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日本醬油廠拍的中國美食紀錄片是怎樣的?
在看這部紀錄片以前,半島君對八十年代中國的認知,還停留在苦難的階段:「鳳凰牌」自行車、解放鞋、素凈的棉衣,就是人們的生活。
但看完一部紀錄片以後,我開始改觀:原來,八十年代的中國,物產開始富饒,食物水準極高,人們很喜歡笑,生活充滿著美好和積極。
這部紀錄片是《中國之食文化》,由日本龜甲萬株式會社策劃,岩波映畫製作。八十年代初,中國開始改革,陸續開發了旅遊簽證給外國人,日本人便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順利完成取材拍攝。這裡還有一個冷知識要分享:策劃方-龜甲萬是日本一家有350年歷史的醬油廠,它和豐田、索尼一樣是日本著名企業的代名詞。在中國,又叫「萬字醬油」,很多美食家很喜歡它的鮮醇味道。
《中國之食文化》系列一共五集,分別介紹了北京、廣州、江南(江浙滬)、四川的飲食文化和烹飪技藝。在龜甲萬看來,中華料理博大精深,既有平民的日常之味,又有宮廷國宴的刁鑽菜式。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菜市場賣的食材,街邊小食店的流行食物,尋常人家的一日三餐以及現在消失的奇葩美食。不得不說,它的確是近期半島君看過的紀錄片中,最驚艷的一部。接下來,半島君會和大家分享,紀錄片裡面各種有趣、新奇的事物和美食,帶你去認識一個不一樣的八十年代,enjoy~
中國之食文化·奇葩篇
80年代的廣州清平菜市場,售賣各類鮮活的食材、乾貨和果蔬,那時候還沒流行塑料袋,人們用秸稈來綁好各種肉菜。
除此之外,菜市場還有各種野味出售,像娃娃魚、貓頭鷹、猴子、果子狸......就像一個動物園。作為廣東人的半島君,看了也很難想像,這些動物在當時居然是被食用的。直到八十年代末,國家大力出台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的政策實施保護。
在北京的皇家宴所,頤和園內的聽鸝館飯莊,一道「活吃昆明湖大鯉魚」贏得外賓們紛紛稱讚。據說,這道菜的烹制過程約4分鐘,當魚端上餐桌,鯉魚的嘴巴能張合81下,魚鰓煽動,這就是「活吃」。
而本以為只會出現在金庸小說的「紅燒熊掌」,也一度是珍美的國宴菜式。因為熊已被列為禁獵動物,各大酒店在八十年代末也停止烹制這道菜式。
中國之食文化·日常篇
和今天一樣,80年代的廣州人就很喜歡喝早茶,泮溪酒家從庭院到包房的桌子,都是坐滿了人。從小孩到老人,悠閑地品嘗著各式點心、小菜,喝很多的茶。
嫣紅梅花餅,一種蓮子餡甜點,蒸好了像一朵朵盛開的梅花。
綠茵白兔餃,是捏成小白兔形狀的蝦餃,用香菜墊底擺盤,像一群小白兔在草地嬉戲而故名,現在還能在泮溪酒家吃到。
還有椰皇蘋葉角、奶油百篇糕......當年的點心清新高雅,因為工藝和口味等原因,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只能在影片中回味。
而北京的隆福寺小吃店,一家三口拿著飯票吃早餐。像甜甜圈的酥脆焦圈兒、澆上辣椒油的咸豆腐腦,熱乎乎的豆漿和豆汁......都是大眾最愛的小吃。
在寒冷的冬天,想吃點熱乎乎的菜,北京人免不了會想到「中華第一涮」之稱的東來順,那裡的羊肉能切得像紙一樣薄,吃起來可嫩了!
此時,上海的南翔饅頭店也一樣熱火朝天。擠進店的人,慢慢品嘗著一個個皮薄透明、湯汁豐盈的小籠包,而店外還一直排著想嘗口鮮的人群。
中國之食文化·製造篇
影片在介紹料理烹飪之餘,還挖掘不少工藝作業,例如:採茶、製鹽、做豆腐、紹興酒、醋等。
四川自貢,有著世界挖掘史上第一口千米深的鹽井;都江堰完成巨大的水利工程,孕育了「天府之國」。
浙江紹興,經過七年熟成的老酒,辛辣又醇厚;長江和江南稻米釀造出優質陳醋,搭配魚肉螃蟹小籠包......這些都是前輩們的智慧結晶。
旁白生動有趣,引經據典也很地道,整個系列看完真的直呼過癮,不失為一部集美食、地理、歷史的優秀紀錄片,推薦給大家。
同時,也感謝「何執記字幕組」的翻譯,讓這個紀錄片能夠為大眾所知。文章的分析只是很小的冰山一角,這部紀錄片還有很多彩蛋和驚喜等著你們發現。最後彩蛋:由於知乎專欄不能上傳視頻,不過沒關係,關注「半島便利店」公眾號,後台回復關鍵詞:紀錄片,就可以看到啦~推薦閱讀:
※拍馬屁拍得過猛會死人!不信來看看古代這個案例!
※在中國大陸史觀里,倭寇之前中國是否沒有外敵入侵的歷史?
※【史圖館】中國歷代疆域變化9 雙雄弭兵 吳國勢大
※南宋時期最先進的政權是那個?
※《逆命人》| 第七章: 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