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過很多桂林米粉,卻可能一碗正宗的都沒吃到過(廣西三大粉之桂林米粉)

文 | 王槍槍

中國有3個嗦粉聖地——貴州、湖南和廣西。這三省米粉流派眾多,擁躉無數,但其中名氣最大,走得最遠的,還屬桂林米粉。即使出了廣西,桂林米粉的店面也隨處可見,它們通常散落在那些地段並不怎麼好的街道上,空間狹窄,桌椅緊湊。往來的食客也行色匆匆,一副不會久留的架勢,吸溜幾口就解決掉一碗粉,再喝幾口湯,一頓便捷、實惠的午餐就解決了。

桂林米粉實惠,但鮮少有人認為桂林米粉是值得仔細品嘗、認真對待的美食。這多少有點委屈了它。「北上」的桂林米粉,從經典做法到吃法,都與原產地有著明顯的差異。即使你吃過不少桂林米粉,也不一定意味著你見識過真正的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湯粉」,一個莫名其妙的錯誤

桂林米粉的起源,傳說與秦始皇派史祿開鑿靈渠 , 解決運糧問題有關 。但民間小吃的發源故事多牽強附會,大家聽個樂就好。但桂林米粉的產生確實與南北飲食文化的交融有關。正是北方移民對家鄉食品的熱愛和執著,使他們在遠離故里、以稻米為主糧的南方地區創造了一種湯餅的仿製品,北方移民成為米粉的最早消費者。此外,外地移民的湧入也促使了桂林米粉不斷推陳出新。尤其是抗戰時期來自江浙、廣東等地的軍政、工商人員和難民大量疏散到桂林,又為桂林米粉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契機,抗戰時期也因此成為桂林米粉發展的黃金時代。[1]

如今的桂林米粉主要有滷菜粉、原湯粉、牛腩粉、馬肉米粉等。前三種都比較常見,馬肉米粉一般價格較高,人們並不常吃。白先勇在《花橋榮記》里提到過桂林曾經響噹噹的榮記米粉:「提起我們花橋榮記, 那塊招牌是響噹噹的。當然, 我是指前桂林水東門外花橋頭, 我們爺爺開的那家米粉店。黃天榮的米粉, 桂林城裡, 誰人不知? 哪個不曉? 爺爺是靠賣馬肉米粉起家的, 兩個小錢一碟,一天總要賣百把碟,晚來一點,還吃不著呢 。 」

▲盛在不鏽鋼碗里的滷菜粉,三匠廚房攝

小小一碗桂林米粉便宜、輕巧,但又內容豐富,是了解本地人生活的密碼。但在經典樣式和吃法上,桂林的桂林米粉與大城市裡改良版的桂林米粉,有著非常明顯的的差異:

1、桂林米粉中最經典的是滷菜粉,而不是大城市裡流行的湯粉。所謂滷菜粉,就是將鮮粉在沸水中冒熱盛碗,然後店家在粉上輔以鍋燒、鹵牛肉等「滷菜」,淋上滷水、香油,食客再根據口味自行加入酸筍、炸黃豆、油炸花生、酸豆角、蔥花、香菜、剁辣椒等配料,也有人不放酸筍和酸豆角,據說傳統的滷菜粉在食用時,是不放酸的,因為「滷水味不夠,就用酸來湊」。

▲在桂林,米粉店裡的配菜可以讓食客依口味自由加入。三匠廚房攝

2、正宗的桂林米粉的吃法是「干拌」,即拌粉不下湯,拿到粉就加湯這是外行吃法。等吃完了或吃得剩少許粉再舀一勺骨頭湯喝,舒坦。

▲三匠廚房攝

▍滷水,桂林米粉的魂

雖然新鮮米粉有米香和微微發酵的味道,但仍需滷水提味。所以米粉好吃與否,關鍵在滷水配方。桂林人對滷水也是愛得深沉。

大體上,桂林滷水的製作方式是先在鍋中摻入清水,然後加入花椒、八角、桂皮、草果、丁香、陳皮、檳榔、甘草、羅漢果等香料和作料,先用武火燒開,後用文火熬制約若干小時,最後濾去料渣,即得滷水原汁。[1]此外,熬煮的過程中通常還會加入牛肉、牛骨、豬肉、豬骨等。有的店家為了給滷水賦予令食客唇齒生香的個性,還會加入蛇和黃鱔。

每家店的滷水配方都不盡相同,其中細緻到各配料的多寡、比例 , 火候的大小 , 熬制時間的長短等各方面都有講究。就三匠廚房的經驗,好的滷水,不應太咸,不應泛苦,有香料和作料的回甘和清香。澆在米粉上的滷水,分量要不多不少,吃完後碗里不能湯湯水水,據說行家稱這為「滷水掛壁」。

▍鍋燒,識貨的人才懂

▲三匠廚房攝

桂林米粉的滷菜花樣繁多,常見的就有鍋燒、牛巴、鹵肝、鹵舌、豬肚、馬肉、臘腸等等 。有一種「七星拱月粉」,其滷菜是由鍋燒、鹵牛肉、鹵鐮田、鹵牛肝、烤灌腸、鹵牛肚、鹵豬拱嘴等七種滷肉搭配而成,是滷菜粉里的精品。

