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給全世界看」的《長城》終於北美上映,美國人民都說——
作者|一 一
編輯|李春暉
張藝謀導演作品《長城》終於等來北美「大考」,首日590萬美元的票房成績,排在單日第三位。
從內地到海外多國,雖然《長城》票房成績一路高漲,但從來沒有停止過爭議。此前,傳奇影業的托馬斯 圖爾也疑似因《長城》黯然辭職。
在關於《長城》的爭議中,常有人要引用張藝謀在該片首映時的一句話,「《長城》是一部拍給全世界人看的電影,如果反響好會拍續集。」並以「爆米花電影就是這樣」來為影片的藝術性開脫。
照顧世界人民的觀影習慣,所以難免有中國群眾無法欣賞之處。那麼,對好萊塢爆米花電影更為習慣的北美影迷,到底買不買賬呢。而北美票房同時也是檢驗《長城》這一中美合拍片模式是否湊效的關鍵。
「如同撞牆」
「吃過見過」的北美主流媒體在《長城》上映首日就表達了對這部影片的不滿。
《長城》的爛番茄口碑在近日解禁,新鮮度僅為34%,74評,49位給出了差評。權威影評人的數據更為糟心,新鮮度僅有14%。電影的metacritic評分同樣不是太樂觀,21個評分的平均分為35分,好評僅有2個,多數中評,差評達到了8個。
從評分來看,並不比國內的豆瓣好多少。要知道《長城》在北美上映前,爛番茄指數還有43%,上映首日便大幅度降低。
其中一些差評也是相當刺眼。例如《娛樂周刊》認為:「看上去影片可能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電子遊戲」。而《電訊報》則宣稱:「觀看這部影片就像是腦袋往城牆上撞」。
和這些資本主義毒舌一比,我們的媒體真是溫和多了。此前樂視影業曾向那些批評《長城》的影評人發函,樂視影業CEO張昭甚至在微博上和影評人「對峙」。如今面對北美媒體的評論,不知會以什麼樣的姿態「回懟」,還是已經躺平任嘲呢。
在這些影評中,「敘事平淡」,「人物空洞」,「怪物無聊」是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而這些評價和國內豆瓣的評價幾乎無異,可以說這部電影存在的問題,在全球影迷眼裡是共通的。影片質量也並不會因為文化差異而發生扭轉。
令內地影迷不滿的是文化核心的缺失,諸多視覺奇觀是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來提高辨識度。按說這些都是為讓國外影迷更容易接受而做出的妥協設定,但顯然北美影迷並不接受這樣一部缺失文化核心的電影。
國內影評尚可說成是對國師「過分苛責」,但北美媒體噴的「錢多無腦」,可能讓片方更受傷。
創紀錄開畫,但走勢看低
據悉,《長城》在北美3300塊銀幕開畫,是張藝謀本人和華語電影的雙項紀錄。目前,《長城》全球票房為2.25億美元(合人民幣15.4億),其中中國大陸市場貢獻了1.7億美元票房。
這部電影預測的首周末票房成績在1700萬美元左右,整個北美票倉預測的貢獻值幾乎和《英雄》的5000多萬美元持平。面對《樂高蝙蝠俠大電影》和《五十度黑》的夾擊,《長城》首周末奪冠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而開局票房不利,口碑也低迷,對《長城》無疑是重大打擊。
此前,張藝謀的《英雄》長期保持著華語片在北美票房的最高紀錄。
《英雄》是張藝謀的首部商業片也是中國大片時代的開山之作,在內地上映時捲走當年全國1/4的總票房,中國票房報收 3000萬美元,全球票房1.77億美元,中國票房佔比僅為16.9%。這部影片在美國的票房遠超過了中國,達到5371萬美元。
但《英雄》之所以在北美成功在於韋恩斯坦這一「發行高手」的操刀和昆汀·塔倫蒂諾監製的名號,有了這兩位得力助手的扶持,才有了《英雄》在北美的風光。
所以在《長城》上映之前,人們寄希望於《長城》可以重塑《英雄》式的輝煌。但僅憑馬特·達蒙,顯然無法和《英雄》相提並論。
不得不接受的事實是,馬特·達蒙如今在北美市場的號召力已經出現了減退的趨勢,再加上參演了一部亞洲題材的電影,這本身很難讓北美影迷提起興趣。而如今《長城》口碑慘烈程度,又無形中拉低了觀眾的印象分。雖然《長城》的上映規模超出尋常,如今中國電影的市場地位和商業片水準也得到提高,但這都無法改變《長城》在北美市場所面臨的格局。(圖7)
在《長城》預告片出爐時,最為重要且最為嚴肅的一點在於種族「洗白論」,認為這是宣揚白人拯救世界的「英雄」格調。華裔美國喜劇明星康斯坦斯·吳在推特上發表內容,譴責「認為只有白人才能拯救世界是一種種族歧視」。
雖然張藝謀則做出解釋,這一人物有其歷史緣由,而且一開始並不是為中國人所設置。但是在種族主義非常敏感的美國,這樣的聲音恐怕會一直伴隨著電影上映。
此前,張藝謀執導的《金陵十三釵》也邀請了克里斯蒂安·貝爾,在打入北美市場時同樣遭遇了「白人論」的批評。如果說,中國觀眾對於影片是質量層面的苛刻,那麼北美觀眾可能更多的會考慮種族主義的問題。再加好萊塢種族歧視層出不窮,而下屆奧斯卡目前也被很多美國本土電影人因為種族歧視而抵制,可以看出背負著這樣的「壓力」對於影片的票房壓力會非常大。
雖然不知道此前的「洗白」言論是否會對《長城》的票房或口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但目前來看,觀眾已經對這類缺乏深度的視效片產生了麻木心理。放眼整個好萊塢,《長城》除了影片中特有的文化符號外,在製作本身和其他美國大片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而從電影本身來說,無論是饕餮這一怪物的設計還是其他的文化符號,都和北美影迷在心理上拉開了距離。
《長城》最尷尬的地方在於兩邊不討好,文化深度的缺失讓內地影迷不滿,好萊塢模式的敘事手法也讓北美影迷麻木。《長城》的碰壁,可能不光對於片方是一個重大打擊,對於未來合拍片也可能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傷害。
推薦閱讀:
※中國電影市場經歷了希望破滅的一年,接下來又要走向何方?|好奇心2016年度盤點
※票房被偷、盜版橫行!《戰狼2》發文怒斥
※《未來水世界》到底有多爛
※如何評價華誼兄弟《前任3》票房突破15億,打破華語愛情片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