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站在陽台上看自動駕駛
01-25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不得不悲哀的承認在很多時候技術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比如客戶是否接受、法律如何設置亦或是天天糾結使用場景。
但令人激動人心的是,真正革命性技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會從底層來重塑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不過,請允許我稱之為「漢洋定律」:當一項革命性的技術出現之時,人們對於它未來的討論基本都是有偏差的,即使你考慮了這條定律。眼下,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革命性技術似乎就是自動駕駛:車再也不需要人去開了,聽著就好,尤其是你堵在北京二環上的時候。之前@師北宸 老師給我出了個題目,讓我從一名人工智慧行業從業者(自動駕駛算是人工智慧的分支)的角度,來談一談自動駕駛最關鍵的技術是什麼?計算平台、演算法、電機技術、數據?這些對自動駕駛來說都很關鍵,但什麼才是最關鍵的?
正如我開頭所說,技術在龐大現實世界中並不是最關鍵的事情,我非常相信我的同行們能夠解決這些技術問題。而如果我們站在龐大現實世界這團雲霧之上,用一個整體性的視角來觀察自動駕駛的話,那麼最關鍵的問題則應該是:人類社會如何和自動駕駛這項技術一起進化?換句話說,社會準備好來迎接一次重塑了嗎?1.意料之外的體驗
夏天的時候我騎了一段電助力自行車,電機有個特性就是起步快。50 m 左右的距離就能到 20 千米/每小時的速度。對於一個天天走上坡的人來說,真是再好不過了。因為電助力車長的和一般自行車太像了,所有人對它的心理預期基本上就是對自行車的感覺但有個小問題卻一直困擾著我:中國道路情況複雜,自行車道上也遍布正宗電動車、騎車和行人;大家都混雜在一起。我蹬一下踏板,電助力車的加速度要快過一般的電動車,但大家還都把我當成自行車來看。導致很多次如果有人搶紅燈,胡亂穿行馬路的時候非常容易和我碰在一起:他們並不認為自行車能過來的這麼快。丁字路口,我騎車電助力直行,邊上的機動車要右轉;機動車司機可能認為他轉過彎我才能到車邊上,但很有可能他剛起步我就到車頭旁邊了。或者橫穿馬路的行人,總誤以為他過了馬路我才能到斑馬線上。
所以我的解決辦法就是,到人多的地方關閉電助力模式,把它當成正常的自行車騎。我知道這是一種投降主義的解決辦法,但你看,這就是社會沒有和技術一起進化的後果。捅破玻璃紙的時候,一定是一個點先捅破的。周圍的玻璃紙會對這個點說「你破壞了我們玻璃紙的整體性」,不過實際上用不了多久玻璃紙就會徹底退出歷史舞台,變成玻璃。技術也是一樣,一個一個細小的突破點引發了質變,但在這些小突破引發變化的時候,周遭的環境不一定會適應的那麼快。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了智能手錶上,和人見面看通知總被當成是看時間要走了。這也是沒進化的一個體現。但上面這兩個都屬於小進化,充其量不過是社會是否適應而已。但大進化比如自動駕駛則不然,社會不光要適應,而要改造自己。2.旁觀者的自動駕駛對於自動駕駛,我們可以有兩種理解方式:有個程序替你開車;或者理解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工智慧應用在人類日常生活中。上次人工智慧的小規模的應用是以 Siri 為代表的語音助手。如果我們用後一種視角來看自動駕駛的話,那麼就會發現自動駕駛遠非無人開車這麼簡單:腦洞開的大一點,如果無人駕駛全面應用能解決堵車的問題,那麼人們會不會接受住在更遠的地方?畢竟上班路程時間幾乎是可以 100% 確定的。那如果人們都傾向於搬出城去,那麼對中國的衛星城的發展會不會帶來起色?而衛星城的發展,則有可能會進一步的讓人口分散,從而讓更多的城市連接成為城市圈。那麼會對中國的城市面貌會產生什麼影響呢?有沒有可能五十年後中國沒有了所謂的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取而代之的是一級城市圈,二級城市圈?面對這種變化,我們的行政體系、教育結構、戶籍制度乃至房價做好準備了嗎?如果我從天津到望京的上班時間和我現在從海淀到朝陽的上班時間一樣,哪我該如何選擇住在哪裡?
