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部隊會出現「軍校碩博下基層,軍隊科研單位從地方招人幹活」這種現象?

現在軍隊院校培養的碩士博士經常往基層而非科研單位分配;科研單位需要人才,又從地方招聘或引進。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為什麼不直接把軍校培養的碩博分配到科研單位呢?真的是因為基層缺這些碩士博士嗎?


這篇文章可供參考,從文中可知,造成這種問題的根源是部隊的勞資關係現在很有問題。

軍隊的幹部制度,無論加上怎樣的政治光環,無非是人事制度的一種。這個人事制度包含,但又不限於僱傭關係。而任何一種僱傭關係,都存在用人單位與提供勞務者的博弈問題。雙方博弈的資本,就是所謂「議價能力」。換句話說,用人單位可以提出要求,勞務提供者可以開出價碼。至於能不能實現自己的期望,要看雙方有無讓對方值得交換的對價。

需要指出的是,軍隊作為一個特殊的集團,並不是如普通追求盈利的公司一樣,分為僱主與僱員兩個階層。而是存在「頂層—中間層—基層」這樣的結構。

我們都知道,所謂改革,就是要打破舊的利益格局,實現體制的高效運行。在實際當中,就是要打破「中間層」的利益集團,讓資源向真正幹事的基層傾斜,以實現「錢花在刀刃上」的效果。

那麼,改革難在哪裡呢?

難就難在,「中間層」的某些利益集團,在為自己攫取利益的同時,還部分實現了一個功能。讓頂層的改革者投鼠忌器,難以抉擇。

這個功能就是:打壓基層的議價能力

司法領域有句話:公力救濟是私力救濟的基礎。想要議價,必須有一種可以讓自己腰桿硬起來的東西。

軍人這種特殊的職責,決定了軍人必須將部分個人權利讓渡出去,而國家則給予軍人合理的補償。換言之,雙方互相支付對價,實現大體的公平公正。我們將其稱之為「讓渡—補償」制度。

然而,某些利益集團的存在,讓這一簡單的議價過程變得撲朔迷離。

在地方,勞資雙方各有其議價基礎。其中,勞方最根本,最基礎的議價資本,是其辭職或跳槽的能力。如果勞動合同或事實上的合同明顯失去公平性,變得對勞方單方不利的話,起碼可以通過辭職來結束這種狀態。資方也因此不可能太過過分。

然而,軍隊特殊的性質,決定了軍人永遠不可能如企業僱員一樣擁有隨時辭職的權利。換句話說,即使要面對工作環境(邊疆高山海島)、管理模式(封閉式管理24×7工作制度)、勞動強度、危險因素的不如人意,也必須要履行自己的職責,決不能玩忽職守甚至臨陣脫逃。自行逃離部隊者,將會受到法律的嚴懲。

換句話說,廣大基層軍人,已經將跳槽和離職的能力、工作環境、部分人身自由、勞動強度、規避風險的能力等地方人員本可以享受的各種權利讓渡出來。國家也應當給予適當的補償。只有當這種補償大體合理公平的時候,才能營造純正的內部風氣,提供栓心留人的基本前提。

那麼這種補償是如何進行的呢?大家都知道,主要通過(相比地方人員提前)退休以及轉業(包含自主和安置)制度來實現。

先說退休,現行的政策適用于軍齡滿三十年或年齡滿五十歲的師團職幹部。考慮到軍隊金字塔形的人員結構,與基層官兵基本無緣。

那麼轉業呢?

先說安置。安置本是國家安排軍隊轉業幹部的最主要形式,是計劃經濟時代的殘留。是曾經保障軍人利益的根本制度。需要注意的是,在計劃經濟時代,幾乎所有社會資源都集中在「體制內」。當時的安置制度,保證了轉業軍人享有事實上的優越地位。整個國家幾乎可以說是依靠轉業制度,迅速建立起一套行政制度。軍人的政治和經濟地位同時也得到了根本的保證。

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地方政府事務日趨繁雜和專業,以及更加獨立合理的人事制度(如國考)。地方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已經不再將轉業軍人作為任用的主要對象。而軍隊人員由於專業、思維、年齡等方面的限制,難以在地方政府真正的展開工作。換句話說,就是「邊緣化」的現象。

