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改變了地理——西線戰場1914-1918
題圖:一戰中大型地下節點公事的結構圖示
之前曾經簡略的介紹過土飛機這個東西——它改變了地理
而在土飛機最終升起之前,實際上還有著曲折的過程和無數的故事,以及工程兵的無數努力
零散的寫一寫,內容大部分來自《佛蘭德斯戰場之下:坑道兵戰爭1914-1918》
大戰在即
日俄戰爭之後,軍人們發現永固工事極難攻破,這同時也激勵著工兵去採用代價較低的爆破來解決問題。在1913年6月,英國皇家工兵就舉行了這樣一場演習。
攻方從懸崖底部的掩體內向守方陣地掘進,利用地形掩護減少工程量,而守方用前出的兩條防禦坑道進行反制。
而當時的工兵,也成為了軍隊中最主要的角色,他們不僅要接受作戰訓練,還要能夠作為工程師,因此必須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但英德兩國的體制卻不一樣:在德軍中,所有的工兵都是作為士兵受訓參戰;而英軍分為工兵和勞工(其中就有大量的華人勞工)。在之後的戰爭中,英軍的體制被證明是長期正確的,而德軍最終也向其靠攏。
英軍工兵統帥諾頓·格里夫斯的作用更是明顯,甚至有人認為,德軍與英軍實力不分伯仲,而其坑道戰的屢次失利,正是因為差一個諾頓·格里夫斯。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軍最先踏上歐洲大陸的一支軍隊,正是這些工兵。
戰爭與地理
德軍上尉沃爾特·克蘭茲,同時也是一名地理學家,於1913年提出應該了解弗蘭德斯地區的地質狀況,以配合施里芬計劃。但施里芬計劃的支持者們完全無視了他的建議,認為德軍無往不勝,任何複雜地形都無法阻止德軍的推進。
1915年,德軍高層終於意識到,前線需要地理學家來指導戰爭。而克蘭茲上尉在戰爭中運用地質學的思想,也開始成為了最初的「戰爭地質學」(Kriegsgeologie)
而同一年,英軍也意識到地理學家的重要性,一批大學學者加入軍隊,指導前線作戰,他們能夠帶領工兵找到最好的挖掘路線,以及最重要的——如何獲取水源。
圖:帕斯尚爾戰場的複雜地質狀況
在複雜的地質條件下,挖掘工作也多種多樣,工兵們針對不同的地質狀況使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掘進,而在戰場上,工兵們自製的工具則更為高效。
左圖為標準工具,右圖為自製工具
挖掘技術哪家強
挖掘是工兵日復一日的主要內容,而挖掘的姿勢直接關係到坑道作戰的成敗。
正在用鶴嘴鋤挖掘的德軍工兵:
當然,這裡是戰場,不是礦井,更不是Minecraft,在掘進時,首要的一點就是隱藏自己。如果使用傳統的鋤鎬鏟等工具,就極其容易暴露自己。
英國人的做法非常獨特,工兵用腳蹬式的尖銳工具躺著工作,為了進一步減小雜訊,靴子外面也用麻袋或橡膠墊上。這使得英軍工兵在使用傳統工具的德軍面前得到了巨大優勢。
圖:正在使用腳蹬工具的英軍掘進小組
而在缺氧環境下日復一日的掘進,在精神和體力上,對工兵來講都無疑是巨大的考驗
我見識過無數的炮彈和煮雞手,但我討厭挖礦。沉悶、骯髒、壓抑、危險——總之非常可怕。你要靠手和膝蓋花幾個小時把自己弄下去,人們排成一條線,把包從兩腿之間傳回去。你不能站起來,因為坑道只有4英尺高,這樣爬行幾個小時後,你就算到了外面也直不起身。這是我在西線戰場乾的最累最痛苦的工作,即使他們遠離槍林彈雨,我們也絕不羨慕這些成年累月工作的礦工。我見識過無數的炮彈和煮雞手,但我討厭挖礦!!!