如果有我選擇住在天津,那天津土著會不會認為我住在天津卻給北京交稅,要求收我雙份的稅?很多事情我們最開始都認為是在開玩笑,比如康師傅的高層幾年前應該沒想過以餓了么為代表的外賣應用會給速食麵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在當年補貼大戰最火的時候,當你五塊錢能買到送到宿舍門口的兩盒生煎包的時候,還會去吃三塊多一桶需要自己去買自己沖泡的速食麵嗎?按照餓了么從校園的發家史來看,當時在 CBD 的康師傅高層應該還沒什麼機會享受 O2O 外賣,但這不妨礙他們受到衝擊。遠了不說,說點近的。目前來看無人駕駛貨車應該會比無人駕駛轎車來的快一些。因為技術上相對成熟一些,國內也有圖森互聯等優秀的公司在推動發展——最重要的是解決了勞動力和省錢的問題(這兩點對於城市駕駛來說還沒有那麼急迫)。那麼如果無人駕駛貨車的成本低於人力成本,那麼中國的三千萬貨車司機該何去何從?這絕大多數是精壯年男性的貨車司機,我們該如何解決他們的再就業問題?上個世紀末國企改革之後的社會亂象還歷歷在目,陣痛無可避免,但這次還是要依靠時間來撫平傷痕嗎?回到國家層面上,無人駕駛由於其聯網的特性,更容易規範超載等行為。這無疑是對交通安全的一次大提升。但對於有些需要靠罰款來創收的當地政府來說,這就不一定是那麼令人開心的事情了。屆時,會不會再次出現中央推網約車,地方拒網約車的情況呢?再到我們個體層面來看一下自動駕駛。一般來說自動駕駛都和語音識別配合在一起;因為駕駛都自動了你還要手動打字輸入指令實在是不太有呀,就好像有無鑰匙啟動卻沒有無鑰匙進入一樣。但現在,即使是對著 Siri 說個聯繫人名稱,都讓不少人感覺有種輕微的羞恥感。那對著一車人和機器交談,恐怕需要適應的時間更長。還有些更糟糕的情況,想像一下你帶著相親對象做自動駕駛,卻因為口音問題被機器要求再說一般......人沒準也需要進化出一種新的口音,專門為了機器理解去準備的。當然,大家最好還是希望我的人工智慧同行們解決口音問題——但按照我對他們的理解,恐怕他們更關心更宏大的事情,而不是相親成不成,神的程序員是不需要老婆的(刪除線)。
再者說來,還有個問題:假如你是個剛買了非自動駕駛汽車的人,會不會反對自動駕駛?自動駕駛的到來勢必會讓交規產生變化,而有些變化則不一定會讓人類駕駛者們喜歡。具體心裡態度可以參考一下超一線城市有房者和無房者對於房價的看法。我不負責任的猜想,沒準還有一種「駕駛原教旨主義者」,認為開車是人類專屬的特權,拒絕自動駕駛上路。這也不是開玩笑,君不見部分紐約人民希望政府五十年內禁止自動駕駛嗎?當然啦,還有些中國特色的自動駕駛問題,比如程序會不會給領導專用的右後排做個優化?科幻小說巨匠阿西莫夫提出過一個理論:電梯效應。大概就是說如果給一個 1850 年的科幻作家看一些二十世紀曼哈頓高樓的照片,當他看到很多超過 20 層甚至 100 層的建築物會怎麼想?作家按照自己 1850 年的經驗,可能會認為因為上下樓太困難了,所以每個樓都會自成經濟體系。每隔幾層就應該有相應的生活場所,比如理髮店、食品商店什麼的。而底層因為出來容易,房價應該會比頂層要高。然後作家會越想越細。但問題是電梯的出現,讓他這些假設都錯了。自動駕駛是都沒打過照面的作者寫寫文字就能預測出來的嗎?顯然不是。
所以我們才需要一種整體性的視角來觀察,而不是單純的討論計算速度、誰誰誰在發布會上又說了什麼或者是投資人又投了哪個初創公司——這樣,我們才有更可能發現思維中的盲區。沒準發現電梯的那個人,就是這樣一個思考者(我並不是在說我)。還記得 2012 年「世界末日」來臨之前一天,我有個朋友在 Facebook 上說:明天如果不是世界末日,就是期末考試,但我猜不管是哪個都很酷。自動駕駛能帶來更好的社會,還是更糟的社會?我們並不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時的社會,一定是不一樣的社會。再一次,讓我們問問自己:你準備好面對這美麗新世界了嗎?不過,革命性技術的進步並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面對最後的問題,真正的答案應該是:誰管你準備好了沒啊?—————————————————————————————————————————
之所以叫陽台上看自動駕駛,一是因為站在高處能看到整體;
但主要還是因為一小時前我樓下真的有同行在調試自己的自動駕駛車輛,避免廣告嫌疑就不放照了;題圖是隨便拍的普通車輛,要是有人能分析出在哪裡歡迎過來,我們樓下基本天天都有自動駕駛:)推薦閱讀:
※Tesla自動駕駛的前世今生
※【乾貨】擁有神秘技能,讓你成為自動駕駛領域的香餑餑
※如何評價GTC China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