既然存在「邊緣化」的現象,那麼對勞方來說,怎樣才是最「理智」的行為?那就是趁年輕,早日離隊。現行的轉業政策,除團以上領導幹部,其他轉業幹部的待遇無實質性差別。換句話說,服役18年和剛畢業的年輕人,所得到的「補償」是大體等同的。甚至由於年齡的優勢,年輕人獲得「補償」質量更高。這就形成了一個「倒掛」或者說「倒懸」現象。

這就是諸位戰友之所以關注轉業的核心問題所在:在不考慮自主制度的情況下,服役時間越長,反而越吃虧。

實際上,單純的看問題,是很容易解決的。只要建立起一個以服役年限為基礎的補償制度,再加上一定的調整係數,就可以合理的引導軍官長期服役。比如建立退役金與服役時間相掛鉤的制度,服役越久,退役金呈加速增加的趨勢。利益槓桿只要真正實行起來,就會產生對幹部的引導作用。這是最基本的管理常識。

然而,利益集團的存在讓這一簡單的常識產生了變化。事實上,不必諱言,利益集團權利尋租的根本,正是基於這種「倒掛」上。也就是大家口中所說的「想走的不讓走,不想走的逼著走」。

為了維持這種「倒掛」,利益集團必然反對一切解除「倒掛」的方案,堅持強化「倒掛」的做法。比如:

一、模糊不清的退出政策,讓年輕幹部陷於迷茫,讓兵齡較長的幹部陷於恐懼。年輕人只能看著自己的價值一點點貶值,年長些的都面臨著本領恐慌。

二、堅決反對買斷制和應金制。因為不管是買斷還是應金制,都必須建立在服役時間的衡量的基礎上。這將從根本上顛覆「服役越久越吃虧」的「倒掛」制度。當這種「倒掛」帶來的焦慮消失之後,權利尋租的空間將大大減少。何況一旦引入艱苦邊遠等調整係數,將明顯的對利益集團的裙帶們不利。

三、堅決的反對縮短自主年限。這個展開說說。

自主擇業政策,本是國家為了緩解地方安置壓力,引導軍人自主就業的一種政策。注意,其推出的時間是一個「軍隊要忍耐」的特殊時期。相對地方的工資待遇,當時的軍隊的工資標準是相對較低的。

然而,部隊經過若干次漲工資(漲工資的事隨後再談),已經讓自主待遇水漲船高。事實上,除部分發達地區外,大部分安置人員的工資待遇根本比不上自主人員。更不用說自主人員自謀職業後的收入,以及有保障之後的心態優勢。總之,能夠自主與否,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斷崖」。

對大多數兵齡十幾年的軍人來說,自主的誘惑是巨大的。但二十年這樣一個數字,決定了只有部分基層軍官能夠享受這一待遇。而這種「斷崖」現象,使得很多軍官的服役過程成為一場豪賭。越是接近自主年限,其投入的籌碼越多,越是輸不起。同時,越接近自主年限,越是容易「被轉業」,「賭輸」的可能性越大。

關鍵在於,這場賭局,其輸贏完全操縱於某些「中間層」手裡,每年都有一次開盤也就是權利尋租的機會。

這種賭局帶來一個副效應,就是最接近自主年限的時刻成為生死局。第19年成為最容易激化矛盾的一年。以至於不得不推出了這樣的政策:兵齡19年的在保證第二年自主的前提下下,可以不安排轉業。

然並卵,無非是生死局改到17、18年而已。

總結上面的分析,利益集團權利尋租的根本,就建立在「倒掛」和「斷崖」兩件事上。只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就能使得「讓渡—補償」制度得到落實,讓改革推行下去。

可現實中,我們並沒有看到以上提出的各種方案。相反,種種完全相反的小道消息不斷的冒出,讓人心神不寧。這是怎麼回事呢?是利益集團已經強大到可以對抗改革了嗎?

