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版「囚徒健身」系列之五 擺髖法
最近一直被朋友們催:該出胯的功法了吧。
其實關於胯,我最早是不打算介紹練法的,只是談一些關於「真正的胯」練出後該有的現象,以及一些胯的用法就完了。
為什麼?
因為大家普遍都沒法去練胯——因為根本感覺不到,也開發不出來。
——這是必須有相當的鍛煉經驗的人,一般來說只有練武的人,而且必須是練到正確的功法,下對了功夫才能練出來的。
所以,眼尖的朋友肯定看到了,我在上文用了一個詞「真正的胯」——其原因就在於此。
所以,相對的,大家一般經常說到的胯啊胯的,不是真正的胯。
那是骨盆。骨盆不完全等同於內家拳概念的胯。因為運作方式完全不同。
所以,「胯」,現在沒法談,沒法說。
但是,對於大家調理身體和健身都很重要骨盆,倒是很有必要說一下。
因為骨盆(或者說是未來的「胯」)是人體一個很重要的部位。武學上來說,是橫勁的關鍵,是龍虎二氣中的「虎」。對於普通人來說,則是維繫身體姿勢中正,骨架結構平衡的兩股力量之一,也是體腔結構中的基座。所以對於任何人來說,骨盆,都有必要好好調整鍛煉一下。
但就算是骨盆,也不是太容易鍛煉的。
因為對於骨盆,一般人也是沒有清楚的感覺和意識的。所以一般的鍛煉手段,很難切實地鍛煉到位。
你可以試一下,體會一下自己的骨盆在哪裡?大部分能感覺到自己的臀部,大腿上端,但是很難有明晰的骨盆的感覺。
所以,在練習骨盆之前,必須先找到骨盆,要想找到骨盆,必須先活開髖關節。
一般而言的所謂的「開胯」,鍛煉目標基本都是指向的髖關節。而健身里所謂的練胯,要麼是骨盆,要麼也是髖關節(如下圖)。
髖,就是骨盆和大腿骨的大轉子之間的關節。這個關節活開之後,它上方的「大骨盆」(如下圖中畫紅圈的部位,有沒有覺得它有點像肩胛骨?實際上它的作用就相當於下盤的肩胛骨。)那一大塊才能相對獨立出來。
而真想練胯,則是要真真正正能體會到這裡,下一步才能談到練胯和用胯。
所以,萬里長征第一步,我們是先要把髖關節活開,把骨盆解放出來。
這就要藉助「擺髖法」。
「擺髖法」的具體動作如下:
這是一位國外的啞劇演員在指導他人進行形體訓練。我們的動作與此類似。
注意看圖片,左邊是老師,他的身體明顯比右邊的學生更加放鬆和結構穩定,尤其是髖關節,更顯得如坐在凳子上一般「舒適得力」。
學生顯示出的則是初次體會到骨盆移動帶動身體的感覺,滿臉的無所適從。他的腹股溝肌肉非常緊張,所以髖關節表現出一種直愣愣往上挺的感覺。
擺髖法動作要領:
1、平行步站立,兩腳略寬於肩。
2、兩手在小腹前,手心向下,好像按著水裡漂著的一塊木板。就如圖中那位老師的右手,兩個手都是那樣就可以了。
為什麼說要按著「漂在水裡」的木板,而不是欄杆或著桌子這種實體支撐物呢?就是要保證肩頸松下來的肌群不重犯拙力。如果想像手底下按的是實體,肩膀和手臂上的肌肉就會本能地使力,想把上半身撐起來,這樣又變成軀幹的隔膜以上部分緊張用力了。如此,後面腰胯所做的動作就和上半身脫節了。
相反,想像手下按著只是塊漂板,上肢就不敢真把力給用實了,也就是借著漂板保持一下平衡,這樣軀幹還是一個整體,主要還是腰胯在動。
3、輕輕扶著這塊木板,放鬆一下腰(這點很重要,所以腰部沒練到之前,練骨盆效果不會太好,何況於胯),感覺尾閭(尾椎骨)像個鉛錘一樣,垂直於地面。順著這個感覺,找一下自己的重心垂線與地面的交點,應該是在兩腳之間連線的中點處。
設左腳為A,右腳為E,中點為C。然後在AC之間再取一個中點,設為B;在CE之間取一個中點,設為D。這樣我們就把兩腳之間的距離分為了四段。
4、好,這時候先盡量體會一下自己的骨盆的「質感」。一般松腰松尾閭之後,骨盆多少都會有點隨之下沉的感覺。身體內感知敏銳的人,能感到骨盆的大致形狀,有點像古代的大元寶。
