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可學論(五) 以有契無通帝鄉

夫道無為無形,有情有性。故曰:人能思道,道亦思人。道不負人,人負於道。淵哉言乎!世情謂道體玄虛,則貴無而賤有;人資器質,則取有而遺無。庸知有自無而生,無因有而明,有無混同,然後為至。故空寂玄寥,大道無象之象也;兩儀三辰,大道有象之象也。若但以虛極為妙,不應以吐納元氣,流陰陽,生天地,運日月也。故有以無為用,無以有為資。是以覆載長存,真聖不滅。故為生者,天地之大德也。所以見宇宙之廣,萬物之殷,為吾存也。若煙散灰滅,何異於天傾地淪?彼徒昭昭,非我所有。故曰:死者,天人之荼毒。孰能黜彼荼毒,拂衣絕塵,獨與道鄰?道豈遠乎?將斯至矣!

大道無為無形,(大道生而化之的萬物)卻又有情有性。所以說:人能思道,道亦思人。道不負人,人負於道。這話的確是有深刻的見地啊!大道的本體玄虛,因此以無為貴,以有為輕;人是由肉身器質組成,因此取有之用而遺失了無。豈知有從無化生而來,無因有而顯現出來,有和無互相混同,這樣才是至道。所以說真空的空寂玄寥,是大道的無象之象;陰陽兩儀、日月星三辰,是大道的有象之象。如果僅僅以虛極為玄妙,那宇宙中也不會有元氣的吐納,陰陽的流轉,天地的生成,日月的運行了。因此有以無為取用,無以有為運化。這樣的方式永世長存,而契合於此道的真聖因故不滅。使萬物生的,是天地間的大德:之所以能夠見到宇宙的廣博,萬物的生化,是因為我存在於這世間;如果我本人灰飛煙滅了,對我而言,這與整個天地宇宙傾覆沉淪又有什麼區別呢?即使天地萬物光明向榮,我也見不到了呀。所以說:死亡,是天人之間的荼毒。誰能夠遠離這樣的荼毒,拂衣絕塵,獨與道鄰?大道難道說很遙遠嘛?

這一段主要論述了有無相生、仙道貴生的道理。下一段則是全文的精華所在:如何學仙入道,如何修道成真,宗玄先生在方法上給出了重要指導,按慣例亦不強行翻譯,讀者可細細品讀。

夫至虛韞妙,待感而靈。猶金石含響,待擊而鳴。故豁方寸以契虛,虛則靜。憑至靜以積感,感則通。通則宇宙泰定,天光發明。形性相資,未始有極。且人之稟形,模範天地。五臟六腑,百關四肢,皆神明所居,各有主守。存之則有,廢之則無。有則生,無則死。故去其死,取其生。若乃諷太帝之金書,研洞真之玉章,集帝一於絳宮,列三元於紫房,吸二曜之華景,登七元之靈綱。道備功全,則不必琅玕大還而高舉矣。此皆自凡而為仙,自仙而為真。真與道合,謂之神人。神人能存能亡,能晦能光。出化機之表,入太漠之鄉。無心而朗鑒,無翼而翱翔。嬉明霞之館,宴羽景之堂。歡齊浩劫而無疆,壽同太虛而不可量。此道布在金簡,安可輕宣其密奧哉?好學之士,宜啟玉檢,以探其秘焉。

道體玄虛,以有契無,感而遂通,便能漸入真道。守靜存神,諷金書而研玉章,便是修真之徑。

又儒墨所宗,忠孝慈愛;仙家所尚,則慶及王侯,福薦祖考,祚流子孫。其三者孰為大?於戲!古初不得而詳,羲軒已來,廣成、赤松、令威、安期之徒,何代不有?遠則載於竹帛,近則接於見聞。古今得者,皎皎如彼。神仙可學,炳炳如此。凡百君子,胡不勉之哉!

儒家墨家所宗法的,是忠孝慈愛;仙家所崇尚的,能夠福佑王侯、祖先、子孫。這三者哪個為大呢?神仙之事,在遠古時尚不清楚,羲軒已來,像廣成、赤松、令威、安期這樣的修行成真的人,哪個朝代沒有呢?時代久遠的則記載在竹帛之上,時代較近的則流傳於見聞之中,古今那些得道之人,是如此的明明白白。神仙可學,是如此的清清楚楚。凡是有志於此道的君子,何不勉之呢!

至此,《神仙可學論》的連載白話解算是完結了,不知大家是否喜歡這樣的形式。上元佳節將至,可持誦天官寶誥,祈願大帝賜福。祝大家元宵節快樂!


推薦閱讀:

註解呂祖百字碑
《禮記》效特牲中為什麼說昏禮不用樂,幽陰之義也。樂,陽氣也。昏禮不賀,人之序也?
誰能為我詳解一下"五嶽真形圖"?
人生的成敗法則,道德經早就說透了

TAG: | 道家 | 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