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問題的,從來都不是情緒
春節回家,多年未見的發小知道我拿到了心理諮詢師資格證,於是專程向我請教了一個問題:「一個人哭點太低,是不是有問題?」
老實說,這種非常概括性的提問,對於任何一個心理諮詢師而言,都不啻為一種耍流氓的行為。因為人的性格特徵千差萬別,遇到的情境千變萬化,籠統地根據一兩個事件就概括說一個人「哭點高」,並且要人立刻評判「是不是有問題」,實在是強人所難。於是我只好請發小舉一兩個例子,詳細描述一下這個「哭點低」到底是怎麼個低法。
發小想了想,舉了一個例子:「最近過年,電視里總在放各種艱難跋涉,跨過千山萬水也要回家團聚的故事,我看了就特別忍不住想哭。但是一起看電視的人好像並沒有什麼反應,我就只好躲到房間里去偷偷哭。一邊哭,我又一邊忍不住想,我這樣是不是太讓大家掃興,是不是有問題?」她想了想,又補充說,她只要看到任何比較煽情的畫面,或者聽到比較煽情的音樂,都很容易被感動,但是看著身邊其他人好像都對此無動於衷,於是她就不禁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我想了想,回答她:「有情緒不是問題,認為『有情緒是問題』,才真的是問題。」
看發小一臉困惑茫然,我索性找了個茶館和她一道坐下,一邊喝茶,一邊詳細解釋剛才的這句話。
我們為什麼會有情緒?
在維基百科裡,「情緒」的定義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是人針對內部或外部事件時所產生的突發反應。換句話說,情緒是人大腦內的「快速反應預警機制」,是人類經歷了百多萬年的進化之後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為了解釋情緒的意義,查爾斯·達爾文在1872年寫過一本《人與動物的感情表達》。達爾文認為,情緒幫助動物們適應環境。表達情緒和表現動物的身體特點有同樣作用,例如,狗在地盤被侵略的時候憤怒狂吠,讓敵人認為它比實際上更具有攻擊性。達爾文認為,情緒大多有目的性,因此是自然選擇的產物。同樣的,對於原始人而言,情緒也會幫助我們更好地趨利避害,做出更有利於個體以及群體生存的選擇。
舉個例子,快樂的感覺可以讓我們感知到安全,放鬆神經,恢復體力,就像是射擊遊戲里到了存檔點一樣,可以暫時停下休息而不必再開動全身的預警機制。同樣的,恐懼可以讓我們避開可能的傷害,憤怒可以幫助我們維護自己或者自己所屬群體的利益,悲傷可以讓我們更容易獲得幫助和支持……
神經生理學的觀點認為,人的情緒大多對應特定的神經反應,特別是那些不同文化下共有的基本情緒更是如此。譬如,大腦的杏仁核就是控制人產生恐懼情緒的關鍵神經中樞,一個人如果由於各種原因導致杏仁核受損,就很容易做出對自己或者對他人而言非常危險的舉動——因為他感受恐懼的能力下降,所以不再能夠靈敏地避開潛在或是明顯的傷害。
此外,人的情緒也受到體內各種神經遞質的影響,最常影響我們情緒的三種神經遞質分別是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各種治療情緒障礙(如單相抑鬱症)的藥物,也多半是通過調節這三種神經遞質在人體血液中的濃度來發揮治療效果的。神經遞質濃度的變化不僅影響我們的感受,也會影響我們軀體的整體反應。比如當去甲腎上腺素濃和多巴胺濃度高,而血清素濃度低時,我們不僅會感覺到憤怒的情緒,同時還會感覺到體溫升高,心跳加速;反過來說,我們也會因為體溫升高和心跳加速而認為自己處於憤怒情緒之中。
除了基本情緒之外,我們還會由於受到信息處理過程、社會交流方式和文化背景影響而產生出更加複合的複雜情緒。舉例來說,同樣是受到熱情的讚揚,一個在「戒驕戒躁」的教育下成長的人可能會感到害羞和窘迫,而一個在鼓勵釋放自我的教育下成長的人更可能會感到自豪和自信。複雜情緒一般都脫離不了道德因素和道德判斷,和跨文化通用的基本情緒相比,複雜情緒也和社會文化背景的結合更為緊密。
