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與回顧:Weekly 的這一年
一、什麼是 Weekly?
ElemeUED Weekly(以下簡稱 Weekly)是由餓了么UED發起的一檔閱讀推薦周刊,每周推送,內容全部來自團隊內夥伴們的推薦,文章主題主要集中在 UI、UX、用研等設計相關領域。
二、一些數據
第一期的 Weekly 發布自 2015 年 12 月 31 日,通過公司郵件群發給當時 UED 的 25 位同事。在這之後我們開始在不同的平台上對外發布,下面披露一些數據。
微信公眾平台
2016 年 1 月 21 日,我們開始將 Weekly 發布到「餓了么UED」的公眾號上,截至到 2017 年 1月 26 日,我們一共發布了 51 期 Weekly(從第 0 期到第 50 期),由 20 位 UED 的夥伴共推薦 300 篇文章。圖為這期間的閱讀來源數據
- 閱讀總數:17601 人,33787 次(平均每人閱讀 1.92 次)
- 公眾號會話閱讀:6376人,10199次
- 朋友圈閱讀:7013人,9053次
- 好友轉發閱讀:1727人,3597次
- 歷史消息頁閱讀:405人,979次
- 分享轉發:762 人,1018 次
- 微信收藏:436 人,468 次
- 累計關注人數從最開始的 250 人,到最後的 2150 人
Tinyletter
Tinyletter 是一個郵件群發平台,主動訂閱後將定期在郵箱收到我們的 Weekly。這也是我們最早使用(2016 年 1 月 6 日)的平台。不過這裡的數據很平淡,到最後一期發布時僅累積了 100 位訂閱者,一年中也只收到過一次回復反饋。知乎專欄
年中的時候我們開通了知乎專欄「餓了么UED」,也將後續的 Weekly 持續發布到專欄上,目前的關注者有 610 位。三、為什麼要做 Weekly?
最開始只是想在內部分享各自的關注,到後來發布出去,也是因為我們有了以下三點考量:
- 建立共享網路 :每個人關注的新事物不一樣,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如何把自己關注的內容分享給其他夥伴?
- 利用同伴篩選:互聯網時代信息必然爆炸,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擷取高質量內容,已經成為一個很大的難題,我們的做法就是利用同伴篩選(類似上面數據中的「朋友圈閱讀」);
- 同類吸引同伴:我們相信同類會互相吸引,我們的特點是持續學習並熱衷分享,保持好奇心探索產品設計領域,所以要把我們的狀態分享出來,以吸引更多志同道合者。
四、我們如何運營 Weekly?
建立協同機制
面對多人的文檔協同平台是必須的,初期我們使用石墨,後期使用 Dropbox Paper(對 Markdown 支持更友好)
形成規範最開始的時候不加任何限制,不限制推薦文章的類型,不限制推薦語的撰寫方式,讓大家自由發揮,在進行了幾期之後,開始就遇到的問題進行歸納和改進規範的建立也是建立在前期大家推薦的內容上。比如針對每周推薦文章過多,我們開始限制每周只推薦五篇精選文章;針對不同質量的推薦語,我們建立了以「來源、字數、引用、風格、延伸」為原則的規範。自動化發布流程因為多平台發布,加上排版等工作量較大,所以我們期望可以將其中的「體力勞動部分」流程自動化,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灣區日報」;但由於沒有開發參與,這一塊我們最終也沒有做到程序自動化,只進行到流程規範化階段(Checklist)。不斷迭代優化優化微信排版,因微信平台的限制不能發布外部鏈接,最終只能從用戶角度出發- 對於手機訪問用戶,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即可閱讀
- 對於電腦訪問用戶,沒辦法直接點擊外鏈,只能將縮短後的 URL 暴露出來以供複製使用
有的人習慣碎片化閱讀,可推薦的文章不一定是短小精悍,在提供了「閱讀時長約 xx 分鐘」後,也能更方便大家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閱讀
文章題圖展示最開始推薦時,只有「標題+推薦語」,後來加入的文章題圖,是為給大家良好的文章印象,也給大片的純文本帶來一點變化推薦人展示一方面可以提升推薦者的曝光,另一方面也督促推薦人分享更優質的文章(群眾監督)五、為什麼不打算繼續做下去?
