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音樂、光影與致敬——《愛樂之城》詳解

從水城威尼斯世界首映之後的炸裂口碑,到金球獎7提7中的破紀錄橫掃,再到打平奧斯卡歷史提名次數14次的記錄,《愛樂之城》,連帶著它的導演達米安·查澤雷,兩位主演瑞安·高斯林和艾瑪·斯通一起統治了這半年以來的電影界全部話語權。

如果將今年奧斯卡的三大種子簡單總結,徹骨的《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本冷冽的現實主義文學,細膩的《月光男孩》則是一首動人的詩歌,那麼《愛樂之城》,就是一場絢爛、又有一點不真實的夢。就如同影片的英文名一樣,La La Land字面意指天使之城洛杉磯,但在美式俚語中,它也有「自我沉浸的夢想世界」的意思。這是一個再絕妙不過的雙關,《愛樂之城》發生在洛杉磯,在眾多洛杉磯地標取景,而它的故事,就像被部分人詬病的一樣,充滿了理想主義的情節。

到現在《愛樂之城》上映三天,票房不如預期的同時卻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討論狂潮,正反面觀點一股腦的佔據了朋友圈。本篇文章試圖從技術層面簡要分析導演是如何通過鏡頭語言將一個看似單調簡單俗套的故事講的引人入勝,引人落淚。

= 造夢的歌舞形式 =

影片從首映之初就打著「黃金歌舞片的迴光返照」的旗幟掀起一番熱潮。自歌舞片與上世紀20年代與有聲片一同誕生之初,這種從音樂劇演變來的電影類型就被賦予了造夢的屬性。無論是《爵士春秋》中奄奄一息的導演吉德安躺在擔架上看著舞台上的舞者們瘋狂的演繹自己人生中的最後一幕;亦或是《歌廳》中打掉腹中胎兒緊接著重回舞台振臂高歌的舞者麗莎。他們都將在傳統劇情片中難以表達的情感用最具視覺、聽覺衝擊力的形式展現出來。

《爵士春秋》

《歌廳 》

而在《愛樂之城》中,雖然沒有鮑勃·福斯天馬行空一般的想像力,也沒有金·凱利、金傑·羅傑斯或者弗雷德·阿斯泰爾那樣精準到如同超級計算機一樣的舞步。但達米安·查澤雷《愛樂之城》中的歌舞片段卻和整體敘事做到了最大化的融合。自第一幕銀幕從4:3開屏到Cinemascope(2.55:1)的5分鐘高速公路長鏡頭起,絢爛、多元、熱情似火,數十名舞者連同諸如小輪車、滑板、跑酷等特殊群演,隨著笨重的膠片攝像機的流暢運動一同將觀眾的眼睛死死的鎖到屏幕上。而這不僅僅是一段無聊的炫技而已,看過一次之後在返回來看這一場,「翻山越嶺,我想要爬上高峰,追尋那閃耀之光」,<Another Day of Sun>這首歌也唱出了在洛杉磯追夢的人心中對未來無限的憧憬。

4:3

2.55:1

而隨後的幾段歌舞基本都用在影片前兩章冬、春中男女主角Mia和Seb從在高速公路上的「冤家初識」到格里芬天文館中的星空共舞之間。這些都讓兩人在傳統敘事下略顯草率的情感構建變得合理起來。

拿兩人從無聊的泳池派對出來來到格里芬公園夜幕下共舞的那一場戲來舉例。Seb說話之間抱著路邊的燈桿就是一個180度的繞桿,這對即使不是資深影迷的人來說也是一個再明顯不過的信號,這個對於《雨中曲》的致敬就像一個信號,兩人從這裡開始對唱,「只可惜這裡只有我和你,浪費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歌詞中兩人從一開始的互相「嫌棄」和「埋怨」,曖昧情愫不言而喻。隨後踩著樂點起舞,即使偶爾一兩個動作沒有完全合拍,但其中蘊含的情感力量也讓兩人的感情也迅速升溫,要不是來得不是時候的電話,早在那一晚兩人就已定情。

《雨中曲》

這就是歌舞之於《愛樂之城》的作用,它是敘事的載體而不是電影的重點。影片進入後半段,歌舞片段幾乎消失,所以《愛樂之城》在某種意義上講是吸收了傳統歌舞片的養分,不僅僅是情緒上,也是細節的致敬上,融入到整體敘事中。又通過最後的7分鐘那場令無數人心碎落淚的回溯蒙太奇,混剪歌舞片段和現實回憶,將Seb心中對於這段錯過的愛情的所有追憶以情感程度最大化的形式展現在銀幕上。這就是《愛樂之城》中歌舞片段的意義,它沒有試圖像黃金時代歌舞片用絢麗無比的編舞和舞技來打動觀眾,它融合了現代的先進技術(前兩段歌舞的長鏡頭),加之無限的情感表達,將傳統劇情片敘事體系下難以明說的角色情感用最直觀的造夢方式展現。

