過的電影、讀過的小說、聽過的演講、做過的白日夢全部混合在一起,編織出一個看似一致連貫的故事,告訴我們自己是誰、來自哪裡、要去哪裡。正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自己該愛誰、該討厭誰、該怎麼對待自己。如果情節需要,這個故事甚至可能讓我們犧牲自己的生命。」

科技將愈來愈證明生物根本上是一套演算法。敘事自我根本不能捕捉確切的真實,一個人感覺自己的「自由意志」模糊不可捉摸時(即生物演算法並不高明),數據則可能提供一個更加準確的「意志」:通過分析你留下的一連串數據,用合適的語調告訴你的病情,讓你作出選擇;通過你在兩個戀人面前的心跳反應等各種指標,告訴你你更愛誰。

未來幾十年,很多傳統行業面臨失業,是不言自明的事情,而擁有高級演算法的智能機械,將全面收繳個人在各個領域還能發揮的價值。軍事、經濟上的作用首當其衝,也已有實驗證明機器能編織更動人的古典樂曲,「到了21世紀,我們可能看到的是一個全新而龐大的階級:這一群人沒有任何經濟、政治或藝術價值,對社會的繁榮、力量和榮耀也沒有任何貢獻。」

生物是演算法,智能儘管沒有意識,但有更高明的演算法,多數人類不會再做出貢獻,未來敘事中,人的體驗怎麼還會被放在檯面?像《全金屬外殼》這種個人視角的戰爭題材,將永遠不會再出現。多數人類將在坍塌的人文主義面前再次被降級,甚至因為軍事建設中不再需要人類,多數人將遭受更糟糕的醫療服務。

但是誰操縱了這一切?

延長生命、增強力量,將是少數人不斷追求的目標,但這是對人體的升級,既然如此,便不需要普及。極少的特權精英階層,將掌握演算法,無法感受到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一群150歲的人怎麼去理解只能活80歲人的婚姻?忠誠一個人120年,超人類將無法接受,「超人類看待一般人,就會像是19世紀歐洲人看待非洲人的情況。」

那時會形成的新宗教——數據主義則認為,經驗不分享就沒有價值,管你感受到什麼,上傳,演算法告訴你接下來幹什麼。

這不完全是未來,而是已經展露頭腳事物的放大敘事,這種讓人忌憚的數據主義宗教,早有無數信徒:個體的感受不再重要,就好像吃一塊美食的快樂在於拍照上傳能否看到一連串點贊,寫篇文章意義不在於收穫多少而在於閱讀量,什麼受歡迎,接著來。

「 每個實體都是許多生化和電子演算法的混合體,沒有清晰的邊界,也沒有自我中心。 」

好在這不是斷言,而是預言。無法實現的預言,並不意味著預言者的愚蠢,恰恰是因為人類可以根據預言而改變運營的策略。

但愈發將網路嵌入肉體的我們,可知道剎車究竟在哪?

讀書公眾號一晌貪歡(ID:pereader),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想學生物學,需要自學讀哪些書?
《沒有英雄的世界要靠最終頭目們》掃雷

TAG:未来 | 阅读 | 书籍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