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庭艷:僭主還是梟雄?

最近一個關於南越軍的問題引起了我的興趣如何評價越南共和國軍(南越軍)? - 歷史 - 知乎,知乎上對吳庭艷的認識近乎兩極分化,一邊認為他是殘暴無能、依附於美國的僭主,另一方認為他是壯志未酬、抵禦印度支那赤化的梟雄。本文希望通過對60年代前後南越社會、政治和軍界生態進行分析,全面地認識吳庭艷戲劇化的成功與敗亡。

一、欽定——吳庭艷的發跡之路

隨著冷戰大幕的拉開,美蘇兩大集團的對抗成為五六十年代國際政治的基調,印度支那也不例外。1945年日本投降後,法國殖民勢力重回原法屬印度支那,與新生的越南民主共和國(1945年9月2日成立)展開對峙,1946年3月、6月雙方先後簽署了《三六協定》和《楓丹白露協定》。但法軍視協定為無物,繼續向北挺近,進而佔領寮國,並在南圻建立了所謂「交趾支那自治共和國」,第一次印支戰爭全面爆發。

美國將越南視為在東南亞對抗蘇聯滲透的重要據點,公開承認越南保大政權,並給予法國大量軍事、經濟援助。與此同時,中國、蘇聯也於1950年與北方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建交,並開始給予北越軍事援助,中國還派出了軍事顧問團直接指揮作戰。1954年初,北越於奠邊府地區取得決定性勝利,法國被迫於1954年7月21日締結《日內瓦協議》,全面退出印度支那事務。

但《日內瓦協定》的簽署本身就代表著美蘇在印度支那對抗的全面升級,原本挾奠邊府大勝之威的北越計劃聯合寮國、柬埔寨,直接建立由越南主導的印支聯邦,但中蘇均擔憂印支統一將招致美國介入,於是展開積(wei)極(bi)斡(li)旋(you),最終促成越南一分為二。而對積極贊助印支戰爭(美國承擔了駐越法軍軍費的78%)的美國乾脆拒絕在協議上簽字,並積極在南越尋找代理人準備再戰。就在此時,吳庭艷進入了美國人的視野。

吳庭艷,1901年出生在阮朝首都順化的一個天主教貴族家庭,一直致力于越南獨立和反共活動,足跡遍布歐美日本各國。1954年日內瓦會議期間,吳庭艷以自己的天主教徒身份為掩護赴美遊說,在紐約區大主教、紅衣主教弗朗西斯的引薦下,吳庭艷得到了約翰·肯尼迪、麥克·曼斯菲爾、威廉姆斯·道格拉斯等美國政界人士的欣賞與支持,乘上了美國印支戰略的東風。法國撤退時,懾於美國壓力的保大皇帝任命吳庭艷為首相主持國務,吳則在美國的扶持下積極清洗異己:1954年9月粉碎了陸軍參謀長阮文興發動的政變;1955年3月公然發起反對保大的國家革命運動;1955年10月23日吳庭艷集團操縱國會在全國強行進行公投,並以壓倒優勢獲勝;10月26日吳庭艷宣布成立「越南共和國」,並自任總統。吳庭艷的上台,標誌著美國對印支的干涉進入了新階段。

客觀的說,吳庭艷集團相比南越政壇的其他政治派別並不具有決定性的優勢,完全是美國的欽定讓他一躍成為南越的主人。但「以利交者,利盡而散」,吳庭艷憑藉美國的扶持起家,為美國的反共大業奔走,可一旦他喪失了利用價值,被拋棄也是轉瞬間的事。吳庭艷如流星般的崛起,也為他本人後來身死人手埋下了禍根。

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吳庭艷除了美國人的青睞,他本人在南越政、軍、商界的影響力其實相當有限:吳家在吳庭艷發跡前一直以務農為業、積蓄不多,吳氏集團的天主教背景使其不受傳統權貴集團和儒教文人的歡迎,吳庭艷的舊式官僚出身也使其與社會中下層、尤其是廣大農村缺乏聯繫,總的來說,吳氏集團在南越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吳庭艷操縱下的人民勞動革命黨既沒有具體的理論指導、鬥爭綱領和社會學說,也沒有嚴密的組織體系和階段性的行動計劃,只是一個簡陋的政治社團,毫無執行力可言。吳氏集團的核心只有吳庭魁、吳庭俶、吳庭艷、吳庭儒、吳庭謹、吳庭練六兄弟,離開美國人的庇護,根本無力應對南越錯綜複雜的政治局面。

尤其要避免的一個誤區是,吳庭艷對軍隊的控制是非常不穩定的,成立於法屬時代的南越軍隊根本就是不受駕馭「獨立王國」。南越國防軍脫胎自保大政權「越南國」的政府軍,在法國的扶持下,「越南國」政府軍由1950年的5個營擴充至1951年的26個營,並建立了多所軍事院校和以總參謀部為核心的軍事管理體制,頒布了配套的軍隊管理制度和兵役法。至1953年,保大政權正規軍已擴充至167000人,並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軍官團和預備役體系。這批保大軍官團和從各軍事院校畢業的士官生們一道,逐步發展為南越軍隊中錯綜複雜的派閥勢力。