——列兵 唐納德·霍奇,皇家工兵西肯特團
在地下戰場上,有一批人開始脫穎而出——煤礦工人,和大頭兵比起來,他們簡直就是大師級的掘進高手,越是難以掘進的地帶,他們的技能就越能夠得到發揮。而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先驅,煤礦業十分發達,國內也有大量礦工。
參與戰場掘進的礦工,可以看出,他仍然穿著英國煤礦工人的經典裝束
1915年,諾頓·格里夫斯將軍開始親自遊說國內的礦工加入到掘進隊伍,他甚至從步兵中尋找優秀的礦工,為此,他的勞斯萊斯上裝滿了葡萄酒——如果步兵指揮官抱怨,那就和他喝一頓
而掌控掘進的方向也至關重要,為了確定方位,工程師們要奔走於各個施工點,確認施工的方位正確,而工兵按照工程師的方位記號向前掘進,將木板正中盡量對齊,以保證不會跑偏。
隨著工程量的擴大,戰爭雙方都在試圖用機械代替人力,雖然沒有隱蔽性,但在基礎坑道或表面陣地的修建上機器顯然更勝一籌
投入使用的德國掘進機和圖紙上的英國掘進機
西線曾經使用過的英國掘進機
地下建築師
俗話說:要想富,先擼樹。野戰工事缺了木料,不過是質量下降,而地下坑道若是沒有木料來支撐固定,就會寸步難行。
奮力擼樹的英國女工和三哥們
德軍補給站中堆積如山的木材,大部分準備用來作為坑道支撐的材料
英軍在積累了戰時經驗之後,擬定了一套施工標準。標準坑道為130cmx69cm,在坑道及豎井的起點處稍微寬鬆,為152cmx76cm,用於交通的坑道便於奔跑,為183cmx91cm。
另一方面,在穿過含水層時,為了避免透水,必須要用鋼圈將分層地帶隔離開
德國人則別開蹊徑,開始嘗試用混凝土大量製造成本較為低廉且防腐的隔離圈,甚至可以在前線的掩體中現場製造,以節約運輸成本
而坑道的入口要有防水和防毒設施,防水通過開挖排水溝就可以解決,大型坑道入口都掛有多層防毒毯(題圖也表現了這一情況)。
耳聽八方
圖:英軍坑道防禦體系
自從坑道掘進用於戰爭,防禦敵人掘進的手段也就應運而生,最簡單的一種就是聽掘進的聲音,中國古代就有埋缸當做「地聽」的辦法,而在西線戰場上也有五花八門的聽聲工具
水壺+聽診器改裝成了標準的聽聲工具,而其效果也得到了認可,下面是對發現距離的測試
可以看出,這種工具對於防禦敵人對硬質土壤的掘進非常有效,這也是偵聽的主要內容
他們甚至還把自來水公司用來檢查水管的檢漏棒拿到了坑道里
而在科技力世界第一的德國,西門子-哈爾斯克公司立即研發出了地下偵聽設備
通過簡單交叉定位的方法,就可以大致確定敵人的位置了,這也是防禦性坑道構成分叉形狀的原因。
隨著坑道規模的擴大,出現了更高級的電力監聽站,防禦陣地的節點放置了電力控制的監聽器,只需一個監聽員戴著耳機坐在監聽站,上方放置了電流表,顯示是否正確運行。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確定了敵人坑道的位置,就要將其破壞
首先用一種特製的鏟子,就像洛陽鏟一樣(我打賭,如果他們見過洛陽鏟的話,絕對會把這破玩意扔了),打出一個細長的洞
然後塞進去一個棍子,前面綁好引信和炸藥,有些時候乾脆就直接用一個土製炸藥包代替,之後用沙袋隔離,工兵退後,對敵軍坑道進行爆破。
甚至可以利用爆破點進行釣魚,進一步消滅敵人趕來的救援隊
另一方面,雙方的坑道有可能發生相遇,尤其是防守的監聽點,更容易遭遇敵軍,此時就要有便於在狹小空間內使用的貼身武器,自動和半自動的手槍當然是首選,同時在戰場上也開發出一些應急的簡易武器,例如加拿大軍隊開發的護手小刀以及英軍改造的超短恩菲爾德:
而在戰爭遺址中也能找到戰鬥後留下的彈痕
當然,坑道戰中雙方不斷地鬥智斗勇,針對敵軍的破襲,工兵們發明了反制的方法。他們把聲音比較大的工具綁在繩子上,拉動繩子發出聲音吸引敵人的注意,使他們主動暴露目標
一旦發現敵軍坑道口,一般的做法是用便攜的炸藥包炸毀坑道口,當然,英國人發明了一種更加有效的武器,他們在炸藥包外面套上球形的外殼,丟進坑道之後不會被台階卡住,而是一直滾動到坑道深處才爆炸,能造成更大的殺傷。
送敵人去坐土飛機
坑道戰的最後一步是通過地下爆破,直接破壞敵人的表面工事,俗稱「土飛機」