很多看到第 50 期的說明後,都來問我們為什麼打算停刊?在這裡將我們的考慮跟大家說一下
主觀動機有以下三點:
輸出大於輸入
過去一年我們一起閱讀了很多優秀文章,也在實際項目中收穫了很多經驗,接下來我們打算把更多精力放在「輸出」上(寫原創文章、做原創分享),以「輸出」為結果導向來整合我們的知識、經驗和技能。老師大於學生「教是最好的學」是我一直所信奉的,做一個學生只要被動接收就好,而做一個老師,要求我們對知識對技能有更深入的掌握,能夠舉一反三,能夠形成系統;而哪怕只是在腦中想像「如何把這個知識教出去」,都能讓我們受益良多。演繹大于歸納
將所學所思進行歸納,是很重要的一步,歸納總結後得到方法和工具,最後我們還要利用演繹將它們應用到實際的產品設計中,真正把「別人的知識和經驗」納入自己的知識系統並靈活運用。客觀來說,我們在這個過程也遇到一些挑戰:
- 流程不能自動化:佔用了大量的手動編輯時間,包括排版和發布至不同平台;
- 缺少反饋和互動:不知道自己推薦出去的文章怎麼樣?有沒有人從中受益?有沒有不同觀點?有沒有延伸的討論?
- 點擊閱讀率較低:多個平台的數據顯示真正去閱讀的人並不多,如果把這作為一個產品看待,那麼它的周活躍率非常低。
六、我們的收穫
這一年時間雖不知讀者們收穫如何,但對於我們自己: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千萬不能閉門造車)、向全球的設計精英學習(閱讀英語文章)、尋找知識源頭(堅持推薦原創,從原創處收穫更多優質內容)、組織協同學習組織(從工具到規範到實施)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收穫。
如果你也想加入這樣的團隊,請盡情通過郵箱勾搭我們:elemeued.job@gmail.com ??
七、哪裡還能找到優秀的國外設計文章?
還有很多優秀的國外設計通訊:
- 灣區日報 (灣區日報:關注創業與技術,每天推送5篇優質英文文章) : 關注創業與技術(也有設計相關內容),每天推送 5 篇優質英文文章。
- Sidebar : 設計師 Sacha Greif 建立的郵件通訊,每天展示最熱門的 5 篇設計類文章。
- uxdesign newsletter : 由 uxdesign.cc 推出的設計通訊,包括熱點內容、新聞想法、工具資源等內容。
- Tobias van Schneider : 作者曾是 Spotify 的大鬍子設計總監,通訊內容都是其個人的優質原創。
- Panda 5 Beta : 來自 Panda 上的熱門文章,涵蓋設計、開發、產品和優質的 Dribbble 內容。
- Muzli : 來自 Muzli 的熱門文章。
P.S. 如果你使用 Chrome 瀏覽器,你也可以安裝 Panda 或 Muzli 的瀏覽器插件,可在打開新標籤頁後看到最熱門的設計訊息;Panda 有更豐富的自定義布局,Muzli 有編輯團隊進行內容篩選,其他差別不大,可自行選擇。
八、最後
2017 年,我們會有更多的原創分享,也期待可以與更多的設計團隊進行交流和分享,歡迎各位勾搭。
如果你想查看每一期的推薦,可以戳這裡查看知乎專欄的目錄:ElemeUED Weekly 目錄最後要感謝所有推薦文章的 UED 小夥伴們,謝謝你們的分享。??推薦閱讀:
※讀後感·3 海邊的卡夫卡
※一周書單丨慾望深處是最黑暗的潮濕
※總有一個瞬間,會讓你覺得讀書有用
※關於情商,你們都犯了這3個誤讀
※閱讀筆記:《被淹沒和被拯救的》
TAG:阅读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