二、續命——反游擊作戰與「戰略村」建設

南越在法屬、日據時期的經濟面貌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都是典型的殖民地經濟:依附於殖民勢力的大地主、大買辦致力於向宗主國出口原料,同時承接宗主國的商品傾銷。

在農村,法國殖民政府積極免除大地主的人頭稅和私人土地稅,並提供低息貸款等經濟優惠,由此培養了一個依附於法國殖民秩序、勢力龐大的官僚地主階層。至1930年,越南南方擁有土地50公頃以上的地主6346人,控制了耕地總面積的45.5%,佃農近200萬人,而收取的地租卻高達五成甚至七成。法國高利貸資本還與南越大地主合作向農戶發放高利貸,地主從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取得的低息貸款以30%的年利轉貸給農民,進一步造成自耕農破產。土地高度集中除了帶來沉重的賦役壓迫,還產生了數量龐大的失地人口,據學者布洛奇克斯和赫梅里估計,1937年紅河平原上的失地人口超過百萬,許多失地農民被迫進入城市和礦山,尤其是太原、廣寧、廣南等地的法國煤礦充當苦工。

在城市,法國殖民政府及大買辦階層壟斷了穀米貿易,操縱市場價格逼迫農民低價出賣糧食,並出口至海外。從1880年至1928年,越南南部的穀米出口量由284000噸增長至1797000噸。1928年印度支那的貿易情況是,出口額中食品佔83%、工業品僅3.5%,而進口額中食品佔22.5%、工業品達55.7%,貿易中的剪刀差進一步加劇了越南南方經濟的兩極分化,赤貧的農民成為革命的主力軍。

吳庭艷政府就是在這樣深刻的社會危機之下迎來了初期的「成功」:在打倒了在朝的反對派後,吳庭艷又開始著手消滅在野的地方勢力,1954-1956年間,南越政府通過軍事打擊與政治引誘,先後招降了高台教、和好教和平川派武裝等地方勢力;1956年成功阻止了南北越全民大選和和平統一的進程,並積極掃除越共在南方的勢力,吳庭艷政府的「削藩」已取得明顯成效。吳庭艷的雷霆手段給越共極大震撼,1960年12月20日,「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民解)成立,越南南方共產黨組織開始轉入地下開展武裝鬥爭。

美國認為越南南方的人民革命運動是一場典型的由北方共產黨政權策動的武裝叛亂和顛覆陰謀,在直接援助並指揮南越軍隊進攻越共游擊武裝和南方根據地的同時,美國政府還建議吳庭艷加強地方行政體系建設,大力加強農村經濟、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和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增強政權影響力,藉此削弱游擊隊的實力,壓縮其活動範圍。應美國和南越政府邀請,1961年9月,英國政府派遣以原英屬馬來西亞國防部長羅伯特·G·K·康普遜為組長的「反叛亂」顧問小組赴南越指揮反游擊作戰,羅伯特提出了一項規模龐大的農村控制方略——戰略村計劃,這一計劃得到了美國政府甚至是肯尼迪總統的肯定,並出巨資在南越大搞「戰略村」。

「戰略村」的前提是:南越農村普遍成為越共的地盤,是因為農村居民害怕游擊隊的報復和破壞,只要能夠為農民提供保護並改善其生活,封建意識濃厚的農民會立刻轉而支持吳庭艷政府。該計劃目標有二——「安全」和「繁榮」,即通過建設具有一定抵抗能力的大型村落,保護村民抵抗越共游擊隊的劫掠和報復,同時建立起基層行政體制,由政府提供低息貸款、公立教育和基本醫療保障,爭取民心。使游擊隊陷入衣食無著的境地,最終在南越正規軍的圍剿下覆滅。具體措施是,將分散的農村居民聚集起來形成大規模的村落,在村落周圍挖掘壕溝,設置竹籤陣、竹籬笆和鐵絲網,經過仔細甄別後發放身份證,由駐村警察進行檢查和巡邏,對人流物流進行嚴格管控,訓練村民組成民防自衛隊,建立聯防機制,實施全面宵禁。在「戰略村」計劃中,消滅游擊武裝的有生力量處於從屬地位,關鍵是切斷游擊隊與農村的聯繫,斷絕游擊隊兵員、糧食和物資的來源,實現釜底抽薪的目標。

1962年1月3日,吳庭艷在盛大的生日宴會上表示,要在未來的14個月內建立1.4萬個戰略村,到9月30號,南越政府聲稱全國三分之一的農業人口都已進入戰略村。吳庭艷政府以極大的熱情和極快的速度推進戰略村建設,但實際效果卻非常糟糕,在實踐中暴露出了「戰略村」的兩個核心問題:

一是土地問題。吳庭艷政府作為一個美國扶植的傀儡政府,是不可能真正下決心開展社會變革和土地革命的,大規模遷戶移民對原有土地產權結構和社會結構形成了巨大衝擊,農民被迫離開原有農地、房屋來到新村落,得到的卻是零散、劣質的土地(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吳庭艷對北方流亡至南越的60萬天主教民關懷備至,將其遷移至沿海的肥沃地區和經濟發達的西貢等地),還要在住房、生活等方面受到官僚和地主的盤剝,生活水平進一步下降。在建設「戰略村」的過程中,土地大洗牌成為官僚和地主上下其手發財的機會,農民被洗劫一空,土地兼并進一步加劇,社會矛盾反而激化。

二是基層管理問題。一個農業國想進行大規模的基層建設是極端困難的,千百年「皇權不下縣」慣例的背後是基層龐大的鄉紳地主勢力和中央政府孱弱的行政能力。吳庭艷政府不僅無力消滅舊地主,自身也沒有足夠的管理團隊來接管農村。據估計,1960年南越政府內擁有高中學歷的公務員只有約3000人,其中有志於深入基層開展工作的鳳毛麟角,絕大多數基層行政事務都是由文盲半文盲掌管,並轉包給鄉間地主豪紳進行。這一浩大工程需要數量龐大的基層幹部和細緻入微的工作,完全超出了吳庭艷政府的能力,實際效果可想而知。

「戰略村」的興建完全成了一場亂政,根本抵擋不住越共游擊隊的破壞。從1961年10月南越進入緊急狀態開始,南方游擊隊就開始積極拓展農村根據地,到1963年底,南方游擊隊已摧毀和嚴重破壞了戰略村5000餘個,戰略村計劃徹底破產。到1964年3月,民解已經控制了南越約40%的農村地區,在根據地建設和軍事鬥爭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僅1955-1960年美國就向南越提供了18.87億美元的援助(如果以人均獲得美援金額計算,1960年南越人均獲得美援13.7刀,世界第一),吳庭艷政府卻無能到這種地步,看來美國主子不赤膊上陣是不行了。

三、偏差與負責——吳庭艷的末路

吳庭艷政府自上台以來一直處於內外交困的狀態,在軍事上喪師失地、節節敗退,在農村「戰略村」建設荒腔走板、一事無成,在城市也造成了大規模的失業和混亂。

由於美國商品的傾銷和官僚資本的吞併,再加上政府收取苛捐雜稅,攤派國債及「反共基金」,南越民族資本大量破產。1961-1963年,南越有超過800家工廠倒閉,3/4的糖廠和2/3的紡織廠被迫停工,工人大量失業,城市小商業者受害尤重。

面對凋敝的經濟和混亂的局勢,群眾紛紛起來反對吳庭艷政府、1954-1960年間,學生等知識界人士發動遊行抗議鬥爭700餘此,反對吳氏兄弟專制獨裁統治和全國徵兵;工商業者發動示威300餘此,要求爭取經濟自主,反對美國貨傾銷和官吏盤剝;受到迫害的華人華僑大量向境外轉移資產、關閉鋪面。

1963年5月8日,順化地區佛教教眾組織佛誕慶典時被當局要求不許懸掛佛教旗幟,而同時舉辦的吳庭俶升任天主教大主教25周年的活動卻舉行了盛大的聖物遊行。吳庭艷政府支持天主教、摒斥佛教的態度引爆了佛教群體長期以來的不滿,並迅速演化為佛教教眾的大規模抗議,吳庭儒下令開槍鎮壓,導致遊行群眾8人死亡、4人重傷。南越佛教教眾立即被激怒並舉行全國性的示威遊行,6月11日高僧釋廣德當街自焚將遊行推向最高潮。

此次佛教徒事件震驚全國,嚴重傷害了一些高官和軍官的宗教感情,引發了政府高層和軍內對吳庭艷政府的不滿,並動搖了美國政府支持吳庭艷的決心。1963年8月14日,一萬五千名美國宗教界人士聯名抗議政府對吳庭艷獨裁政權的支持,上書要求華府停止對吳庭艷政府的軍事和經濟援助;15日美國政府開始對佛教徒事件表示憂慮,並決心終結吳庭艷政權以穩定南越局勢、避免南越統治階級進一步內訌。不久後,美國政府高層就秘密接見了日後倒吳政變的主導者楊文明。

南越軍隊越來越無法忍受吳庭艷的倒行逆施,在雙十一政變(1960.11.11)和總統府被炸事件(1962.2.28)後,軍內倒吳勢力再次串聯起來,與前兩次不同,這次他們得到了早有「換馬」之意的美國的支持。通過美國大使洛奇的牽線,中情局情報官科奈恩上校會見了吳文明,並向其提供了南越特種部隊秘密基地——朗松營區的武器裝備情報。

最終1963年11月1日,楊文明率領軍人革命委員會宣布奪權,吳庭艷與五弟吳廷瑈於次日被政變軍隊亂槍打死,其四弟吳廷瑾後亦被政變軍隊處決,吳庭艷政府和吳氏集團頃刻間土崩瓦解。南越進入了一個新的,卻更加混亂的時代。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皇漢、明粉和大漢族主義者?
台灣人如何看待大陸雙11狂歡購物節?
薩達姆·海珊的24年(1)
尚未過時的精英政治史與大部頭的歷史敘事
中國和印度的關係為什麼不好?

TAG:军事 | 政治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