其實,隨著郭徐集團的倒台,以習主席為核心的黨中央、中央軍委,已經得到全體官兵的擁護。郭徐集團的殘渣餘孽已經瑟瑟發抖,不可能正面對抗改革。但某些表面上的看法,使得很多人還有不清楚的認識,一段時間內難以下定決心。

其核心就是,某些舊的做法,表面上符合所謂的「大局觀」。

剛才提過,辭職是最根本、最基礎的議價能力。但軍人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在一定時間內,是必須要將此權利讓渡出去的。那麼,這個讓渡時間的長短就成為雙方博弈的焦點。對軍隊來說,培養一名軍官耗費巨大,若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核心就是在足夠長的時間內處於戰備狀態),是一種浪費和虧本,因此希望這一段時間儘可能的長。對軍官來說,這段時間過後才能獲得補償,同時獲得一定的議價能力,因此希望這段時間儘可能的短。正常情況下,將會形成一個清晰明確的「點」,即明確的最低服役年限。

然而,一小撮利益集團的存在,讓這一問題複雜化了。這些利益集團,自覺不自覺的將這一期限儘可能的模糊化。表面上,是為幹部政策保留了彈性和餘地,這也是迷惑一些同志的地方。實際上,是為自己留下了上下其手的機會。通過釋放諸如「放開走留會讓人跑光」之類的論調,儘力維持這一年限的模糊性。

勞方的另一個議價能力,體現在其掌握的技術上。這種技術能力,往往以學歷證書等形式體現。隨著部隊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這一議價基礎,變得越來越突出。一般來說,給予技術能力強的人員更好的待遇是一種常規。

那麼,怎樣消解這一議價能力呢?答案令人憤怒:那就是有意造成的專業不對口,各種限制條件讓這些技術優勢得不到發揮。當一個人感覺自己沒什麼實際作用的時候,自然會產生挫敗感,從而降低要價。當然,他會有強烈的用腳投票的傾向。

那麼,技術的缺失造成的缺口怎麼解決?一曰「外包」,二曰「特招」。

.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邊是大量無所事事的拔草博士,另一邊是重新花錢尋求地方的技術支持;一邊軍醫大學畢業的高材生髮發大白片,一邊特招的地方醫學院畢業生填滿了中心醫院;一邊基層人員得不到培訓和提升的機會,一邊不斷的招入大量的新人,只為解決臨時性的問題。

這種行為,表面上是為部隊保留人才,引進人才。實際上,是要利用時間消解,有意的荒廢技術人員的專業能力。迫使技術人員就範,防止出現軟硬不吃的逍遙派。

議價能力之三,就是離開該單位之後的發展能力。倘若一個人有自信在地方上開創一番事業,那麼對不公正得現象,就自然不會忍耐。

那怎麼辦呢?首先是模糊不清,又明顯偏長的服役年限,讓大多數軍轉幹部年齡偏大。同時,讓這些幹部處於拖家帶口的狀態,降低其風險承受能力。同時,減少其受培育的機會,將其直接推到新的工作崗位,增加其適應的成本和時間。總之,是削弱其離開體制的生存能力。

表面看來,這些政策有利於增加「用戶粘性」,實質卻是極為打擊軍心士氣。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由於部分「好」單位與地方接觸更頻繁,轉業更加容易,實際上形成了對邊疆、基層、野戰軍人的不公,非常突出的推動了「老實人吃虧」的不良風氣。

議價能力之四,是「工」與「酬」的比較能力。只有比較公平的、傾向於「同工同酬」以及「不同工不同酬」的政策,才能激發勞動者的工作熱情。 如何打壓? 一是設置儘可能多的等級,層層疊疊,各單位管理模式不同,基層機關不同。同時缺乏合理的交流機制,即讓某些人過的舒服,又利用部分人員調動的需求製造權利尋租的機會; 二是讓基層忙於瑣碎事務,一方面消磨時間,一方面推卸責任,又一方面讓基層處於動輒得咎的狀態,消磨志氣。 三是讓各種名額成為稀缺資源。表面上是為了各單位穩定 ,防止人員向舒服單位集中。實際上是建立了一個不公平的篩子。

總之,利益集團為了保持和加強「倒掛」和「斷崖」,擺出一副「替上級得罪人」的架勢。努力模糊博弈焦點,拒絕三大民主。模糊博弈焦點,宣揚「博弈有害論」。將正常的「三大民主」與保持部隊集中統一對立起來。以實現小部分人的利益。只有建立以服役時間為基礎,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單位、不同崗位的實際情況,真真正正的讓老實人不吃虧,讓付出與回報大體成正比,才能真正的純正風氣,才能真正的夯實強軍基礎。建立清晰明白的服役、轉業、交流、培育等一系列制度,才能真正的栓心留人。

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基層軍人,真真正正想要讓部隊變得更好。如此這種困局得以打破,真是國家之幸,軍隊之幸。否則,恐怕會墮入「軍戶化」的深淵。郭徐集團最大的惡,就是出於個人私利,放縱這種現象的存在。隨著時間的積累,頗有積重難返之勢。我堅信以習主席為核心的黨中央和中央軍委,一定可以掃清積弊,還全軍官兵一個朗朗晴天!