= 音樂在影片中的作用 =

作為一部歌舞形式影片,音樂、甚至整個聲音環節對於影片的作用都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先拋開影片中的原創歌曲,先說說音效在《愛樂之城》中的作用。一個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推動敘事節奏,影片中兩次出現電話鈴聲,第一次是在Mia咖啡廳遇見女明星買咖啡的時候,她看著光鮮亮麗的偶像走出咖啡廳,看得出了神,這時短促的提示音將她從臆想拉回現實:自己要去試鏡了。一個簡單的對比很好的道出了Mia的狀態:一個懷揣明星夢的年輕女孩,在咖啡廳兼職維持生活,業餘時間四處試鏡。

(破碎的手機屏幕也能看出Mia拮据的經濟狀態)

第二次是Mia和Seb在格里芬公園的踢踏舞之後,兩人在長凳前站定,就在即將吻上的一瞬間前,Mia的電話響起,是她一段時間以來在約會的男孩Greg。這裡突兀的打斷在電影中用了至少2次,這種歡喜冤家的設定也是通俗愛情片中經常會用到的,最著名的可能就是1934年弗蘭克·卡普拉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的《一夜風流》了。在影片的春章節的最後一幕兩人終於一吻定情之後,達米安·查澤雷用了一種幾十年前流行的結尾方式,圓形的收幕定格在兩人的雙唇上。這種方式太過深入人心,筆者在影院中甚至聽到有人發出了「誒?這就結束啦?」的感嘆。

除了這種小的音效之外,影片的主題曲<Mia & Sebastian』s Theme>也不僅僅是個主題曲這麼簡單。在影片開頭結尾出現了三次的餐廳相遇戲無需多言,這一段由Justin Hurwitz編曲的動人旋律在影片中就如同醍醐灌頂一般,每次出現都會讓Mia或Seb意識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在為了「學術研究」去看《無因的反叛》那一段戲中,Mia被Greg拉去參加和Greg哥哥無聊的晚宴,聽著虛偽又噁心的對話逐漸出了神,抬頭看見餐廳中的音響,腦海中卻響起了初識Seb時他彈奏的旋律,一瞬間點醒了自己,跑出餐廳,奔向真正的愛情。這一段略顯超現實的情節(餐廳怎麼會放Seb的即興爵士樂彈奏呢)很好的推動了情感,讓Mia從猶豫不決到滿面幸福的微笑的奔向Seb,只需這一曲。另外再提一句,在Mia向遠處奔去的時候,攝像機向上一搖俯拍,然後銀幕左邊就飄出了無數白色的花瓣,「造夢」之意在明顯不過。

再一個就是影片後半段Seb在那次愚蠢的近乎羞辱的樂隊硬照拍攝中,完全不尊重藝術的攝影師讓Seb擺出滑稽無比的姿勢,假裝投入。也許是太過羞恥,Seb在摸到琴鍵的一剎再次彈起了那段<Mia & Sebastian』s Theme>。緊接著他奪門而出,開車奔向Mia演出的劇院,但為時已晚,激烈的爭吵之後,是Seb獨自蹲在路邊的身影。

將這兩段對比起來看,<Mia & Sebastian』s Theme>這段旋律分別讓Mia和Seb意識到對方之於自己的重要性,隨後不顧一切的去找尋對方,但結果的不同,實在讓人唏噓。