▲滷菜,傳統米粉師傅給米粉配料,最是講形。研究桂林米粉幾十年的本土人士姚古曾這樣描述:「鍋燒、牛巴、鹵肝、鹵舌、叉燒,片片切得又寬又大,其薄如紙,提起對天,透明透亮,鼻子呼出氣來,也可以吹動它。」三匠廚房攝。

▲七星拱月粉,圖片來源:桂林米粉文化中心

出了廣西最不常見,也是最能鑒定一家桂林米粉館子正宗不正宗的,就是「 鍋燒肉」。鍋燒肉是將肉煮熟或鹵熟後 , 再用油炸制而成。 鍋燒肉的原料一般選用豬頭肉(最好是下巴肉) , 洗凈煮熟後再撈起晾乾。 然後在肉皮上扎若干小孔 , 並塗上鹽等佐料,如此反覆幾次後 , 再下入油鍋中。上好的鍋燒色澤金黃透亮,口感皮脆肉綿。

▲鍋燒

▍米粉,可口彈牙才夠味

不同於螺螄粉所用的乾粉,正宗的桂林米粉要用鮮粉。鮮粉的製作工藝並不複雜——大米磨成漿,裝袋濾干,揉成粉團煮熟後壓榨成圓根或片狀,下入開水中冒熱即可,鮮濕米粉成品外表潔白光亮、細滑、柔韌。但桂林米粉「北上」後,出於成本和用量考量,北京等城市用的米粉大多只能由乾粉發制而成。

▲圖片來源:天涯廣西

▲店家正在冒熱米粉,三匠廚房攝

吃米粉時,把米粉放在笊籬里用沸水冒熱就可以吃。粉的形狀有圓粉和切粉之分。依三匠廚房(ID:sanjiangfood)的觀察,本地人更偏好圓粉。

▍為什麼桂林米粉能抓住北方人的胃?

能風靡全國的小吃,都有兩個特點:實惠、快捷。桂林米粉顯然符合,但這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在桂林米粉的擴張路上,最不能忽略的是一個叫天等的地方。桂林米粉的經營者大多不是桂林人,而是從廣西大石山區走出的天等縣人。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他們走出大山開始在全國經營桂林米粉店,先在深圳,後到上海,2005年進入北京。2012年廣西駐京辦曾提供過一組數據,在北京,天等人在京開的桂林米粉店數量接近400家,平均每家每天能賣出300碗米粉。

中國文化中,鄉情是重要的維繫因素,甚至是「生產力」。從窮鄉僻壤中走出的天等人,一反「同行是冤家」的道理,格外團結,他們「朋友叫朋友」「親戚帶親戚」的發展模式為桂林米粉在北京的擴張奠定了基礎。

▲一碗典型的「天等版」桂林米粉

此外,天等人一方面擅打「桂林米粉」的招牌,另一方便又懂得研究北方人的口味,對桂林米粉進行改良。三匠廚房之前說過,北上後的桂林米粉幾乎是所有小吃中走樣最嚴重的,這是因為在北方已成為低檔餐飲代名詞的的桂林米粉,其實是經過改良的「天等版」桂林米粉。北方人愛吃湯麵、湯粉,而「天等版」桂林米粉恰恰迎合了北方人的口味,將以滷菜粉為主的傳統桂林米粉改造成湯粉,滷菜也由鍋燒、牛巴等,變成魚丸、牛肉、牛腩、叉燒、雞肉、排骨,分量變大,但價格低廉。在生活成本高昂的大城市裡花十幾元就能填飽肚子,足以讓桂林米粉擁有穩定的客源。

天等人窮則思變的精神以及在北京的艱辛創業史令人佩服。但三匠廚房還是偏愛滷菜粉。桂林米粉不改良就火不起來,改良後又喪失了那種獨特的滋味和個性,這還真是讓人糾結。

「螺螄粉」是另外一種廣西著名的粉,三匠廚房也有過有詳細的介紹:

為什麼螺螄粉那麼臭,還有那麼多人上癮?

參考資料:

[1]《南北文化交流的結晶——關於桂林米粉的一點思考》

[2]《怎樣製作桂林米粉》,《四川烹飪》,沙曉慈。

註:本文圖片除特殊註明外,其他均來自網路

· END ·

三匠廚房 | 廚房裡的意見領袖

微信公眾號 ID:sanjiangfood

歡迎搜索微信公眾號「三匠廚房」(ID:sanjiangfood)關注我 。本專欄發表所有文章,除特殊註明外,版權均屬本專欄所有,如欲轉載請聯繫本專欄。


推薦閱讀:

臨近米粉節 小米居然出了這麼多新玩意
吳亦凡代言小米,為什麼米粉們紛紛表示要砸手機?

TAG:米粉 | 桂林 | 饮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