歡迎轉載


不是,這些問題也是我們經常吐槽的。

一方面政策確實不好,讓絕大多數研究生、博士生必須分配到基層部隊,從排長干起。可是很多人考研究生就是因為性格、能力方面不適合去部隊發展,才選擇往學術方面發展,將來能夠走技術。這個政策一出,大家又必須去部隊了,然而研究生、博士生階段所學的東西,大部分在部隊完全用不上再加上心態方面不好,導致很多研究生、博士生髮展還不如本科生,研究生其實還好,博士生就特別尷尬了。而且說實話,大部分部隊真不缺那一兩個研究生、博士生,很多部隊甚至明確表示不要。

另一方面,大部分軍校研究生、博士生科研能力、學術水平確實不如研究院招的那些地方大學的研究生、博士生,無法勝任研究所的工作。因為上面所說的政策的出現,很多部隊反饋回來的問題是研究生乾的不如本科生,所以學校培養的時候,就有意的將學生往適應部隊的方向培養。這就導致了有很多的雜事,想搞學術的時候又有一堆活要干,不能用心搞學術,又怎麼指望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去勝任研究所的工作呢?博士生的科研能力不如地方大學的博士生,我覺得純粹是學術氛圍不濃,前期的積累就已經落下很多了。反正我們學校大概是這樣的。

現在政策其實也在逐漸修改了,比如說減少研究生招生名額,並且減少應屆生考研、博比例,不讓國防生(不太確定)、地方生考軍校研究生、博士生,增加在職幹部考研考博比例,下放在職幹部考研、博審批許可權。意思就是讓大部分人先去部隊實踐,實踐後根據需要再回來提升學歷,少部分人專心考研考博搞學術。

減少應屆生考研名額,實際上就是鼓勵更多的人早早地接觸部隊,畢竟大部分人即便是考上研究生還是要去基層部隊,遲早要去,晚點去不早點如去。隨著時代的發展,對於幹部學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幹部也越來越多,而讓幹部回學校提升學歷是提高幹部學歷最高效、最合理的辦法。如果為了提升部隊幹部學歷而增加應屆生考研人數,則會出現一定的斷層,導致低級崗位缺人,幹部調職流動速度變慢,這又會反過來影響畢業研究生調職的速度,因此不是一個好的辦法。而如果減少應屆生考研比例,增加在職幹部考研比例、人數,則可以加快人員流動對誰都有好處。

改革的思路是正確的,但是路還是很長。


這個問題我也很糊塗,也是導致我最後選擇離開軍隊科研系統的原因。公正來說,軍隊科研水平不差,在某些關鍵性的領域相當超前,聽一位院士首長的報告,他的最新成果讓我吃驚,難度相當於在足球場大小的空間內找到唯一存在的一隻蚊子,並且能夠清晰描繪運動軌跡。

-------------------------扯遠了--------------------------分割線----------------------------------------

首先, 基層單位高學歷人才還是不少,我所知一個普通陸軍團級單位清華碩士就有三個,可想而知基層單位並不缺乏高學歷人才。但是很多的人完成學業之後,下到基層單位再無學術環境和學術條件,更多是處理基層工作,訓練,戰備,政工教育和文字材料,最後就是謀官了。也就是說環境使得身處基層的博士碩士不可能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為科研路。

其次,我們的人才培養思路上還是有欠缺。技術類生長幹部的培養模式更多是面向基層打仗型的幹部,體能訓練,軍事技能訓練超過了技術專業素養的訓練。比如:環境監測是完完全全的技術性工作,但是這個方向的學員同樣是天天練體能,掃地撿樹葉。最後到了工作崗位上,專業知識和接收的地方大學生幹部相比,確實差了不少。也就是說專業技術幹部的培養沒有側重專業素養,而側重軍事素養,這就導致後期科研能力不足。這就好比種樹,土壤不夠厚,自然也就長不出參天大樹。