而這裡就不再說影片中其他原創歌曲的作用了,看歌詞就明白了。

= 導演如何通過燈光和鏡頭造夢 =

又是「造夢」,可以說導演無時無刻的在影片貫徹這一屬性。除了上文提到的運用歌舞形式以外,導演連同攝影師和燈光師在非歌舞片段的傳統敘事橋段中也融入了造夢屬性。

在兩人第一次在餐廳相識的那場戲中,Seb皺著眉頭一副不耐煩的樣子彈奏著無聊的<Deck the Halls>,隨後鏡頭緩慢的搖到Seb彈奏鋼琴的手,隨後在背後從右到左搖過,,之後我們看到他輕輕撫摸著琴鍵,慢慢的彈起了自己真正熱愛的音樂,也就是之前提到的主題曲<Mia & Sebastian』s Theme>。隨後鏡頭切到中景,周圍餐廳中的燈光漸漸暗下,我們再也看不到食客,就連他們嘈雜的聲音也消失了,一束黃色的錐光打到高司令身上,此時他身處高檔餐廳,但導演卻利用燈光的布置讓他似乎身處自己的獨奏音樂會,享受著萬人注視。這段同樣是超現實的拍攝手法,一曲彈過之後,Seb泄憤似的恨敲琴鍵,站起,似乎在等著食客們的掌聲與讚歎。但並沒有,等來的,只是J.K Simmons扮演的魔鬼餐廳經理無情的辭退。

再有就是影片的結尾部分,Mia成功之前的最後一次試鏡,選角導演讓她自由發揮,給他們講一個故事。Mia在短暫的停頓和思索之後,緩緩地輕吟淺唱出了自己的姑媽在巴黎的經歷:「縱身一躍跳進塞納河,因河水冰冷打了一個月噴嚏,但她說如果有機會,還會義無反顧,再跳一次。」這是影片中最動人的一曲,是Mia的夢想宣言,鏡頭從兩位選角導演的背後開始,燈光又一次緩緩暗下,逐漸拉近,用找近距離的特寫拍攝Mia的面部,觀眾在看到Emma Stone的面部瑕疵的同時,也被Mia近乎嘶吼出的歌聲和對理想的執著、對失敗的憤恨所打動。在這裡導演又一次從的背後繞過,當鏡頭從右側轉向左側,我們看到她的表情由猶豫變得堅定,由平靜變得激動,大聲唱出了每一個懷揣夢想的人內心的吶喊:「誰知道它會帶我們走向何方,但這也正是他們需要我們的原因。」

除此之外,與《爆裂鼓手》正相反,《愛樂之城》在剪輯上可以說是「刀刀」珠璣,不僅僅是開場15分鐘的兩個長鏡頭,在幾乎每一場戲中,達米安都可以的規避掉了剪輯,就連對話都盡量用一個鏡頭順下來,很少有正反打(後半段在家中吃飯的吵架戲除外)。拿兩人熱戀中那段蒙太奇的最後一場來舉例,兩人在爵士樂酒吧中,Seb在台上瘋狂的演奏,Mia在一旁為他盡情的舞蹈,一般來說正常的導演要麼拍一個中遠景,要麼就乾脆正反打切過去,但達米安沒有,他將攝像機放置在兩人中間,讓攝影掌機在兩人之間迅速根據音樂節奏的來迴轉動鏡頭方向,營造出了一種超現實的夢境感。這其中對鏡頭轉動時間點的把控,焦距的切換都無形中為拍攝增加了許多難度,更別說他們用的是略為笨重的膠片攝像機。

這並不是什麼高超的電影技法,但用在這裡卻無比的恰如其分。導演充分的抓住自己劇本的精髓,與最恰當的鏡頭語言相融合,讓劇本中潛在的感性力量數倍提升。讓人「移情」,感動落淚不是什麼無聊的煽情,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不是只靠台詞就能實現的。

= 各個形式的致敬 =

都說《愛樂之城》是對好萊塢,不僅僅是歌舞片,更是全部經典類型的一次集中致敬。在我看來,這些並不能算是影片的重點,只能算是導演的私貨。會讓業內專業人士,和像你我一樣的瘋狂電影考據癖激動不已。電影中的「致敬」只能是錦上添花,不能作為全部的重點。在這一點上《愛樂之城》做得很好,它並沒有被致敬的心思所捆住手腳,影響到影片的敘事,它將那些經典影片中的經典橋段融入到了影片敘事,抑或是微笑的細節當中。在不影響整體影片前提的前提下,給了影迷更多的驚喜。

在這裡我們將影片中的致敬分為三類,簡單的說一下

融入到敘事中的影片

這樣的影片共有兩部,分別是《卡薩布蘭卡》(大陸上映版翻譯為《北非諜影》)和《無因的反叛》。

女主角Mia所工作的咖啡廳正在《卡薩布蘭卡》中褒曼和鮑嘉曾經取景過的窗戶對面。而影片最後的重逢戲也於《卡薩布蘭卡》中的結尾重逢不謀而合。

《卡薩布蘭卡》

而《無因的反叛》就更加明顯了,Mia和Seb前去「學術研究」的影片就是《無因的反叛》,隨後膠片燒毀,兩人又驅車前往了這部影片中最著名的取景地——格里芬天文館,就連開車駛入的鏡頭都一模一樣。這裡是兩人最終定情之地,也是兩人在最後的試鏡之後重逢之前的最後一次相見。