在進行爆破之前,首先需要計算所需的規模,一方面能夠合理利用資源,另一方面則更為重要,地下爆破不僅能掀翻上層,對地下工事的破壞也要考慮,用來摧毀坑道的炸藥包只用兩排沙袋就能隔離,但土飛機的炸藥量,動輒數百數千磅,大型炸點甚至動用數萬磅,自然要計算好撤離的距離。
當然,一切的前提是挖掘工作比較順利,不然就會偏離正常預期,比如177坑道連的戰例,看起來就比較失敗。
英軍的土飛機由於掘進長度不夠,炸在了無人區里,而德軍的三個土飛機也只有一個稍微摸到了英軍陣地外圍。
這是一張簡易土飛機計算尺
這是漢化版的,有興趣的童鞋可以試著計算下,炸學校需要多大的土飛機23333
計算出所需的炸藥數量之後,將所有的炸藥裝在防水容器里堆積起來,之後建立數道隔離牆,以防衝擊波進入坑道內部。之後就可以準備起爆了。
而為了提高效率,大規模爆破通常盡量採用樹形結構,利用同一個主要坑道完成多次爆破任務,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工程量,也提高了隱蔽性。雖然被發現後,容易被一鍋端,但好像並沒有出現這樣的戰例。
1917,震顫的梅西訥
60高地附近的英軍地道網路(紅)及雙方表面工事(黃藍),從1916年下半年開始,英軍在梅西訥陸續安放了大小不一的26個土飛機炸點,有2個被迫放棄,4個沒有引爆。圖中由上至下分別為70000磅的「拖拉機」及52700磅的「60高地」炸點
這26個炸點沿陣地一線排開,最南端的四個炸點「鳥籠」由於戰線推進落到了英軍後方,而德軍發現並摧毀了比較靠前的炸點「小護城河農場」,還有一個炸點「佩卡姆」由於被水淹沒廢棄。
1916年8月,英軍發現自己挖出了一條德軍坑道,這意味著德軍開始進行反制,而如果提前引爆,則效果將大打折扣。但德軍步步緊逼(雖然德軍並不知道這裡埋好了一個大號土飛機)。英軍最終選擇使用小規模爆破摧毀德軍坑道,從而保衛自己的炸點。
經過周密計算,英軍埋好了兩個500磅的炸點,隨著一聲巨響,德軍坑道上方迸發出一股青煙,英軍鬆了一口氣。但有句老話說得好:德國造,炸不倒。英軍試圖用更大的爆破解決問題,但這次他們不小心把自己的坑道炸了個稀巴爛,重新挖一條又來不及,乾脆放棄炸點,而一臉懵逼的德軍歪打正著,擺平了一個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在哪的炸點。
但話說回來,德軍本應對這些反常情況有所戒備,而德軍工兵指揮官福斯萊茵也提出了自己的擔心:
我們沒有聽見英軍的動靜,但他們陣地上的灰綠沙袋說明,他們就在那裡
但福斯萊茵最終過於樂觀,他曾經認為部隊應該撤出過於明顯的表面陣地,但他又不敢相信,英軍居然在這裡準備了最大號的土飛機。
1917年6月7日凌晨3時10分,隨著工兵按下起爆器,上百萬磅的炸藥幾乎同時起爆,火光如白晝般照亮大地,烈焰夾雜著砂石騰空而起,德軍陣地瞬間化為一片煉獄。
最開始是大地開始可怕地顫抖,太不可思議了,司令在山下遠處有鋼樑保護的掩體里,還有一個掩體里是戰地記者。當時我們還議論,這些人肯定震得像骰盅里的骰子一樣。那是一大團火焰,像聖保羅大教堂一樣高——我估計得有800英尺。還有一道白熾閃光,我們明白溫度可能有三千攝氏度。最終,我能找到的最大塊的德軍,是一隻還插在靴子里的腳。
——布萊恩·弗雷靈中尉,皇家工兵171坑道連
我的夢想就是當一名工兵,這比待在火力組更好。你永遠忘不了這樣的爆炸——我從未見過如此場景,胳膊、腿、樹木和磚塊落得遍地都是,我記不清當時的聲音,但我想在同時就開始了炮擊。但是那股火焰真TM大——那就像,那讓我想到——我從來沒有見過類似的東西……很難去描述它……就像一整座山都飛到了天上,一整座山。我一輩子都忘不了。我當時在想:這得有多少倒霉的吊毛被幹掉了。
——列兵約翰·雷·萊斯特,皇家工兵171坑道連
陣地上少有的還算完整的物件——被整個掀翻的德軍地堡
一瞬間,近萬德軍灰飛煙滅,英軍奪取了陣地,但一周後德軍的反攻又把英軍反推回去——當然,這不能說是坑道部隊的無能,畢竟整個伊普爾戰役,本來就是由無能的英軍參謀部固執地發起。但是梅西訥戰場上的工兵,卻稱得上是整場戰役中唯一的閃光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