第三,地方科研實力強大,思維相對活躍。相比軍隊院校和科研單位的碩博培養,地方高校的碩博培養更具有開放性,對各方面的信息接收更加豐富,而軍隊院校和科研單位出於保密和安全,並不會提供種類豐富的講座和信息資源,反而是更多的政工教育和軍事訓練,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思維僵化。就如同蘇俄冷戰,蘇軍費勁力氣設計核潛艇,結果從特工傳回的文件上發現,這是美國人的設計思路。也就是說軍隊院校和科研單位相對的封閉性造成科研人員思想相比地方生僵化閉塞,科研能力稍顯落後。

第四,從地方院校吸收碩士博士進入科研體系是軍隊人才隊伍結構優化的方式。人才培養的成本,包括物質成本和時間成本都是很高的,與其花這麼大的力氣培養,還不如直接接受優秀的人才,節約成本。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

綜上,軍隊自身的科研系統還是要多和地方接觸,在保密的前提下,多交流合作才是我軍未來的科研道路走向,否則很容易閉門造車,浪費人才。最後重點,少扯淡,少開會,少交材料,少寫報告,少些心得體會,少些專項教育,多把時間放在科研上。


實際原因是:

1. 除非行政命令,沒幾個研究生博士生會心甘情願去基層帶兵。

2. 軍隊院校培養的人服從命令儀式比較強,不管博士碩士都還能派得下去,外面的博士和碩士說來帶兵,大部分都是抗拒的。

3. 軍隊院校人才沒有成本,能忽悠來幹活就行,多幾個博士碩士裝門面。


為什麼要邀請我?難道我被分配基層小海龜的身份暴露了?[大哭臉.jpg]

首先,基層當然不缺碩士博士啦,他們缺人倒是事實,但是他們也不想要碩士博士。

說點我個人的理解吧,出現這種現象的核心原因是BD當前僵化的人事制度難以避免的結果。

這兩天在醫院,手機碼字不方便,先佔個坑,回去了再碼吧!


當初就不應該來


你真見過軍隊碩博就知道了。

我見過,08年那時候因為一些原因在軍科院做項目,見到的碩士基本功還不如當時的還是本科的我強

這種地方招的是什麼人可想而知,在外邊沒有競爭力,同時在軍隊體制內又有關係或者明確的發展規劃,(例如招聘或者晉陞不要求成績和能力只要求死條件的某些事業單位),拿得出手的就是學歷,他們也就打算靠這個去混。

軍隊激勵體制不完善,科研部門說實話沒有業務的實際需求,又沒有戰爭的壓力,軍隊研究所演變成這樣的狀態很正常,我想上級也知道,但想解決也很難。


我想說的是平台和政策很重要,不然縱使你是諸葛在世,也只能回你的卧龍崗,躬耕隴畝!


說的好像分去院校科研院所你還能有機會上碩士和博士一樣→_→(純屬個人臆測,切勿上綱上線)


在改革期間,你說的這種現象逐步減少,今年已經取消了地方大學生考軍隊研究生。

至於你說的現象其實並不是這樣,大學、研究所的確是招了地方碩博生,但確確實實為少數,大部分還是軍校出身的。

軍隊生來為打仗,科研應該歸地方來搞。

很多傳言也說大學教員改非現役,研究所估計也是如此,這才是科研應該回歸的地方。


碩博下基層?在你眼中什麼是基層、博士進部隊、起步至少都是少校、少校會在基層連隊?至少都是機關、再說了現在部隊很多崗位是需要懂高科技的人去做事的、你的腦海里還以為部隊里全是打槍訓練嗎、這些碩博走出科研單位進到部隊幹活也是搞得科研、他們的工資條上都是寫著技術幹部、而不是行政幹部、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地方做事吧、題主你太不了解現在的解放軍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鋼廠民工日卸300噸貨,每噸6毛錢?
國防生分配中遇到這種情況到底該不該讓?
如何看待中國傳媒大學學電子競技的專業畢業包分配?

TAG:軍隊 | 博士 | 分配 | 軍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