綜上所述,對於人類來說,情緒可以被看做是一套與生俱來,同時也不斷受到後天社會文化教育影響的信號系統。當這套信號系統運轉正常的時候,我們能夠敏銳地感受到身邊各種事件對自己的影響,並且及時地做出恰當的反應。當這套信號系統運轉失靈,我們要麼是對自己遭遇的事情缺乏反應,要麼就是反應過激。
情緒不是問題,過激的情緒才是
東方文化的影響下,我們幾乎是從小就被教導要「喜怒不形於色」,好像不管我們表達出什麼樣的情緒,得到的都是一個不被接納的回應。天長日久後,我們將這種回應態度內化為我們自身的審查機制,當我們想要表達出任何一種情緒的時候,我們自己就會先行在心裡審查這種行為,並且對此作出評價和判斷。發小懷疑自己「哭點低是不是有問題」,正是這個內部審查機制發揮作用的表現。
這種對情緒的嚴加管制,發揮到了極致,就變成了日本文化里那種極度壓抑的「一定不能給別人添麻煩」的絕對化信條。而絕對化信條的存在,幾乎必然地會扭曲情緒的表達,令這套原本在我們體內運轉正常的信號系統失靈,隨之引起了兩種截然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的不合理思維方式:其一曰「合理化」,其二曰「恐怖化」。
所謂的「合理化」,就是通過將自己感受到的,引起情緒反應的激發事件解讀為「合理的」、「正常的」,從而壓制住情緒的表達。而「恐怖化」,則是將激發事件解讀為自己無法承受的災難化事件,因此引發過激反應。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生活中那些平時非常克制,極為注意控制自己情緒表達的人,就會發現他們一方面很少表達自己的情緒,但另一方面又可能因為一兩件在旁觀者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突然情緒失控。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他們很可能做出一些令自己過後後悔不已的事情。等時過境遷,他們重新恢復理智後,就會將這些錯誤的責任都歸結於情緒,從而選擇更加嚴格的控制自己情緒。但遺憾的是,這種控制往往適得其反,越是嚴格控制,越是會發生各種莫名其妙的計劃外狀況,搞得人手忙腳亂,狼狽不堪。
歸根結底,其實錯的不是情緒,而是過激的情緒。當人處於過激的情緒影響之下,輕則影響工作效率,一蹶不振;重則把事情搞得一團亂,或者索性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而渾然不覺。但如果人處於合理的情緒影響之下,我們就能同時藉助理性和情緒的判斷,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如果我們不懂得分辨情緒的程度,將過分的暴怒、擔驚受怕、鬱鬱寡歡、過度自責,與正常的不滿、擔心、難過和承擔責任混為一談,那麼我們往往就會為了避免過激情緒帶來的後果,而將所有的情緒反應都一視同仁地當做「過激情緒」,不問青紅皂白地加以壓制。對於像是流水一樣經過我們精神世界的情緒而言,這種做法無疑如同築起高壩卻不留泄洪渠:儘管能夠在一段時間內維持暫時的安定,卻可能在任何一個自己沒有預料的時候引發潰壩,蓄積已久的情緒奔涌而出,由此引發的各種不理智行為足以令內心世界和現實世界都變得一塌糊塗。
在過去的年代裡,謹小慎微地選擇不表達任何情緒,也許是一種求生存的不得已,也許是因為從來沒有人教導過如何表達情緒之後的無奈策略。然而即使是在外界發生劇烈衝突動蕩的時候,程度合理的情緒依然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趨利避害,而不是在外界的災難真正降臨之前就把我們自己嚇個半死或是讓自己主動身陷險境。所以,我們有什麼理由還要把所有的情緒和情緒表達都視為「有問題」呢?
