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強:中國設計產業四不夠

中國重要戰略之一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大潮近年來推動了設計產業向前走,上海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日前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形容,設計在當下中國雖已到了「下面有欣賞的觀眾,上面有領導推動」的階段,但就整體而言,中國的設計產業存在「四不夠」:法律保護體系不夠、社會意識尊重不夠、設計後端聯盟不夠、網路時代設計聯動不夠。吳志強提醒中國設計師:不能掉入自己的小圈圈,應當思考可以為經濟社會轉型做出怎樣的擔當。——新加坡聯合早報對吳志強的專訪

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到今年3月將迎來兩周年。一些創新產業相關的人士感嘆,中國的設計師從過去被當做「怪物」,到今天被政商民眾「寵愛」,這股大潮確實推動了設計產業向前走。

不過,上海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卻提醒,設計師不能掉入自己的小圈圈,而是應當勤于思考,可以為經濟社會轉型做出怎樣的擔當。

吳志強是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上海創意產業中心總規劃師,也是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享受中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他日前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形容,設計在當下的中國,特別是在上海這樣走在工業設計浪潮前端的大都市,已到了「下面有欣賞的觀眾,上面有領導推動」的階段。不過整體而言,中國的設計產業還是存在「四不夠」:法律保護體系不夠、社會意識尊重不夠、設計後端聯盟不夠、網路時代設計聯動不夠。

社會意識不尊重設計

吳志強上世紀80年代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攻讀工業博士。他以10年旅歐生活為例說,德國每隔兩三條馬路就能看到從鋼筆、辦公用品到桌椅的設計店,顧客不論購買與否,都喜歡待在店裡欣賞。而今天中國各地的大街小巷,仍是以餐飲店居多,設計還沒真正走進公眾的日常生活。

吳志強說,願意欣賞設計、為它付出的受眾量,和整個社會高等教育群體的數量是成正比的。儘管喜歡設計的人多起來,但中國全民的社會意識還沒從不懂欣賞跨越到懂得欣賞,並尊重每個設計產品背後的設計師勞動成果。

「公眾沒有認識到設計是吃飯的職業,不是開口閉口叫設計師來『幫幫忙』的工作。」

設計法律體系不健全

在吳志強看來,設計師自身必須既有藝術的天賦,還要有後天的勤奮,須不斷學習新技術、了解其他同行做過些什麼,思考社會新需求。

雖然中國地方政府過去幾年辟出不少創意街區和小鋪、打造文創和眾創空間的概念,公眾多數還停留在喜歡一件設計作品上,多數不懂得體會設計師為作品所投入的心血與時間。

社會意識不足的問題,吳志強認為,間接和中國對設計的法律體系保護不夠有關。

三年前,同濟大學與義大利設計聯盟在校合辦義大利設計及其專利體系展覽。義大利每隻鞋子的角度都有專利,一張設計圖一個專利號,這套完整的專利保護體系讓參觀者大開眼界。

吳志強說,在缺乏法律保護的情況下,模仿大規模湧現,公眾覺得設計的產品貴、不願意買單,出現「欣賞設計的人多,設計師收入低」的怪現象。

當然,法律體系不可能一夜或短期內健全,中國設計要走在市場的前端,培養年輕設計師的教育體系,要儘早與時俱進。

設計師必須和後端合作

吳志強指出,設計師不同於藝術家,後者可以用自己的雙手直接創作作品,但是大量的設計師是無法僅用自己的雙手和創意做出最終成品,而是需要工人、工匠或流水線來配合。

他說,設計賀卡要和列印的工人一起合作;設計腳踏車,要和工人師傅打交道,還要烤漆等等。「設計師不能從學校畢業了才去找工人,而是應該在求學過程中就清楚地被灌輸:必須和後端結合。只有這樣,設計師才有強大的實施能力。」