先向左平移骨盆,讓重心垂線,移到B點,體會由左腿支撐起軀幹的重量,右腿完全不受力,完全鬆開,可以自由抬起(別真抬)。上身隨動,不要主動用力,也不要歪斜。
5、然後向右平移骨盆,讓重心垂線回到C點,定一下。 再體會一下「腰椎放鬆—尾閭松墜—骨盆下沉」的感覺。
6、再向右平移骨盆,移到D點,體會由右腿支撐起軀幹的重量,這次輪到左腿完全不受力,完全放鬆了。再向左平移。如此反覆。動作要慢,要穩,一般做左右各50次即可。
這樣做久了,就能逐漸體會到髖關節(即骨盆和大轉子骨)之間,有一種錯開的感覺。髖關節打開之後,骨盆的運動才會擺脫臀、股肌肉的束縛,圓轉如意(有此基礎之後,對於骨盆的鍛煉和調整才有意義,否則受臀、股肌肉的束縛,任何鍛煉和調整都不容易作用到骨盆——它本身都不是一個獨立自由的部位啊!)。
到最後,會感覺到骨盆像個大鐘擺,在兩腿形成的支架之間擺來擺去,這時運動軌跡會自然從純橫向平移,變為走下弧線的擺盪。
最後提醒大家注意一點,左右擺髖之間,中間那個「定一下」,非常非常重要!那是在擺正「骨盆」,讓骨盆恢復到它在身體中該在的原始位置——與脊椎形成人體骨架的端端正正十字結構、真正擺正身體的位置,是骨盆最端正平衡的初始態,是骨盆任何動作的起始點、起跑線。以後任何對於骨盆的鍛煉調整,都要基於這個「初始態」。
對於這個初始態的解讀,我們可以舉個有點意思的例子,就通過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太極拳來給大家解讀下這個「骨盆初始態」吧:
看過太極拳譜的朋友應該知道,太極五步「進退顧盼定」。楊露禪宗師留給後人的八字真言,就是「站住中定,往開里打」。
很多太極練習者,知道前進、後退、左顧、右盼,做起動作來也非常流暢,唯獨體現不出「定」來。大家可以看看陳發科老先生的拳架。
上方的圖就是垂線移到C點時的狀態,大家看老先生的間架,是不是有一種重如山嶽的感覺,尤其是骨盆圈,如同有一個實心球體墜在那裡,非常穩。
下方的圖,就是向右擺髖移胯,帶動身體整體發勁的狀態。大家留意老先生右側的半個骨盆,是不是好像和兩手一起,三點控住一個球,正在用這個球去打擊右側的假象敵?
大家再看看現代人做的拳架,骨盆那個區域,完全沒有松沉穩定之感。雖然架子也拉的很大,卻總給人一種發飄的感覺。這就是只注重練拳架子,卻缺乏「中定態」鍛煉的原因,動作沒有「初始點」,也就沒有「根」了,這可不是你站得多穩當就能代替得了的。
這個「中定態」就是骨盆運動的初始態,找准這個狀態,以後骨盆做旋轉,升降,擺盪,攪動等各種複雜動作的時候,才有一個根本,不至於身體一動起來,把自己身體的骨架結構給折騰散了。
當然,普通人則是沒有上面所論那麼高的要求,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運動,也是離不開骨盆的姿勢正確和端正的,這也要骨盆能夠找准這個初始態。好比你用計算機算數,每算完一個數,都要「歸零」,不是么?否則數就算亂了。骨盆也是,能夠歸零,才不會輕易有一些什麼骨盆不正之類的現代病上身。因為這些病都是骨盆的不端正不斷累積起來的。
所以在學習骨盆運動的最初級形式——「擺髖」時,就要把這項能力固定在自己身上。這一點非常重要,大家一定不要忽視。
謹以此文,恭賀新春!大家新年新氣象!
推薦閱讀:
※【產後康復】產後肚子老是收不回去?小心是「腹肌分離」惹的禍
※運動康復2017年總結篇
※跑步該如何呼吸?
※「我要站樁」--站樁適合哪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