接納情緒,就是接納我們自己
那麼,既然情緒本身不是問題,為什麼「感覺情緒有問題」反而成了問題呢?這個問題就要繞會到我們年幼的時候,從父母、師長以及日常接觸到的各種社會環境中學習到的處理情緒的方式了。
相比起冷冰冰的,理性克制的態度,直白地表露出情緒,既可以視為一種不設防的心理狀態,也可以視為一種相對軟弱的表現。之所以說是「相對軟弱」,是因為當我們年幼的時候,並不太懂得把握情緒的尺度,不能夠很好地區分過激的情緒和合理的情緒,因此很容易被外界的影響左右我們自己的情緒。這種不設防的狀態,往往會勾起我們身邊的成年人對自己童年的回憶,而他們可能會採用自己當年受到的教育來教育我們。
如果他們傳遞給我們的是對情緒的認可和接納,允許我們在合理範圍內表達自己的情緒,並且不因為我們的情緒而對我們進行攻擊,那麼我們會因此學會情緒是可以被接受的,我們也是值得愛的,我們不會因為表達情緒而失去愛。而如果他們傳遞給我們的是對情緒的不接受,嚴厲禁止我們表達任何情緒,或者因為我們表達了情緒而攻擊和傷害我們,那麼我們會因此學會情緒是不能被接受的,我們只有在不表達情緒或者和身邊人表達同樣的情緒時才值得被愛。
在後一種情況下,我們真正的恐懼其實並不是源於情緒,而是源於自己不被接納。正是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有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接受並且尊重自己的感受,而是時刻關注著他人對我們的評價或者可能的評價,所以我們才會在面對自己的情緒時患得患失,生怕自己「有什麼問題」。
幼年的傷害已經造成,如今的我們即使再去譴責當初對我們施行了不當教導的人,對我們的現狀也無濟於事。但這並不是說我們面對自己的問題就一籌莫展,恰恰相反,我們既然知道了對情緒的擔憂來自於對自己的不接納,那麼就可以反過來嘗試從接納自己的情緒開始,試著接納自己的本來模樣。
其實我也是一個眼窩特別淺,哭點低得不行的人。去電影院看個《悲慘世界》,冉阿讓離世,演員們開始齊唱片尾曲的那一幕,我坐在電影院的椅子上哭得涕淚俱下,全然無視身邊人可能還在對劇情莫名其妙。看個《海洋奇緣》,明明心裡還在極其理性地分析著電影的節拍,卻從奶奶化身鰩魚的那一刻一直哭到莫阿娜歸還特非提之心……凡此種種,不勝枚舉。但我並不因此認為這有什麼問題,我可以坦然承認我就是愛哭,遇到被戳中內心軟肋的地方根本就淚如雨下擋都擋不住,這就是我本來的模樣。而且作為一個寫手,一個心理諮詢師,我也為自己擁有這樣敏感的神經,容易共情的內心而驕傲。
所以,其實愛哭也好,愛笑也好,容易激動憤怒也好,只要並沒有超過合理的限度,就沒有什麼問題。而這個合理的限度,也主要由我們自己的主觀決定。只要在這個情緒的影響下,你採取的行動不會引起自己事後的懊悔,或者為自己帶來嚴重的損失,那麼它就算不得過激。我們有能力引導和管理自己的情緒,但也不會因為表現出了某種情緒就自責內疚,這就是一種健康的面對情緒的態度。
當然,如果我們身邊有那些不能接受任何情緒表現的人,他們也可能會因為我們表露情緒而感到不安,繼而遷怒於我們。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不是立刻質疑自己的行為,甚至為此驚慌失措,而是應當在接受自己的情緒的同時,也接受他們的不安,尋求一個彼此都能夠接受的解決方案(比如自己一個人找個安靜的地方感受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或者幽默自嘲一下,緩解他們的尷尬不安)。其實那些因為我們表達情緒而引來的攻擊,背後隱藏的是發出攻擊的人自己對情緒的不安,而不是因為我們做錯了什麼。
說到底,有問題的從來都不是情緒本身,而是我們面對情緒的態度和我們隨後採取的行動。
參考閱讀:
l 《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美]阿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 / 阿瑟·蘭格(Arthur Lange),張蕾芳 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10
l 《我的情緒小怪獸》,[西]安娜·耶納斯,蕭袤 / 王靖雯譯,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9
l 《我的情緒繪本》(系列全7冊),[英國] 珍·格林 / 邁克·戈登,胡宜之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11
==============================
最後打個小廣告:
我的個人微信訂閱號「倉鼠老師的心書房」 已經開通,微信搜索「倉鼠老師的心書房」即可關注。
我會定期在公眾號里更新與心理學或者哲學相關的文章,同時接受心理問題的留言提問諮詢。只要是有代表性的問題,我都會專門寫文加以回答。
歡迎各位友鄰來關注來留言。
推薦閱讀:
※情緒調節必備錦囊,擁有內外兼修的淡定人生
※身在紅塵(十五)~我們的身體,情緒的根基
※現女友告訴我她的前男友吸過毒,但是她說她沒吸過,有過性關係,分手已有3.4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