就當前中國培養設計師的教育體系來看,吳志強認為,年輕一代設計師還沒有很好地和後端結合,教育模式有待改進。

他認為,設計師與後端的聯盟,對社會來說,還會帶來新增就業崗位。因為設計師有了想法後,有人幫忙他打字、製作圖紙、生產,進而帶動就業、增強工人的技術。

網路時代設計聯動還未形成

談到網路時代,吳志強指出,不少設計師沒認識到,移動互聯網將帶來翻天覆地的革命性變化,設計師還沒形成全球24小時聯動,共同完成此時此地此人特別需求的一個產品。

譬如,義大利佛羅倫薩一條街上的某個人喜歡中國風,由上海靜安區某創意園區里的一個設計師完成初期作品,再由義大利這條街隔壁的另一設計師,拿樣品去給客戶看、修改。

吳志強相信,網路時代一定會誕生為更前端、小眾產品個性化生產服務的網路設計師。

吳志強談社會浮躁與設計師

從資本主義誕生到現在,人類社會就沒有不浮躁過。設計師不用去管別人浮躁不浮躁,關鍵是自身做什麼要很清楚。設計是從觀察、思考到用手做出作品的過程。如果想要熱錢,直接做金融,不用做設計。

你喜歡設計,心裡就要很清楚,它是通過自己創造性的勞動改變世界、讓別人的生活更美好。這個過程雖然痛苦卻是一種幸福的享受,這比直接拿錢來得更重要,也不是數錢的快樂,更不是別人輕易能體會到的。

成功的設計師,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去完成作品,浮躁的設計師是不可能成功的。

這麼想,能成為一名好的設計師。

吳志強談優秀的導師

中國很多學校讓優秀的設計系畢業生留校執教,造成人才沒好好去外面工作。老師的選聘,應該是從學校到職場,再從職場中挑選優秀的人當設計老師。

學校應該到社會上去找干過真活、用設計吃過飯的人來當老師;這些老師教出來的學生是不一樣的,因為設計的專業被操練過。只有干過這個專業,才能教別人來怎麼吃飯。

校企合作方向:未來發展策略與技術研發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副院長孫效華受訪時指出,企業是務實的,校企合作不再停留在給學生一些拓展視野的機會,更多的是希望老師帶領精簡的學生團隊,給企業提出未來的研究發展策略,或是共建實驗室做未來技術研發。

她說,合作形式並不僅限於一個產品或服務,有的企業與合作夥伴發生決策爭執時,還希望聽取學校師生提供的第三方獨立意見。

孫效華是學院交互設計、數字創意中心的負責導師,帶領學生在交互設計、可視化分析、智能空間與產品設計、新媒體藝術與技術等方面與各類企業合作。

商業合作項目包括幫助商家研究用戶行為、建立模型,提升運維繫統樹立行業標杆,研究車載大數據,超市虛擬購物車的用戶體驗分析、智能家居省電功效等等。

她以車載大數據為例說,有些車企居安思危、思考如何搭上車聯網這艘大船,但汽車的電子配件供應商有時比車企還要原始一級,會局限他們的思考,這時候就需要外面的人幫他們釐清思路,進行業務和產品拓展。

「我們的團隊有信息可視化分析、數據的背景,又有五六年車載系統的交互服務設計思維,這樣就比車企的思路要寬一些。」

據了解,該學院和一家車企共同設立的全球聯合實驗室,相當於承擔車企研究部門的部分職能,搭建車載模擬平台,測試駕車交互的主觀客觀感受、驗證產品。基於商業保密協議,校方不能披露企業的名字。

少受制約 學生思路可與專業諮詢互補

在2014年參與超市虛擬購物建模項目的李彤(23歲,阿爾託大學,國際設計商業管理碩士二年級)受訪時告訴本報,當時和跨背景的同學一起合作,感覺很新鮮,可以了解到不同人的思維模式和思考角度,學會傾聽和接納不同的想法。

當時的任務是協助一家企業運行管理公司,探討是否能為他們的超市客戶優化貨架擺放、了解購買者路徑、物品選擇偏好等等,實現實體和虛擬購物車的結合,讓買家在購物過程中可以吃東西,離開某個區域後自動扣款。