除此之外,影片中Seb在泳池派對中和Mia在一次試鏡中穿著的紅色夾克都有意無意的指向了James Dean在《無因的反叛》中最著名的裝束。

《無因的反叛》

歌舞片段的細節

這裡就比較多了,挑幾個重點的說:

兩人在格里芬天文館那段腦洞大開的失重星空舞蹈的靈感是來自迪士尼經典動畫片《睡美人》

《睡美人》

而開場的高速公路長鏡頭,堵車的靈感來自費里尼的影史經典《八部半》

《八部半》

而那個氣勢十足的搖臂俯拍接車頂共舞是致敬了《名揚四海》。

Mia和Seb在格里芬公園長凳上的舞前熱身來自《伴我婆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公園長凳這個地點明顯對應了導演的處女作《公園長凳上的蓋伊和瑪德琳》,而蓋伊和瑪德琳又分別是《瑟堡的雨傘》中角色的名字。

可以看出,在歌舞片段中,導演和編舞一同汲取了不僅僅是經典歌舞片,更是經典影片的養分,在配合數十年間發展出的更高級的電影工業水平,營造出了一場場夢幻般的歌舞場景。

= 美術上的小心思 =

而在美術服裝層面,達米安就更加放開手腳,從Mia室內張貼著的海報到片中角色的服裝配色,都能看出一些過往經典的端倪。

其中最具特點的可能就是《愛樂之城》對於高飽和色的運用,這明顯是借鑒了雅克·德米奪得過金棕櫚的經典《瑟堡的雨傘》,事實上,《瑟堡的雨傘》是對導演本人最重要的一部電影,甚至可以說沒有之一。是這部電影讓他愛上了歌舞片這種形式,讓他一是到電影還有如此的魔力。《瑟堡的雨傘》也是唯一一部在威尼斯電影節官方指南里的導演闡述中被提到的電影。但在《愛樂之城》中,達米安和美術指導並沒有像雅克·德米一樣對高飽和色進行肆無忌憚的粉刷,它更多地藏在了布景細節或者是人物服裝上(比如第二場公寓長鏡頭中,每一個房間都被布景和燈管布置成了一種高飽和單色),讓大眾更容易接受。

《瑟堡的雨傘》

再有就是大部分人都能看出來的,在Mia搬到Seb的住處之後,有兩場戲(兩人合唱<City of Stars>和晚餐吵架戲)用到了希區柯克的傑作《迷魂記》中的打光。那也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場景,斯考蒂來到朱迪的賓館房間,窗外滲透進來的綠色霓虹燈光透過紗制的窗帘使屋內迷幻感十足。《愛樂之城》中用到了同樣的燈光設置,在Mia和Seb合唱那一場中,Mia身著的紫色長裙甚至都與金·諾瓦克在那一場中穿著的服裝一模一樣。

《迷魂記》

當然,《愛樂之城》涉及到的致敬橋段還有很多,國內也有人專門考據了全部致敬梗的出處,大家如若感興趣,也可以找來一讀。

但這些都不是電影的重點,頂多是讓像我這樣的迷影宅男看到的時候會心一笑。但《愛樂之城》,真的不是一部有門檻的電影。它適合所有人,無論你是單身,還是情侶,是心灰意冷的事業的失敗者,還是滿懷希望剛剛走入社會的年輕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尋到對自己的意義。

《愛樂之城》太過豐富,它關於愛情、也關乎理想;它講述成功、又不免失敗。它是艾瑪·斯通的輕吟淺唱,也是瑞安·高斯林的低聲哼曲,更是他們兩人在Griffith公園紫色夜空下翩翩起舞的身影。它可以是理想主義者的奮不顧身,也可以是失敗之後的沉淪、振作、再次嘗試。它是對歌舞片黃金時代的完美致敬,也更是返璞歸真的電影本真。它用最簡單的故事,最理想主義的人物,和最具造夢屬性的歌舞形式帶給了太多從普通到閱片數千的人同樣的感動,這種感動,會讓人坐在影廳座椅上回想起,自己瘋狂的愛上電影的那一刻。

___________________

主編|周祚

責編|楊楊楊

郭連凱:影迷。


推薦閱讀:

關於韓國電影《大叔》(又名《孤膽特工》)?
《行路難》第二十六章 小狐狸
想到了就開乾的人,會是職場大贏家

TAG: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