李彤回憶,學生的工作包括創意生成、使用場景描述、相關競品和市場調研、用戶研究、實地走訪調研和技術的可能性分析,還需製作視頻、優化故事設計。

她認為,對於一個前瞻性的創新概念項目,學生的想法不受實現方法和操作邏輯的限制,也不用較多顧忌公司組織架構限制,這樣反而放得開。不過整個過程中,學生也學會顧及不同部門的意見評審,考慮和承擔每個決定的後果,盡少避免出錯。

一名不願具名的企業高管向本報指出,學生的思維活躍,特別在用戶體驗方面有親身經歷,再加上有經驗的老師指導,這類學術型團隊可以和外面的專業諮詢公司團隊形成互補。

上述人士說,出類拔萃的設計專才未必會去非設計類的大企業工作;結果,在大企業設計部門工作的職員,會因設計不特別出眾,而被其他部門「嫌棄」打不開思路。技術部門的職員則較受制於產品的規範、技術是否可行,預判是否符合行業標準。

孫效華認同說,很多企業也不會單找產品設計的專才,而是希望引入有實體互動服務、非傳統設計的團隊,幫助企業找到不同領域用戶交互體驗的新要素,實現企業自身突破不了的局限。

設計師是一起幹活的人

為培養可持續設計人才,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吳志強2008年起籌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並在2009年正式落成後,至2013年擔任首任院長。

吳志強說,學院不可能一下子解決社會意識問題,現在也還沒找到設計法律方面的專家,而是請知識產權方面的老師協助。但是至少在培養學生動手解決實際設計問題和國際交流合作上,學院大力推進,讓學生通過每學期三四份以實踐為導向的作業,去了解一線社會需要或潛在需要解決的問題。

他回憶,當初創辦設計創意學院時,同濟找上了上海永久自行車,請對方一年提供90萬元(人民幣,下同,18萬5606新元)的經費,其中30萬元就讓丹麥和同濟的師生合作,為上海著名的永久自行車企業,設計新型腳踏車樣車。

約40名學生經過前期調研、走入車間,三周里設計製造了25部腳踏車。「剛開始是丹麥學生動手快,」吳志強憶述,三周後中國學生趕上來了:「他們起先是看著工人幹活,後來幫忙工人搬東西,最後是取材自己動手,男女生都是。」

他說,年輕人有活力,再加上國際視野、中外學生比拼氛圍,25輛腳踏車過後又在哥本哈根的氣候會議上展出,這樣的經歷對學生來說是終身受益的。每年的畢業作品中,腳踏車成了「常客」。

「設計師一定是從腦子思考、創意,到用手把產品做出來的。這種(學設計的)是工廠喜歡的,因為他會和你一起干,不是問工人會不會幫他、多少錢。」

吳志強說,學院邀請工廠的經理人來學校談需要什麼,學生幫忙做,也有時候會讓學生先設計一款將來用得到的產品,再由學院幫忙找潛在生產企業。

無論是巴士站怎麼設計才讓候車人舒服,還是緊急情況如何用手機和電線樁給心臟病人救護,他說:「設計師幫別人解決問題,別人就會尊重你,知道設計不止是好看、是欣賞、心靈的洗滌,它們在生活中可以被用到。」

我們在管理兩個設計師,程序員群(限985、211及一切牛人)

關注公眾號,可添加群主

推薦閱讀:

為什麼每次想減肥但是總是管不住自己的嘴,而且本來計劃好的。一看到吃的就完蛋了!我該怎麼拯救我的自制力?
請問這個戶型怎麼規劃布局?
中國規劃2049年才能超過西班牙、韓國這些國家,為什麼我聽了後心裡不舒服?
已經30歲了卻還處在社會底層,這樣的人生應該放棄了嗎?
在做農業園區產業規劃的時候有什麼思路值得借鑒?

TAG:设计 | 规划 | 平面设计 |